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要形式。根据目的性不同,阅读分为3种:
消遣性阅读——事先没有确定的目的,随便翻翻;功利性阅读——为解决某一问题,有选择地阅读;机制性阅读——为建立有效的知识结构,系统地阅读。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你的周围有一个浩瀚的书刊的海洋,要非常严格慎重地选择阅读的书籍和杂志。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是想博览一切,然而这是做不到的。要善于限制阅读范围,要从中排除那些可能破坏学习制度的书刊。”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积累知识。而积累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建立有效的知识结构,以便发挥知识的功能。因此,应以机制性阅读和功利性阅读为主,消遣性阅读为辅,并使消遣性阅读服务于机制性阅读和功利性阅读。
怎样才能通过阅读来强化知识的整体功能呢?
1.围绕起主导作用的核心进行阅读
知识结构的独特性,主要是由其核心决定的。因为知识结构的核心决定着知识结构的性质与功能。知识结构的核心,应是个人知识主体应用的主要部分,亦即主干知识,在阅读时应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去阅读,方能有效地积累知识,强化知识结构的整体效应。有的人忙里偷闲,时间抓得很紧,却见不到好的成效,原因就是没有围绕知识结构的核心读书。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阅读时无目标地乱翻书,书虽翻了不少,但只是把时间白白浪费掉;二是看无关紧要的书,只图一时的畅快。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关键环节,应把握住它。
2.要系统地积累知识
达尔文讲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别林斯基也说过:“只要一涉及到科学,那么主要的事就是讲究系统、有秩序。”知识的系统化,是按其内在联系组织知识。这不仅是知识本身的重要特征,而且是知识能够发挥其功能的前提。据此,在拓宽、加深主干知识时,还应不断将阅读到的内容充实、丰富,使它成为一个完善的、丰满的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看完一本书便形成一个系统,这样会把思路搞乱,得到的不是系统化的知识,而只是事实的零乱堆砌。在涉及新的知识类型时,不应满足于报章杂志上的零星介绍,而应系统地读一两本有关该知识类型的书籍。一般来说,宜先读一本薄的,了解其大概,再看一本厚的,讲得很详细的书,这样才能掌握系统化的知识,使之在运用上发挥作用。
3.注重知识间的相互作用
注意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不要把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或一门学科中的某一部分知识孤立起来、凝固起来,而要使之融会贯通,即要从整体结构上去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使之熔于一炉。这就要求在阅读中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真正的有效性。
4.对知识实行动态调节
有效的知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这一内容在上文的知识结构的动态性原则之中已有所涉及,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