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学习没压力
31952700000002

第2章 写在前面的话(1)

学习压力从哪里来

来源一:个人自身的压力

一些竭尽全力才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快速进步就会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害怕失败;同时,他们对生活中的坎坷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当学习稍有退步或生活中稍有挫折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迷失自我。

有的学生考试前可能已经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如至少考上什么大学,总分在几百几十分以上,甚至各科成绩达到多少。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很好,可以激励自己,但考前要放弃这些念头。奥运会赛场,哪个运动员不想得金牌?但赛前老是想金牌是不利于水平正常发挥的。据说对参加重大比赛的运动员,有一个专门的心理训练项目,主要的目的是使运动员在比赛前不去想万一金牌得不到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而是集中精力想我怎样做才更好。考试前期望过高同样会使心理压力增加,对正常的知识学习和运用会起消极的作用。万一……我该怎么办?使自己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不利于学习,不利于考试的正常发挥。所以,同学们在参加考试时一定要把握住自己,期望不要过高。那么,应该如何应对个人自身的压力呢?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你目前在班级中学校中大概处于第几位,甚至某学科大概处于第几位,在考试中最大的可能在第几位左右,除非超水平发挥。

其次,不要期望超水平发挥。超水平发挥一般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你的期望下,你越是期望,往往就越是失望。

第三,不要期望在强科中拉分。原因很简单,你的强科不过是相对较强,所以,在强科考试中也很可能有做不出或做不好的题,此时很容易造成心情急躁,使强科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而且也很容易影响其他科目的正常发挥。

我们必须发掘自己,认清自己,然后加以肯定,自信便会悄然而生。充满自信的你又会有什么做不到,做不好呢?并非所有名人、富豪都是依靠父辈或继承了丰厚家财后才将事业推上一个又一个高峰的,假如真是这样,他们的成功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更多的名流,在发家致富之前都曾经历过颠沛流离,当他们认清自己的那一刻,人生的转折点便到来了。

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个年轻的黑人正跪在地板上擦地上的水渍,并且每擦一下,就虔诚地磕一个头。贝里奇感到非常奇怪,问他为何如此?青年人说,我在感谢一位圣人,因为是他帮我找到了这份工作,让我终于有了饭吃。贝里奇笑了,说我曾遇到一位圣人,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我可以告诉你他的所在。这个年轻人是个虔诚的锡克教徒,很相信神的帮助,于是便只身来到了南非一座很有名的山——大温特胡山。接下来的30天里,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白雪覆盖的大温特胡山,他在山顶徘徊了一天,什么人也没遇到。年轻人很失望地回来了。他见到贝里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董事长先生,一路上我处处留意,直至山顶,我发现,除了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贝里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了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

20年后,这位黑人成为美孚公司开普敦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名字叫聂姆讷。2002年世界经济论坛在上海召开,他作为美孚公司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当记者问及他传奇的一生时,他说了一句话:“你发现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你遇见圣人的时候。”

是的,当你认清自己的那一刻,你的自信足以克服任何挫折。而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对自己缺乏信心。曾遇见过这样一件事,街上两位妇女相对而行,一个撑伞,一个拿伞。当她们擦肩而过时,看见别人与自己不同的举动后,撑伞的把伞收起来拿着,拿伞的把伞打开撑了起来,都否定了自己。

许多名人喜欢自喻:居里夫人自喻为“釜”;物理学家法拉第自喻为“蜡烛”;鲁迅先生则自喻为“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他们都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在某个领域中他们获得了成功。我们需要自己给自己定下价值,然后不断增值。认清自己,才会别有洞天。

来源二:“温柔”的压力

有的父母总是喜欢以言语相逼:“考不上大学,就别进这个家。”有的父母以过分的关心施压,为了孩子能金榜题名,陪孩子挑灯苦读,送上牛奶、荷包蛋,跑前跑后,关心备至。

学生看到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原本不轻松的心里又要载上一份沉甸甸的亲情,即“温柔”的压力。

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美国着名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公布的《中美儿童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指出,3周岁美国孩子微笑要比同龄中国孩子多55.6%;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比外国儿童高出92%、1.3%和13.8%。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往往对独生子女抱有太大期望,这是令子女内向孤僻,更容易焦虑的主要原因。

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热衷让孩子提高智商、上幼儿EMBA班、学打高尔夫球等。但结果如何呢?孩子真的会因为父母为他们苦心创造的“良好环境”而心存感激吗?真的会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龙成凤”吗?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基本公式:情绪指数=期望实现值/内心期望值。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期望实现值一定的情况下,内心期望值越高,情绪指数就越低,这样,人们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就越多。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太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怎么“玩命”也达不到的情况下,他们便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而长期处于被动消极情绪影响下的孩子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自闭、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这样的孩子根本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学习快乐的。

青少年压力过大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作用。

1这种提高不会是永久性的,即使开始时能超过其他孩子,但当其他孩子也开始学习时,优势就会消失。即使是短期内在某一方面较有成就,但是,他们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落后于其他孩子,因为他们是被动的,对学习没有激情,所以效果不会很好。

2这类孩子因受大人支配太多,指责太多,所以自我激励感很弱,创造性和想象力受到压抑,好奇心也受到阻碍,很难发现自我价值。他们因早期受压太大,承受较多挫折,因此自信心也受到打击。这种孩子只是父母的影子,他们认为,父母要我做的事是重要的,而自己要做的事是不重要的。

3这些孩子由于学习压力太重,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欢乐,并因此而影响了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提高及心理的正常发育。

要使青少年健康聪明地成长,他就应该被爱、被尊重、自由自在、有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孩子成为行为的主导,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他对知识的渴望,了解他的痛苦,而不是强加给他些什么。有时,父母并不认为自己给孩子施加压力。虽然他们承认不是在培养神童,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手段会引起相反的结果。

如何才能了解家长对孩子是否施予过多的压力呢?

可以观察孩子是否有以下表现:

①没有或很少有时间可以自由玩耍;

②焦虑、紧张、疲劳、易激动,有攻击行为,经常哭、小声哭泣、忧郁,常发脾气,做事缺乏热情与兴趣;

③睡眠和吃饭存在麻烦;

④头痛、肚子痛、关节痛以及其他心身症状;

⑤与其他小孩子玩得不好,或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

如有以上情况,应引起重视,家长要重新评论。

有个很好的案例:

芳芳是一个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孩,父母对她的学习都很重视。父亲是某大学数学系教师,对数学尤其重视,数学对他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他认为女儿也应如此。在小学低年级,芳芳的数学成绩还是较好的,但她在做作业与考试时总有这么一种倾向:非常害怕做错,每道题做完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使得做作业的速度非常慢。到了中年级,这一倾向产生了影响,她的数学成绩开始下降,她成了班中成绩不好的几个学生之一,并因此开始逃学,从而使得成绩越来越差。

通过对芳芳的观察与诊断发现,由于她父母对她施加的压力过大,使她非常担心数学学习上遭受失败,久而久之,使她对数学产生了焦虑与恐惧。这种焦虑与恐惧使其注意力不易集中,影响了学习的速度,跟不上教学进度,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加上其父母又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责骂她而不是在学习上帮助她,终于使她成为学业不良儿童。

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总有或高或低的期望,大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自己满腔希望寄托在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身上,试图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以证明自己本不是无能之辈,只不过当初条件受限制而已。瞧,我孩子的成功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这些期望往往没有基于分析子女的实际能力,导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在强大的思想包袱面前,孩子会产生较大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状况。

家长期望过高而导致压力太大的学生通常存在着某些情绪或情感问题,而这些情绪或情感问题往往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之一,但往往也反过来影响或阻碍学习。

这些情绪和情感问题过程一般包括:

第一阶段:焦虑与恐惧。孩子了解到父母无限美好的期望之后会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怎么办,困扰心绪的担心与压力会渐渐地使孩子形成焦虑,不断的焦虑会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这种过度紧张往往会造成孩子终日处于惶惶不安之中,注意力不易集中,干扰学习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发挥,如记忆能力、组织技能等,学生往往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在生理上,常因此出现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心跳多汗、尿频、便秘等症状。

第二阶段:逃避或回避。如果第一阶段没有处理好,学业的不良会使孩子觉得让父母太失望,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生活在自责状态中的孩子会更加焦虑,从而影响儿童的行为、智力及人格等多方面,表现退缩、过度顺从、逃避、回避等,他们经常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过分敏感,自我评价过低,做事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忧郁消沉,由于连续的失败,失去了对学习的自信心或自尊心,开始不愿上学或逃学,回避学习不良的课程,孩子的学习状态会越来越糟、父母失望得越来越多、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第三阶段:对抗或抑郁。家长越来越多的失望会激起自己的不满,家长言语、行为的不满会招致孩子的反应,导致越来越紧张的亲子关系:“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对抗,“就是在沉默中灭亡”——抑郁。浙江“徐力弑母事件”就是最典型的悲剧性反抗案例:当能力平平的徐力感觉到实在满足不了母亲必须考入重点大学的愿望时,用榔头将生母活活敲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徐力的反抗是弑母,更多的孩子可能选择的是拒绝上学、视父母为路人、破罐子破摔、离家出走等;有的选择忍受的孩子长期忍受成绩不良或学业失败的打击,屈辱于自尊心与自信心伤害之中,导致出现抑郁症状,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甚至诱发抑郁症。

“本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曾想落得个人财两空。”有多少类似的家庭悲剧在我们周围陆续上演!有多少衣食无忧的祖国花朵在忍受父母精神压力的煎熬与摧残!难怪有人调侃道:“父母为孩子做好了一切的事情,孩子惟一去做的就是替父母挣回点面子!”

来源三:老师和同学的压力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如果教师信任、喜欢、重视某个学生,这个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正面期望,就会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表现出厌恶、失望、轻视等情绪,这个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负面期望而极容易造成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后果。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于1968年进行的一项“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证明了教师期望、期待、热情关注等行为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效应,这就是所谓的“教师期望效应”。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老师一贯抱以极高的期望,每提出问题,认定他们一定会答;每次测验,他们应该成绩优秀;期末考试,他们理应遥遥领先。当这些期望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时,作为老师往往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而责备他们没有尽力。这时学生会感到说不出的委屈,因而对老师的过分期望产生了焦虑。

成绩中等的学生是最渴望得到老师重视的,但老师却很少把期望的目光投到这些被划分为“一般者”的身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安于现状,有的还会由于老师的忽视而退步。他们对于老师这种“果子摆在你面前,你爱采不采”的态度感到失望。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向来是老师注意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老师“恨铁不成钢”,恨不能一夜之间就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但由于“差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不良习惯的存在,转变过程不可能是简单的、一帆风顺的。因此,尽管他们渴望老师的关心,却惧怕老师对他们操之过急的“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