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健康36计
31954900000046

第46章 第23计懂得变通的道理(2)

每个人的际遇各有不同,机遇好的可以施展抱负干出一番事业,机遇坏的虽怀有满腹学问却也一事无成。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怎样当好自己命运的舵手呢?机智聪明的舵手,遇弯就弯,遇直快行。遇弯不转舵就会触礁,遇弯停滞不前,又达不到航行的目的地。

儒家鼻祖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认为君子士人在天下有道时,应当出来做官,正所谓“邦有道,则仕”,天下无道时,则应当退隐山林。孔子的观念,并非真正的消极避世、纵情山水而忘天下的观念,而是“隐居以求其志”,随弯而屈,伸展自如的处世方法。

随弯而屈,伸展自如,这就是变道。

一“屈”值千金

常言道:“男儿膝下有黄金,大丈夫一屈值千金”。一个心怀大志的人,是不轻易屈服的,但唐朝的开国皇帝独独与众不同。李渊膝下一屈,何止“千金”?李渊膝下一屈,揭开了大唐帝国三百年的基业。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奉命讨捕群盗。对于一般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都能手到擒来,毫不费力;但对于北邻突厥他却大为头疼。因为突厥自恃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战斗力很强。经过多次交战,李渊败多胜少,突厥兵更是肆无忌惮,李渊视之为不共戴天之敌。但他知道,自己目前只能光会怨愤,奈何突厥不得。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据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美女玉帛”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的这种屈节让步行为,就连他的儿子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之后还念念不忘:“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于颉利(指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

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有他自己的盘算,屈节让步虽然样子上难看一点,但意识到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

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住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俯首称臣,且亲写手书:“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我唐公,美女玉帛则统统献给可汗。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的从太原进入长安这段时间里,李渊仅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领少数人马驻扎太原,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收敛了不少。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等到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时的唐王不仅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而且此时的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而且,由于李渊甘于屈节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平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屈节让步的行为,虽为不少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

由此看来,暂时的屈节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支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节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老子说: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容易激怒;善于取胜的人,讲究战略战术,一般不与敌方正面交锋而取胜;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而忍让。

世人看到无头苍蝇瞎碰壁的时候,大多会忍俊不禁,殊不知人类自身常因不知审时度势,不知随机应变,而碰了多次壁。不管做什么事情,尤其是管理国家大事或管理一个大企业,如果不先去审视观察天下大势,了解清楚时局,那时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另外,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之上,如果此处受到阻碍,就要求通于另一个地方。通权达变,此处受阻,立即转向别处,这样才会不碰壁,在办事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进还是退让,关键是要把握局势要有清醒的头脑。依时局的变化与自身的强弱及时调整,方能处处游刃有余。一个懂得退让的人,必然是一个有着大局观的人。

千万不要墨守成规

战国时楚国为攻打宋国,叫著名工匠公输班制造攻城的云梯。主张“兼爱”、反对战争的墨翟听说此事后,走了10天10夜来见楚王,劝他不要出兵。楚王却以公输班已造好云梯,攻城一定会胜利为由,不听墨翟的劝告。于是墨翟设计了简单的模型,让公输班来攻。公输班用各种方法连攻9次都被墨翟防御住了。楚王见此情形,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由于墨翟善于守城,人们称之为“墨守”,后来演化为“墨守成规”,意义也改变了,用来形容思想保守,只按现成的老规矩办事,不肯改进。

在英国,有些公职采用世袭制,因此常常在一些人事安排工作上出现墨守成规的情况,有的甚至还很荒唐:

在通往英国下议院入口处的一个扶梯旁边,一直有一位服务员站立着。据说,他站在那里至少也有20年以上的历史了。可是,人们却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到底是什么?后来,经过一些好事者寻根探源,才发现之所以设立这个职位,是由于当扶梯刚刚油漆一新时,需要有个人在扶梯旁招呼大家不要从这里走上去。时间是从目前这个服务员的祖父时代开始的,传到他已属第三代了。

生活中这么荒唐可笑的事情并不多,但是很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式,他们用条条框框圈住自己的头脑,不肯创新。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式,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式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任何事不是一成不变的,用变的眼光去把握一切,你才会获得新生?

传说公元前2l3年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吉尼亚城,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

几百年前,弗吉尼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子。各国的武士和王子都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从何处着手。

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幸好,这个结尚完好地保存在朱庇特神庙里。

亚历山大仔细观察着这个结,许久许久,始终连绳头都找不到。

这时,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动规则来打开这个绳结!”于是,他拔出剑来,一剑把绳结劈成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年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立刻行动、一心趋向目标、不墨守成规、遵从自己的行动规则和做事的风格,注定会取得理想成绩。人生不能一味地按着某种教条度过,人生需要变革,变革才是成功的源泉。创新才是生命前进的动力。

何一在没出国之前,是国内一所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可是他刚到美国时,却必须每天到街头拉小提琴赚取学费。很幸运,何一和一位认识的黑人琴手一起争到了一个最能赚钱的好地盘——华尔街一家繁华商业厅的门前。

何一很能吃苦,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挣足了一笔学费,就和那个黑人琴手告别。因为他有一个理想:要进入名牌大学深造,当初出国就是为了能够聆听世界级音乐大师的教诲。于是何一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提高音乐素养和琴艺中。

几年后,何一在音乐领域已有颇深的造诣。有一天他路过那一家繁华商业厅的门口,发现昔日的老友——那位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赚钱的地方拉琴。当那个黑人琴手看见何一突然出现时,很高兴地说道:“老兄啊,你现在在哪里拉琴啊?”何一回答了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厅的名字,那位黑人琴手继续问道:“那家音乐厅的门前也是一个好地盘,很能赚钱的吗?”他哪里知道,此时的何一,已是蜚声国际乐坛的音乐家,他经常应邀在著名的音乐厅中登台献艺,而不是在门囗拉琴卖艺!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乏味。

可能在你的头脑里,有许许多多的清规戒律,诸如“决不许……”“千万别……”之类的规矩,这些清规戒律都是社会教给你的,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有时候,你不妨冲击它们一下,如果不便于在行动上,至少在内心冲击一下,体验体验“破坏者”的滋味,为以后的创新思维做些铺垫。

突破思维定式

中国古代有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古人以服从为美德,而今人在崭新的创新当中,仍含有古人脑中之极旧成分。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千百年来的农业呈现一种简单循环的模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基本上是简单的再生产。这种世世代代循环反复的生产活动,必然导致生活方式也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人们的思想认识由此也带上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色彩。

古代中国之所以发展缓慢,无疑是“道统”二字仍留在人们脑中,排也排不动,割也割不掉。淳朴的中国人民早已习惯传统的思想观念,不会创新,也不愿创新。

很多人走不出思维定式,所以他们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式,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

大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回到英国,女王为他摆宴庆功。酒席上,许多王公大臣、名流绅士都瞧不起这个没有爵位的人,纷纷出言相讽。

“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出去航海,一样会发现新大陆。”“驾驶帆船,只要朝一个方向航行,就会有重大的发现!”“太容易了!女王不应给他这样的奖赏。”

这时,哥伦布从桌上拿起一个鸡蛋,笑着问大家:“各位尊贵的先生,哪位能使这个鸡蛋立起来?”于是一些自以为能力超群的人物纷纷开始立那个鸡蛋,但左立右立,站着立坐着立,想尽了办法,也立不住椭圆形的鸡蛋。

“我们立不起来,你也一定立不起来!”大家把目光盯住哥伦布。

哥伦布拿起鸡蛋,“砰”的一声往桌上磕了一下,大头破了,鸡蛋牢牢地立在桌子上。

众人嚷道:“这谁不会呀!这太简单了!”哥伦布微笑着说:“是的,这很简单,但在这之前,你们为什么想不到呢?”

哥伦布因为敢于突破思维定式而发现了新大陆,那么我们还要继续生活在条条框框里吗?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存在于社会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种种习惯,物质的和思维的。而思维的习惯,往往束缚着思维的发散,看问题仅限于习惯的角度,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这样会那样,引自己进入误区,出现了种种“不可能”。

人以习惯生活,但我们千万不能让习惯束缚了我们的思想。

父子俩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可眼睛不好,耳朵也有点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大声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尝试突破吧。从舞剑可以悟到书法之道,从飞鸟可以造出飞机,从蝙蝠可以联想到电波,从苹果落地可悟出万有引力……因此,常爬山的应该去涉涉水,常跳高的应该去打打球,常划船的应该去驾驾车,常当官的应该去为平民。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我们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