书城成功励志说话有技巧做事需手段
31959600000016

第16章 说话有智慧,行动有激情(4)

(7)改变活题。当对方提出极端要求时,最好假装没听到或听不懂他的要求,然后将话锋转往别处。

(8)不要过分防御,否则就等于落人对方要你认错的圈套。在尽量听完批评的情况下,再将话题转到“那我们针对你的批评如何改进呢”这一方面。

(9)避免站在自己的立场一亡辩解,应多问问题。只有问问题才能避免对方进一步的攻击。尽量问“什么”,而避免问“为什么”。问“什么”时,答案多半是事实,问“为什么”时,答案多半是意见,就容易有情绪。

机遇是前体,努力是根本

人们常常引用苹果落在牛顿脚前,导致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例子,来说明所谓纯粹偶然事件在发现中的巨大作用。但人们却忽视了,多年来,牛顿一直在为重力问题苦苦思索、研究这一痛苦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牛顿思考了该领域内的许多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关于重力的一些极为复杂深刻的问题,他都反复思考、推敲过。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之所以为常人所不在意,而能激起牛顿对重力问题的理解,能激起他灵感的火花,并进一步做出异常深刻的解释,很显然,这是因为牛顿对重力问题已有了深刻的理解的结果。因此,成千上万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却很少有人能像牛顿那样发现引力定律。

同样,从普通烟斗里冒出来的五光十色的像肥皂泡一样的小“彩球”,这在常人眼里就跟空气一样普通,当然也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一现象;但正是这一现象使杨格博士创立了着名的光干扰原理,并由此发现了光衍射现象。人们总认为伟大的发明家总是论及一些十分伟大的事件或伟大的奥秘,其实像牛顿和杨格以及其他许多科学家,都是从研究一些极普通的现象着手的,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能从这些人所共见的普遍现象中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所罗门说过:“智者的眼睛长在头上,而愚者的眼睛是长在脊背上的。”只有那些富有理解力的眼光才能穿透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本质之中去,他们才能看到差别,进行比较,抓住潜藏在表象后面的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在伽利略之前,很多人都看到悬挂着的物体有节奏地来回摆动,但只有伽利略才从中做出了有价值的发现。比萨教堂的一位堂守在给一盏悬挂着的油灯添满油之后,就离去了,听任油灯来回荡个不停。伽利略这时是一个18岁的小伙子,出神地看着油灯荡来荡去,由此他想出了一个计时的主意。此后,伽利略经过50年的潜心钻研,才成功地发明了钟摆,这一项发明对于精确地计算时间和从事天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即使在今天,无论我们怎样来估计它的作用也不会过分。有一次,伽利略偶然听到一位荷兰眼镜商发明了一种仪器,借助于这种仪器,能清楚地看清远方的物体。这促使伽利略认真研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理,导致他成功地发明了望远镜,从而奠定了现代天文学基础。以上这些发明,绝对不可能由那些漫不经心的观察家或无所用心的人创作出来。

有些人走上成功之路,的确归功于偶然的机遇。然而就他们本身来说,他们确实具备了获得成功机遇的才能。

许多人相信掷硬币能碰运气,而且认为事业的成功也大都这样。但好运气似乎更偏爱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大量的汗水,一个好的机会就会眼睁睁地从手边溜走。

有许多发现和发明看起来是纯属偶然,其实,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这些发现和发明决不是什么偶然得来的,也不是什么天才灵机一动或凭运气得来的。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形下,这些在常人看来纯属偶然的事件,不过是从事该项研究的人长期苦思冥想的结果,也就是说,纯粹的偶然性虽以偶然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其实也是在不断实验和思考之后所必然出现的一种形式。

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26岁的时候,爱因斯坦就达到了一个世界级科学家所能达到的巅峰。他在同一年内连续发表了三篇重量级的文章:证明了分子的存在;提出了光量子的假说;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相对论。36岁的时候,几乎已经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成就。

此刻他已经成了注定要与牛顿齐名的人,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使他的相对论在20世纪获得凯旋的基础,这使爱因斯坦一生都对这两位英国物理学家拥有一份珍爱。

爱因斯坦曾戏谑现代物理学使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成了哲学家,并认定任何科学的发现越是接近真理,就越应该简捷且富于美感。

“为什么不能把电磁场、引力场、强核场、弱核场统一起来呢?”这个问号,几乎穷尽了爱因斯坦生命中的最后的研究岁月,直到他逝世,也没能看到他的“统一场”理论的确立,为此,他和另一位着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争论了30年,许多人都渐渐站到了玻尔一边去了。人们为他惋惜,认为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将自己的后半生投入“统一场”这样一个看不到终点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跋涉中,有碍他一世的英名。

一天,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的家中,接待了远道而来的玻尔,席间再次谈起了统一场理论,爱因斯坦说:“我知道,你们都不相信统一场论会成功。连我自己也不大相信统一场论会在我手里完成。可是,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那种证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我已经有点名气了,浪费一点时间没关系。”

爱因斯坦喜欢叔本华,喜欢他“人虽然能够做他想做的,却不能要他想要的”这句名言。对变幻莫测的人生,抱有一份超凡脱俗的豁达,这使他的后半生埋首耕耘,不问收获。

如果请问那些事业非常成功的人们,是否愿意在没有优厚的金钱回报下,还继续从事他们的工作?大部分的人都回答:“绝对是的!我不会有丝毫改变,因为我热爱我的工作。”想要攀登成功之阶,最明确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件即使酬劳不多,你也愿意做下去的工作。当你热爱你所从事的工作时,金钱就会尾随而至。而你也将成为人们竞相争取的对象,并且得到丰厚的酬劳。

有很多在各行各业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都是非常热爱工作、不计报酬的,他们把工作本身当做了最大的快乐,因此工作起来干劲十足,能够克服许多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完成其他人望而却步的工作。

以高度的热情对待自己的职业

有一个美国记者到墨西哥的一个部落采访。这天是个集市日,当地土着人都拿着自己的物产到集市上交易。这位美国记者看见一个老太太在卖柠檬,五美分一个。

老太太的生意显然不太好,一上午也没卖出去几个。这位记者动了恻隐之心,打算把老太太的柠檬全部买下来,以便使她能“高高兴兴地早些回家”。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太太的时候,她的话却使他大吃一惊:“都卖给你?那我下午卖什么?”

曾有人说:“人生的最大生活价值,就是对工作有兴趣。”做同一件事,有人觉得做得有意义,有人觉得做得没意义,其中有天壤之别。做不感兴趣的事所感觉的痛苦,仿佛置身在地狱中。过去做事情觉得非常愉快的人并不多,每个人对工作的好恶不同,假使能把工作趣味化、艺术化、兴趣化,就可以把工作轻松愉快地做好。一位着名的西方学者说:“必须天天对工作产生新兴趣。”这位学者所指的就是工作要趣味化、兴趣化。人生并不长,因此最好尽量选择适合你兴趣的工作。工作合乎你的兴趣,你就不会觉得辛苦。

爱迪生曾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未感觉在工作,一切都是对我的安慰……”

大仲马的写作速度是惊人的。他一生活了68岁,到晚年自称毕生着书1200部。他白天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一起,晚上则与一些朋友交往、聊天。有人问他:“你苦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仍有精神呢?”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苦写过。”

“那是怎么回事呢?”

“我不知道,你去问一棵梅树是怎样生产梅子的吧!”看来大仲马是把写作当做了乐趣,当做了生活的全部。

千万不要和朋友这样谈论自己的老板和公司:“我要应付那些我不愿做的事。为什么一定要给那个讨厌的工头干活。老板一点也不了解我,信任我。”这样你容易给人一个消极、爱发牢骚的印象,也会使你自己丧失上进的动力和兴趣,从而阻碍你的发展。

不成功人士往往面带一种愠怒厌世的表情。他们不喜欢他们的工作和他们生活的世界,怀疑他们周围的人都是不诚实和愚笨的。他们把一切都看得那么黑暗并用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绝望态度和无所寄托的颓丧情绪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人。一位在北加利福尼亚的朋友能胜任并完成每天的工作。但是她无论走到哪里不是抱怨空调太冷就是抱怨太热。她贬损老板,埋怨工作。她对同事们说,工作是浪费时间。在两年内她已经失去过五次工作而仍未从任何她曾为其工作过的人那儿获得有益的经验。

美国哲学家、散文家及诗人爱默生说过:“没有热情,任何伟大的业绩都不可能成功。”

正确的思想,会使任何工作都不再那么讨厌。老板要你对工作感兴趣,他才好赚更多的钱。但是我们何不忘掉老板想要什么,而只是想着:对工作感兴趣,对自己有好处。提醒自己,这样可能使自己从生活中获得加倍的快乐,因为你醒着的时候,约有一半时间要花在工作上,要是在工作中找不到快乐,就决不可能再在任何地方找到它。不断提醒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可以将你的思想从忧虑上移开,而最后,还可能带来晋升和加薪。即使不这样,也可以把疲乏减至最少,并帮助你享受自己的闲暇时光。

工作着并快乐着

赖一鸣是一家汽车维修公司的二级修理工,上班时他不是拧螺丝,就是开车床,整天得跟这些油腻腻的汽车零件打交道,工作无聊到极点。可是,他却不能放弃这些,因为他必须以此为生。于是,赖一鸣就下决心把自己的工作变成新的样子,便开始着手研究汽车的构造是怎样的,为什么汽车能行走?行走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发热?汽车运行原理同火车行走有什么不一样?这样一来,他的这份工作对他就很有吸引力。经过努力,他成为该汽车维修公司的维修专家,后来被送到一所职工大学攻读“机械制造”。

同是汽车修理,为什么赖一鸣原来就觉得乏味,而后来就感到快乐呢?原因就在于他给自己的工作注入了生命,培养了对自己工作的兴趣。

当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很少感到疲倦,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比如在一个假日里你到湖边去钓鱼,整整在湖边坐了10个小时,可你一点都不觉得累,为什么?因为钓鱼是你的兴趣所在,从钓鱼中你享受到了快乐。产生疲倦的主要原因,是对生活厌倦,或对某项工作特别厌烦。这种心理上的疲倦感往往比肉体上的体力消耗更让人难以支撑。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18名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组9人,让一组的学生从事他们感兴趣的工作,另一组的学生从事他们不感兴趣的工作,没有多长时间,从事自己所不感兴趣的那组学生就开始出现小动作,再一会就抱怨头痛、背痛,而另一组的学生正干得起劲呢!

“我怎么样才能在工作中获得乐趣呢?”一位企业家说:“我在一笔生意中刚刚亏损了15万元,我已经完蛋了,再没脸见人了。”

很多人就常常这样把自己的想法加入既成的事实。实际上,亏损了15万元是事实,但说自己完蛋了,没脸见人,那只是自己的想法。一位英国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之所以不安,不是因为发生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对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想法。”也就是说,兴趣的获得也就是个人的心理体验,而不是发生的事情本身。

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寻找到乐趣,正如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但现实中的许多人不是从生活中,从工作中去寻找乐趣,而是去等待乐趣,等待未来发生能给他带来快乐的事情。他们以为自己结婚以后,找到好工作以后,买下房子以后,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完成某项任务或取得某种胜利以后,就会快乐起来。这种人往往是痛苦多于快乐。他们不理解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心理态度。这种态度是可以加以培养发展起来的。假如你是一个电话接线生或是一个小公司的会计,你因每天都做着相同的工作,处理客户的来话、统计报表……单调无味到了极点。假如你想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有趣一点,你就可以把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记录下来,鞭策自己一天要比一天进步,第二天的工作要胜于前一天,一段时间后,你也许会发现你的工作不再是单调、枯燥,而是很有趣。因为你的心理上有了竞争,每天都怀有新的希望。难怪心理学家加贝尔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在的,它不是由于客体,而是由于观念、思想和态度而产生的。不论环境如何,个人的活动能够发展和指导这些观念、思想和态度。”

这些观点尽管有一些偏激,但它可以支配人们排除外界条件的影响,还可以帮助人们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工作带来新鲜的、朴实的感觉,不管这项工作对其他人来说也许早已变得多么乏味。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都是珍奇独特的,只要愿意,这一切都是无穷无尽的快乐的源泉。只要你用快乐的心情去感受,你就能感到你身边工作的快乐。

学会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即在苦中亦能寻乐,那将是你人生成功的又一秘诀。终日自怨自艾,只是无益地自寻苦恼;心中充满快乐时,自然感到身边的工作也有趣。

这里介绍几种从工作中获得乐趣的方法。

(1)把工作看成是创造力的表现

现实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可以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一位教师上一节好的课,不逊色于编排一出精彩的戏剧,一个运动员完美无缺的动作,从创造的角度来看,可以与十四行诗那样的作品相媲美,并且可以获得同样的精神享受。也许你会说自己是一名家庭主妇,并没有从事任何创造性的事业。这你就错了。你是否想过,你的一日一餐就如设宴一样;你对桌布、餐具的鉴赏力都有独到之处,能别出心裁,怎么说没有创造性呢!年青的画家也许能从你那里得到启示:第一流的汤可以比第二流的画更富有创造性。

(2)把工作看成是自我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