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有技巧做事需手段
31959600000015

第15章 说话有智慧,行动有激情(3)

几年前,乔从一个到他的车行来买车的人那儿学到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一招。

当时那位顾客花了近半小时才下定决心买车。乔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让他走进自己的办公室,签下一纸合约。

当他们向乔的办公室走去时,那人开始向乔提起他的儿子,说他儿子就要考进一所有名的大学。他十分自豪地说:“乔,我儿子要当医生。”

“那太棒!”乔说。当他们继续往前走时,乔向其他推销员们看了一眼。乔把门打开,一边看那些正在看着乔“演戏”的推销员们,一边听顾客说话。

“乔,我孩子很聪明吧?”他继续说,“在他还是婴儿时我就发现他相当聪明。”

“成绩非常不错吧?”乔说,仍然望着门外的人。

“在他们班最棒。”那人又说。

“那他高中毕业后打算做什么?”乔问道。

“我告诉过你的,乔,他在最好的大学学医。”

“那太好了。”乔说。

突然,那人看着他,意识到乔完全忽视了他所讲的话。

“嗯,乔,”他蓦地说了一句“我该走了。”就这样他转身走了。

下班后,乔回到家回想起今天一整天的工作,分析他所做成的和失去的交易,又开始重新考虑白天见到的那位顾客。

第二天上午,乔给那人的办公室打电话说:“我是乔·吉拉德,我希望您能来一趟,我想我有一辆好车可以卖给您。”

“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先生,”他说,“我想让你知道的是我已经从别人那儿买了车。”

“是吗?”乔说。

“是的,我从那个欣赏我、赞美我的人那里买的。当我提起我为我的儿子吉米感到骄傲时,他是那么认真地倾听。”

随后他沉默了一会儿,又说:“乔,你并没有听我说话,对你来说我儿子吉米成不成为医生并不重要。好,现在让我告诉你,你这个笨蛋,当别人跟你讲他的喜恶时,你得听着,而且必须全神贯注地听。”

顿时,乔明白了他当时所做的事情。乔此时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多么大的错误。

从那以后,每个进入店内的顾客,乔都要问问他们是做什么的,家里人怎么样等等。然后乔再认真地聆听他们讲的每一句话。大家都喜欢这样,因为那给他们带去一种被重视的感觉,而且让他们感觉到你是十分关心他们的。

想成大事的人必须懂得耐心的倾听有时比说话还重要。在交谈中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以下五个原则必须注意:

其一,对讲话的人表示称赞。这样做能营造良好的交往气氛。对方听到你的称赞越多,他就越能充分而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反,如果你在听话中流露出半点消极态度,就会引起他的戒备,对你产生不信任感。

其二,全身心地投入倾听。你可以这样做:面向说话者,同他保持目光的亲密接触,同时配合一定的姿势和手势。无论你是坐着还是站着,都要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共同的感受是,只愿意与认真倾听、反应灵活的人交往,而不愿意与推一下转一下的“石磨”打交道。

其三,以相应的行动回应对方的问题。对方和你交谈的目的,是想得到某种信息,或者想让你做某件事情,或者想灌输给你某种观点等等。这时,你采取适当的行动就是给对方最好的回答。

其四,向对方提出问题。作为一个听话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如果倾听过程中,你不明白对方说出的话是什么意思,你就应该及时用适当的方法使他知道这一点。比如,你可以向他提出问题,或者积极地表达出你听到了什么,以便让对方纠正你听错之处。如果你什么都不说,谁又能知道你是否听懂了?

其五,要观察对方的表情。交谈大多时候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那么,就要求你不仅听对方的语言,而且要注意对方的表情,比如看对方如何同你保持目光接触、说话的语气及音调、语速等,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站着或坐着时同你的距离,从中发现对方的言外之意。

在倾听对方说话的同时,我们还有几个方面需要努力避免:

别提太多的问题。问题提得太多,容易致使对方思维混乱,难以集中精力。

集中注意力。有的人听别人说话时,习惯想些无关的事情,对方的话其实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这样做不利于沟通和交往。

别匆忙下结论。不少人喜欢急于对谈话的主题作出判断和评价,发表意见。这些判断和评价,往往迫使谈话者陷人防御地位,为交往制造障碍。

让我们看看那些成大事的人,他们总是能在倾听的过程中抓住对方的心。其实,用心的倾听有时比你跟别人认真的交谈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不必费心思考又能赢得人心的倾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听懂弦外之音

说话交流有一种情况非常令人尴尬,那就是说者有心,听者却无意。任你费尽心机,磨破口舌,对方总是不明白你真正的意思,结果是听的着急,说的更着急,极度尴尬。当然了,我们这里所说的“意”,指的是“言外之意”。

毫无疑问,我们是需要“言外之意”的。毕竟在很多时候,我们说话不能太直接、太明了。比方说,批评人,你不能伤了人的自尊:给领导提建议,你不能让人觉得你比领导都能;面对别人的提问,你有难言之隐,你不能说但也得让人要有个台阶下;事情紧急,但涉及商业机密,只有你的亲信才能明白的“暗语”是最好的选择……

在一部反映清代官场中和绅和纪晓岚斗法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和绅为了躲开纪晓岚的监督,在赴江南考场监考之前,给江南考场的几位主考官写了这样一封信,信中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按理说,这些话都是古人的圣言,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用在特定的场合下,就另有深意了。当然,江南考场的主考官们是深知其意的。

这个例子虽然举得有些不太地道,但我想我们应该明白,在“说”的过程当中,“言外之意”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要能听得懂“言外之意”,你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能够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言外之意”的人。

又有一次,齐威王决定派能言善辩的淳于髡去赵国搬兵。他让淳于髡驾上马车10辆,装上黄金100两。淳于髡见了放声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齐威王就问:“先生是嫌这些东西少吗?”

淳于髡说:“我怎么敢嫌少呢?”

齐威王又问:“那你刚才笑什么呀?”

淳于髡说:“大王息怒,今天我从东面来时,看见有个农民在田里求田神赐给他一个丰收年,他拿着一只猪蹄和一坛子酒,祈祷说:“田神啊田神,请你保佑我五谷成熟,米粮满仓吧!他的祭品那么少,而想得到的却是那么多。我刚才想到了他,所以禁不住想笑。”

齐威王领悟了他的隐语,马上给他黄金1000两,车马100辆,白璧10对。淳于髡于是出使赵国,搬来了10万精兵。

淳于髡运用“言外之意”的本领确实很高明。但我们也可以想到,如果齐威王听不明白的话,他的苦心不仅白费了,而且有可能落下个对君王不敬的罪名。但反过来,如果淳于髡不是一个善于运用“言外之意”的高手,恐怕再给他几个脑袋,他也不敢说出这样的话来。

“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是一种尴尬,“说得巧妙,听的聪明”是一种艺术,其间的界限判若云泥,看你怎么理解,怎么把握。当然了,首要的一点,是你千万不能小看了它。

说话不要让对方有误解

说话的目的在于交流思想和感情。你需要让对方听懂你在说什么,你的话才有意义。有些人说话讲究含蓄,爱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对方听懂了倒没关系,若是没听懂甚至听错了,不但起不到交流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误会。古往今来,因为听错意思而造成的误会太多了,甚至破财丢命的也大有人在,也足见这“弦外之音”的厉害了。

看过仨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曹操被董卓追杀,得陈宫相救逃到了成皋,由于天色晚了,就准备到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去借宿。吕伯奢见到故人之子,十分高兴,准备杀猪款待曹、陈二人。不想其家人在磨刀时一句“缚而杀之,何如?”的话却惹出了滔天大祸。本来吕的家人是要“缚猪”而杀的,曹操却以为是要“缚他”而杀,结果吕伯奢一家惨遭曹阿满的毒手,九口人全部命丧黄泉。说曹操生性多疑不假,但如果说惨剧是由“弦外之音”引起的,估计也没有几个人反对。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我的一位同学,在办理赴美留学签证时,就因为不经意间说了一句对现实不满的话,而被怀疑有移民倾向;前不久,浙江纳爱斯集团的一则广告,也因为其中“泡、漂”的广告词引出了“弦外之音”而不得不紧急停播,修改广告。

说实话,要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混出个头头道道来,朋友必不可少而且是多多益善,对手或者敌人则是越少越好。如果说因为利益与人交恶是形势所逼、现实所需的话,因为说话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得罪人就有些得不偿失了。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人际交往中,很多误会都是由这种“弦外之音”造成的。发现问题不是终点,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俗话说得好,“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既然“弦外之音”有害无益,还是少玩一点好,你觉得呢?

如何避免“弦外之音”?

其一,你所说的话必须要“精”。有什么说什么,紧紧围绕目的说话。如果你没话找话,难保不会给自己找出一大堆麻烦来。

其二,用词要尽量准确。不要用有歧义的词或者句子,即使有些时候多费点口舌,稍微哕嗦一点,也要用别的话语代替它们。

其三,外出工作或与外人打交道,尽量说普通话。方言土语别人不容易听懂,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当然,你的普通话水平不一定也不需要很高,只要你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别人能够清楚地领会你的意思,就足够了。

其四,不要对别人的口误斤斤计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管是谁在说话办事的时候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如果你计较别人,别人也必定会跟你过不去。反过来,如果你总是宽宏大量,别人也会给你方便。

其五,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周围的人如果信赖你,尊重你,即使有些时候你说了一些容易产生“弦外之音”的话,也没什么关系,大家都不会往坏处想。

其六,不在背后批评人,说别人的不好。你对A说B如何如何,B很可能认为你在A的面前也会说他如何如何。况且,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还是谨慎一“点的好。

看客上菜

我们许多人交际不成功的原因就是不管对什么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常常闹出一些矛盾和是非。但是,那些成大事的男人往往能做到说话看对象。

对不同的交际对手,应该使用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之为“看客上菜”。

在人际交往中面对的入和事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交际者学会适应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方式,说不同的话。

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一生都致力于解放南非黑人的伟大事业。1962年被捕后被判终身监禁。在狱中,他从不妥协,并为将来的斗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迫于南非黑人的抗争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南非白人政府被迫释放了曼德拉。1994年4月,曼德拉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在那漫长的反种族歧视的斗争中,他的喜、怒、哀、乐都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曼德拉出狱后,不仅要处理繁忙的工作,还得应对南非右翼势力的威胁和迫害。当有人告诉曼德拉白人右翼势力已经放出风来要暗杀他时,曼德拉却十分轻松地回答:“我太忙了,无暇顾及我的生命。”

1991年10月,英联邦国家举行首脑会议,曼德拉应邀参加。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年轻的白人记者问曼德拉:“南非局势那么乱,黑人参政到底有无希望?”

对于这样的提问,本来应很生气的曼德拉竟然十分亲切地回答了他:“小伙子,我的年龄是你的一倍还多,但我比你乐观得多,你为何如此悲观呢?”

此言一出,全场哄堂大笑。原以为所提问题会使曼德拉十分难堪的那位白人记者却落得自己难堪起来。

轮到一位黑人记者提问题了,他支支吾吾地说:“我的问题被刚才那个人提过了……”

曼德拉紧接着说:“那么刚才那个人是把你嘴巴叼走的小狗。”

会场里又是一次哄堂大笑。

这里,针对不同的对手,曼德拉采用了不同的回答方式。对那位首先提出问题的白人记者,作为黑人的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一个长者的身份作了非常巧妙的回答:而在回答那位黑人记者时,他又不露声色地将自己的情绪发泄了出来,而且是以一种幽默机智的形式。

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情感,和不同的成长环境,所以在人际交往肘他们所体现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因此,面对不同的交际对手,应该使用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之为“看客上菜”。

着名人际关系学家兰·勒贝茨先生通过自己多年的人际关系实践证明,总结出应付各种人的9种策略。他说,与人交往时,他最害怕碰到的是以下5种人:

第一种人是所谓的凶悍派。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常用语言或肢体暴力威胁对方。比如“这是什么话”或“我现在就要……”,或者“你要是不……我就……”等等。

第二种人是所谓的逃避派。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避而不见,或采取拖延战术。他会说:“明天再说吧”或“我没时间”或“这不归我管”等等。

第三种人是所谓的龟缩派。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采取完全逃避的态度。他们总说“我不懂”或“这不行”或“我不知道”等等。

第四种人是所谓的高姿态派。这种人在人际交往时习惯于用极端的要求来恐吓对方。他们往往会说“我只等到5点”或“中午以前一定要成交”这样的话。

第五种人是所谓的两极派。这种人根本不谈,只逼你在“要”或者“不要”之间作决定。

以上所列举的五种人,我们可能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遇到。那么,我们如何对付兰·勒贝茨先生所说的自己最害怕的这几种人呢?下面请看兰·勒贝茨先生总结出的9种策略:

(1)对付凶悍派,最有效的方式是引起他们的注意,必须把他们吓醒,让他们知道你忍耐的底线在哪里。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要让他们知道你忍耐的极限。

(2)指出对方行为的不当之处,并且建议双方应进行建设性的谈话,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也许会收敛火气。这时最重要的是提出进一步谈话的方向,给对方一个可以继续交涉下去的台阶下。

(3)对付逃避派或龟缩派,要先平定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恐惧的原因,然后建议更换时间或地点进行商谈,适时说出他们真正的恐惧所在,让他们觉得你了解他们而产生安全感。这种方法对付凶悍派也很有效果,只要他们产生了安全感,自然就不会失去控制。

(4)坚持一切按规矩办事。凶悍派、高姿态派、两极派都会强迫你接受他们的条件,你应拒绝逼迫,并坚持公平的待遇。

(5)在人际交往时,当对方采取极端手段威胁你时,可以请他解释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极端的手段,并且可以说:“我需要更好的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以便于我能接受你的要求。”

(6)沉默是金。这是最有力的策略之一,尤其是对付两极派,不妨可这样说:“我想现在不适合谈话,我们都需要冷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