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自己,克制自己,首先得要有个平和的心态才成,对客观的东西有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成。否则,心态偏激,如何能对自己驾驭得了?驾驭自己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都是有情绪的,而情绪,总会因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相应变化。怎样才能做到平和呢?智者告诉我们,一要大度。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种大度,当然不是无原则地对一切丑恶都睁只眼闭只眼,而是对于一切事物,包括丑恶事物和反常事物,都能以理性的态度,先承认它再从容应对;二要辩证。辩证即能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看到正反两面即能在事物猝然降临之时不慌不乱,不惊不惧。坏事来了,以其可能转化的光明面中和之,中和则趋于平衡,趋于平衡则心态平和矣。大度和辩证,既和性格有关,又和思想方法有关,还需要假以时日,长期培养磨练,三者缺一不可。
不放纵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便可完成的,它意味着一个艰苦的过程。通常信仰宗教和修道的人,大多生活简朴,却祥和且快乐,而这一切主要是因为他们立志要修炼自己的身心,以便有绝对的把握来驾驭自己。最近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身体中其实有两个人,一个是理智的左脑人,一个是创造性的右脑人。人本身的矛盾就是因为体内左脑人与右脑人的冲突。经常说错话或是做一些马上会后悔的事,是由于左脑人控制不住右脑人。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出魔由心生的道理,可能指的就是人们心中任性的右脑人。
著名舞蹈家陶金的故事让我们感动。当陶金住进中日友好医院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得如同残絮败柳,稍动一动,汗水就会湿透衣裳。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自己上厕所,不肯如别人一般在床上解决,一直到他临去的前一天,也是如此。癌症晚期病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剧烈难忍的疼痛。为了不让自己的大脑思维受损,不管多疼,他都尽量不服用含有镇静剂的药物,实在疼得受不了了,他就用手指使劲掐自己,掐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甚至掐出血来。在生命最后的半个月时间里,陶金出现了昏迷的症状,时常昏睡。有一次与他相识的一位电影导演来看他时,虚弱的他已经不能出声了,但还是要求坐到沙发上与导演交谈,这情景让导演潸然泪下:一向活蹦乱跳的小陶,怎么会只有这么轻,这么弱,却又那么自律,一点都不肯放纵自己,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
驾驭自己其实就是生命中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简单的事开始,逐步地去除任性、情绪失控的坏习惯,养成自我节制、不轻易发怒的好习惯,一步一步地学习,中途失败了也不要气馁,就像学开车一样,不断地学习。
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
在一辆下班回家的公车上,转程靠站时,乘客顿时多了起来。最后上车的是一对上班族男女。可能因为人多,男的不时地将手臂围住女的,并轻声的问“累不累?”
“待会想吃些什么?”
只见女的不耐烦地回答“我已经够烦了,吃什么都还不先决定,每次都要问我。”
男的一脸无辜的低下头,而后说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让你决定是因为希望能够陪你吃你喜欢的东西,然后看到你满足的笑容,把今天工作的不愉快暂时忘掉。我的能力不足,你工作上所受的委屈我没法帮你,我所能做的也只有这样。”
女的听了后,满怀愧疚的说声对不起。男的这才似乎重燃信心般说“没关系,只要你开心就好。”然后亲吻了女的头发。
公车到站,下车前再回头看看这对情侣,男的依旧保护着心爱的人。
如果你也是一位上班族,自己同样在今天的工作上有些许不愉快,如果没有听到这一段对话,回家后的你,是不是也会是一副全世界都对不起我的臭脸面对心爱的人,只在乎自己的委屈,却忽视对方的感受,不自觉地伤害最亲密的人呢?听了男的那句话,你还会这样做吗?
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这使我们想起了一个禅宗的故事。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金代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而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碍。
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在这当口,我们能不能多想想——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作夫妻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
所以在踏进家门时,告诉自己,难道我要像公车上那位女孩一样忍心将自己的不满委屈带给身旁的人吗?
不,现在应该做的是别再把工作上的情绪发泄在心爱的人身上,破坏了你们最亲密的关系,并且主动给自己一个微笑。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当自己快抓不住情绪时,想想这句话,应该会让烦忙的生活,加些微笑的因子吧!!
用智慧驾驭你的情感
圣经中的箴言告诉人们:不轻易发怒的人,大有聪明;性情暴躁的,大显愚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一种感情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有人将之称为“心理摆规律”。即使此刻你感到兴奋无比,那相反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在另一时刻不可避免地出现。这一点足以解释自恃过高的人为何会走上另一个极端。
要克服这种“心理摇摆效应”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反应,人们首先要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有些人由于希望永远生活在成功、荣耀等理想的境界之中,因而对困境与苦难缺乏足够的应对准备,他们的心境自然也就会因生活场景的变化大起大大落。
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男孩每天钉的钉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了。
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日常,人们在情绪冲动时的言行给别人造成的伤害的确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我国古代荀子说过: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人们常常将理性与情绪对立起来,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理性中蕴涵着智慧,情绪中同样包含着智慧。情绪智慧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意识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情绪智慧高的人,无论在工作还是人际中,都能够取得成功。圣经中的箴言告诉人们:不轻易发怒的人,大有聪明;性情暴躁的,大显愚妄。
人生有乐也有苦,有顺境也有逆境,人生不能总是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永远是诗。这是我们该谨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