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有技巧做事需手段
31959600000013

第13章 说话有智慧,行动有激情(1)

“嘴”上功夫要过硬

有家父子冬日在镇上卖便壶(俗称“夜壶”。旧时男人夜间或病中卧床小便的用具)。父亲在南街卖,儿子在北街卖。不多久,儿子的地摊前有了看货的人,其中一个看了一会儿,说道;“这便壶大了些。”那儿子马上接过话茬:“大了好哇!装的尿多。”人们听了,觉得很不顺耳,便扭头离去。在南街的父亲也遇到了顾客说便壶大的情况。当听到一个老人自言自语说“这便壶大了些”后,马上笑着轻声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长啊!”好几个顾客听罢,都会意地点了点头,继而掏钱买走了便壶。

父子两人在同一个镇上做同一种生意,结果迥异,原因就在会不会说话上。我们不能说当儿子的话说得不对,确实,便壶大装的尿多,他是实话实说。但不可否认,他的话说得欠水平,粗俗的语言难以人耳,令人听了很不舒服。本来,买便壶不俗不丑,但毕竟还有些私密的因素在内。人们可以拿着脸盆、扁担等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但若拎着个便壶走在街上,就多少有些不自在了。此时,儿子直通通的大实话怎么能不让买者感到别扭呢?而那个父亲则算得上是一个高明的推销商。他先赞同顾客的话严大是大了些勺,以认同的态度拉近顾客的距离,然后又以委婉的话语说“冬天夜长啊”,这句看似离题的话说得实在是好,无丝毫强卖之嫌,却又富于启示性。其潜台词是:冬天天冷夜长,夜解次数多且又怕冷不愿意下床是自然的,大便壶正好派上用场。这设身处地的善意提醒,顾客不难明白。卖者说的在理,顾客买下来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有过一段评论说:“语言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

确实,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有的人缺少“嘴”上的功夫,说话乏“术”,因此,言谈表达往往“话不投机”,以致很难把事情办好,有时甚至还会将好事办砸;而有的人则能得体地运用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有的人甚至能点“语”成金,使所言收到奇佳的表达效果。

解缙陪伴明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不料一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深感失望,即命解缙“以诗记之”。这可是个风险极大的事。没钓到鱼乃是件地地道道的憾事,如果直录其事激怒皇上,岂不是脑袋不保?但既然皇上有令,如果不录,岂不是有意抗旨?不过这难不倒解缙,只见他稍加思索,便念出了一首漂亮的小诗:“数尺纶丝人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明太祖听了开怀大笑。请注意这首小诗,前两句的确是“遵旨而行”的实写,后两句则是巧妙的劝慰——钓不到鱼,那是因为皇上至尊至贵,“凡鱼”不敢上钩。于是就这么一“劝”,皇上乐开了花。

试想,如果解缙没有出色的想像力,不善于用语言将其准确迅速地表达出来,是不可能取得既直陈其事又劝慰皇上并且保全自己性命这样“一箭三雕”的效果的。

大哲学家老子曾经说过:“美言可以市。”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善于驾驭语言,便可以用之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擅“说”道的人,可能就注定了要一辈子平庸,深谙说话之“术”的人,却常常能在最不可能处扭转乾坤。

元代的关汉卿因为编演《窦娥冤》,得罪了统治者,官府要捉拿他治罪。关汉卿得知消息后,连夜逃走。途中,遇到几名捕快。

班头问:“你是干什么的?”

关汉卿顺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统领千军。”班头明白了:“原来你是唱戏的。”关汉卿又吟道:“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班头见他如此伶俐,出口成章,便问道:“你是关……”关汉卿笑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班头本来爱看戏,特别爱看关汉卿编演的戏。知道眼前这人便是关汉卿。捉他吧,于心不忍,不捉吧,500两赏银便没了。关汉卿看透了他的心理,便顺口吟道:“台头莫逞强,纵得到厚禄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下何足算,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可能是这首诗打动了班头,他便对另几名捕快说:“放他去吧,这是个疯子。”

关汉卿就这样脱了险。

可见,学会运用语言的威力,掌握说话的艺术,不仅是人际交往增进感情的催化剂,更是我们摆脱困境达到事业成功的保证。

有位西方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让我们记住他的话吧!

说话是一种技能

有些人对于“说”的理解总是难以做到恰如其分。一种是有“说瘾”的人,以说为乐,不论大事小事与自己有关无关,滔滔不绝,尽管挨了不少白眼受了不少批评,甚至被冠以“懒婆娘裹脚布”的名号仍不以为意,依旧乐此不疲;另一种是“乌鸦嘴”,他们是天生的批评家,他们的眼里没有白米饭只有沙子,即使是鸡蛋也非要挑出个骨头来,结果是人人反感;还有些人,专爱搬弄别人的是非,东家长,西家短,不免落个“长舌妇”的骂名。

实际上,“说”是用以表达自我、说服别人、沟通外界的一种手段。能说,不一定就要喋喋不休,会说,也绝对不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就像武侠小说中真正的高手没有兵刃,摘花飞叶都能伤人一样,真正会说的人很少长篇大论,常常是片言只语,就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从本质上讲,我们应该把“说”看成是一种生存的技能,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种技能,一门艺术,就不是随便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也不是谁都能很好地掌握的。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言半句六月寒”。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好话有的时候也会造成恶果,“好心”也成了“驴肝肺”。好钢必须要经过回炉才能炼成,要想说得好,说得妙,不经过头脑的加工是不行的。诸葛亮能够“舌战群儒”,在众英才中“口若悬河”,靠的不是伶牙俐齿,而是“思如泉涌”。因此,要学会“说”,要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地运用“说”,你必须深入地进行思考,谋定而后动。

说话就好像是火把,当你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说出合适内容的话时,你就像是在别人的屋里点燃了火把,让屋里充满光明,让别人觉得温暖;反之,你就像是在别人的屋里点燃了火,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赋予第一句话生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说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在你推销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时候,能不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对方,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对方,对你“说”的成败具有直接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在时间的安排上虽然不能说是争分夺秒,但也是十分紧凑的,如果你总是慢慢悠悠或者说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咸不淡,你肯定抓不住别人的注意力,引不起别人的兴趣,甚至有可能让别人感到反感,到那个时候,你的说话被打断是幸运的,弄不好你会被粗暴地赶出人家的领地。做到从一开始就能吸引人,就要在说好第一句话上下工夫,要从赋予第一句话以足够的新意做起。

有一个人发表演说,目的是说服人们同意投资兴建水电站,开发一处大瀑布的水电资源。

照一般的做法,这样的演讲需要罗列出一长串的数字,以有力说明可能开发出的电能有多少,可是谁又能记住这些枯燥的数据呢?恐怕连听都让人乏味。

这个人采取了一个新办法,在演讲中这样来说明那些数字:“先生们、女士们!你们知道吗,这里蕴藏着多么大的电力资源,如果我们不去开发,那就等于每天从这处瀑布上白白倾倒×××吨牛奶、×××桶石油,或者是×××箱鸡蛋和×××辆汽车……”。

这样的介绍,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人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牛奶、石油、鸡蛋、汽车等从瀑布上轰隆隆倒下来的景象。

这个人的老师是美国着名的演讲大师——戴尔·卡耐基。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正常人,每天进行着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社会的规范又使得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千篇一律,不得不墨守成规。在人人相似的环境中呆久了,也就习惯了正常,漠然于惯例了。如果我们说出的第一句话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勾不起人们的好奇心,下面的话就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美国新闻界曾经流传过这么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既然人们都习惯了“狗咬人”,那我们为什么不从“人咬狗”开始呢?。

比如,有一位记者报道新闻时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有个人因为创造出了什么都没有的东西而获得了50万美元的奖金。”这样的说法无异于是“人咬狗”,有些离奇,有些荒诞,也足以让人感到新奇。接着,他又在下面的报道中圆满地解释了这个“悬念”:“这是位科学家,他因为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也许是世界上最纯净的真空,从而获得了这项奖励”。这样的报道方式不仅大众喜欢,老板也会对他刮目相看。

1946年春天,在日本东京,由11个国家的法官组成的国际军事法庭准备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庭长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韦伯担任,庭长左右手的第二把、第三把交椅成了各国法官争夺的重点。因为这代表了该法官所属国在审判中的地位。但由于中国国力不强,庭长在座位安排上把中国排在了美国和英国的后面。

中国法官梅汝敖心想: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一定要争到位处前面的交椅。于是在众法官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他来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如果说我个人的座位问题,我并不在乎。但既然代表国家,我想必须请示本国政府。”大家惊讶地看着他,这位素以冷静理智着称的中国法官怎么头脑发昏了?如果大家全要请示本国政府,到猴年马月才能有个定论啊。梅汝敖看看有了效果,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他的理由:“如果各位不同意我请示本国政府的意见,那么我想,既然这个法庭是用来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的座次应当按照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进行排列最为合理。中国受害最烈,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的牺牲最大,理应排在第二。何况,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哪有今天的审判?该按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安排座次,才算顺理成章。”

此时,看到法官席开始骚动,梅汝敖微微一笑,又继续说道:“如果大家不赞成,不妨另外用个更有趣的办法:弄个体重测量器,以体重的大小来排座次。”他的话还没说完,众法官已经笑作一团。

庭长无可奈何:“各位法官先生,我们应该尊重梅博士的意见,我建议,重新回议事大厅,进行表决。”

半个小时后,座次顺序重新排定为:美、中、英、苏、加……

梅汝敖博士成功了。

应该说,梅博士能够取得成功,第一句话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那石破天惊的第一句,下面的过程就不会顺理成章。

万事开头难;说第一句话难,学会“说好第一句话”在一开始也不容易。但你要不断地努力,因为,这很重要。

说话要看对象

打蛇要打七寸,否则,徒劳无功不说,还可能激它暴起伤人。

说话也是如此,得说点关键的。就像唱戏,锣鼓喧天折腾半天却不见演员出现,连赔钱赚吆喝都算不上,还叫什么艺术,对吧!

我有一个朋友,工作能力很强,也很受老板的赏识,但他不太满意自己的薪水,准备要求老板给他加薪。但每当面对老板,特别是当老板说出“什么事”三个字的时候,原先好不容易鼓起来的勇气就瘪了下去,只好找个借口搪塞过去了事。经过。5次失败后,他终于无法忍受自己的懦弱,大着胆子向老板提出了他的要求。虽然老板感到有点突然,但还是跟他就双方的想法、要求等进行了沟通交流,并在最后对他的要求表示了认可,而且说了句话:“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

很多人就像我的这位朋友一样,平日里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可一到关键时刻就哑火掉链子,事后却又免不了后悔不迭自怨自艾。求职时,有的人觉得提条件不好意思,于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结果得到的合同并不满意;工作中,尽管与同事经常交流关系很好,但因为事事谦让,结果别人风光无限,自己却一直是两手空空;面对上司,虽然很注重与他们进行沟通,也懂得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但由于觉得沉默是金,说话时战战兢兢,生怕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好的主意、好的想法都是别人提出来的,结果很难被提升,只能选择默默无闻。

有些人说不出关键的东西,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关键的东西,而是不好意思开口,往往是话到了嘴边,又去顾左右而言他。如果你确实缺乏这么一点点勇气的话,就看看老鹰是怎么喂成的吧。

根据动物学家所做的研究,老鹰之所以能够成为所有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与它们的喂食习惯密切相关。老鹰一次能够孵生出大约四到五只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猎捕回来的食物虽然不少,但能够拿到窝里喂小鹰的却不多,所以每次都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依据平等的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给哪一只吃,在这种情况下,不争不抢的那些小鹰就会因为吃不到食物日渐瘦弱,逐渐死亡,存活下来的则是那只最为凶狠的。如此代代相传,老鹰一族愈来愈强壮。

我们不难发现,活下来的小鹰并不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强壮,也不是它有什么别的更多的优势,所有的小鹰起点都一样,面临的环境也一样,不同的是活下来的是那些能说出与生存密切相关的东西和因为敢说而得到关键东西的那一只。自然界是这样的,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公平”永远不可能成为组织中的公认原则。因为组织若无适当的淘汰制度,常会因小仁小义而耽误了进化,在竞争的环境中就会遭到自然淘汰。这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故事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我们面对的机会和小鹰一样少,但竞争的对手却是小鹰的无数倍,不把关键的东西说出来,怎么行呢?

马克思曾说,19世纪西方劳动者和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谈判时讨价还价,这时双方还是处于对等的地位(当然,在成交后的资本家昂首挺胸、劳动者亦步亦趋是另外一回事)。可时光已经走到了21世纪,而我们又处在社会主义中国,有什么可怕的呢?勇敢地说吧!

关注听者的表情

当然,勇敢去说不等于不讲策略,不顾实际的乱说,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你必须明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话是说给别人听的。说不说由你做主,有没有用由别人决定。没用的话没必要说,说了也白说,很简单,那是废话。所以,要让说出来的东西有用,至少不至于成为废话,你需要学会关注听者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