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59

第59章 其他(2)

那是大跃进年代,我在西安外院读书,主修俄语。我们的老师中有一位是苏联专家夫人。这位老师年轻美貌,又十分文雅。她来中国陪伴丈夫,闲暇无事,所以每星期给我们上两节“会话”课。有次她患感冒住进了医院。作为班长,我和学习委员代表全班去看望她。那时西安还没有花店,我们俩便在校园里偷折了一束红玫瑰。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位老教授,他先是哈哈大笑,接着很认真地说:“你们这是懵懂小伙子办孟浪事。按俄罗斯人的习俗,应该送白玫瑰,而不应该送红玫瑰,因为前者表示尊敬,后者表示爱情。她和你们年龄相差无几,给她送红玫瑰让她多么难堪。”

在三年困难时期一个年头的二三月间,我带了两斤富平特产合儿柿饼到农村去看望老舅(舅祖父)。没想到,他老人家饿得发昏,竟吃掉了一大半,险些要了他的老命。亲戚们骂我不懂事,说我缺常识。原来柿饼好吃难消化,弄不好还会勾出陈年老病来,这是老年人慎吃的食品。

我从外院刚一毕业,同班一位调干生同学要结婚,对象是一位中文系毕业的北京姑娘。我们尚未跨入机关门,像样的礼品当然买不起,于是搭份子凑了二十多块钱,用零头买了一兜鸭梨一块送去。事后听说这位心直口快的北京娘子挑真儿:“鸭梨的谐音是什么,‘雅离’!好一群识文断字、知书达理的大学生!”

参加工作三年后,我出差去上海,抽空拜访一位老同学。不巧他生病住院。我去医院时带了几斤烟台苹果。结果,这位老同学带着嘲弄的口吻教训我:“苹果,你们陕西人读pínɡɡuo,我们上海人读‘苹果’就近乎成了‘病故’。你这个家伙是来看我呢,还是咒我,要我的命?”据说给病人送苹果确实是上海人的一大忌。

以上都是少不更事的往事。没想到后来还办错事,出笑话。那也是多年前的事了。正月初二,女儿、女婿拜年,带了很多礼品,其中有一瓶西凤酒——包装纸盒蹭破了点皮。正月十五前的某一天,我和老伴到亲家家里去,带了一盒德懋恭的水晶饼,老孙家的两斤元宵,一包三原县的蓼花糖和一瓶白酒——临出门前我胡乱拿出凑数的。没料到惹出了一场舌枪唇剑。在吃饭时,快言快语而又爱开玩笑的亲家母对我说:“是不是嫌女婿送去的酒不好,又给我们退回来了?我一眼就看出了。”一时我竟被问得发愣。这时,对家底了若指掌的老伴知道我拿错了那瓶不该拿的酒,但她答非所问地还击:“人家都是等客人走后才打开礼品袋,没想到你这个精猴,我们还没出门,你就先检查,看带来的礼是不是太轻!”

以上虽是几件傻事、蠢事,但是透过历史的尴尬,我又感受到往事回味的愉悦。

陕西和陕西人

这个标题太大,笔者的意思仅是想谈一谈陕西和陕西人一些很独特的人文历史现象。

陕西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早在五千年前炎帝和黄帝就在这里开创了文明。武王伐纣灭商,启动了周王室长达八百多年的统治,时间是如此的漫长,竟然出现一个朝代接通了两个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秦朝是短命的,但车同轨、书同文、字同形,以及统一度量衡的功绩却是不朽的。楚汉争雄,斗勇斗智,能屈能伸的汉刘邦夺得天下。汉朝历时四百多年,国家统一、繁荣、强盛,这正是汉族所以以汉称族的原因。据说,东汉时镇压“五陵蛮”的五陵太守首次提出了“汉人”这个名称。黄土高原风脉极好——陕西民谣:“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这里共埋了八十多位皇帝和三千多将相名人。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秦岭。地面上形成的高耸部分叫山,连绵的高山叫岭。陕西民谣:“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这里“三山”和“五岭”都是虚指,山和岭互训,没有什么区别。全国各地大都把某些地面上形成的高耸部分叫××山。秦岭不从众,很有个性,实际上也确非一般——一个秦岭,两重含义:广义的秦岭是指中国地形上南北的分界线,狭义的秦岭是指陕西境内的一段。习惯上把陕西称为北方,而事实上陕西纵距南北两方,这正像习惯上把俄罗斯称为欧洲国家,而事实上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一样。

秦腔。全国戏曲品种中称“剧”的居多,例如京剧、川剧、粤剧等等,而像秦腔一样,称“腔”的极少,但在陕西境内则不然。此外,还有碗碗腔、弦板腔、遏宫腔等。陕西人酷爱秦腔——“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高唱秦腔。”现在戏曲低迷,但老陕持乐观态度,坚信:“秦岭不倒秦腔在,千年万年吼常新。”秦腔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博大精深,透过粗犷奔放的秦风体现着大西北文化的神韵,为陕、甘、宁、青、新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人们议论秦腔缺点时,对净角多有微词。但资深秦腔评论家姚昌民先生有一番独到见解:“我倒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净角的刚正、威武、剽悍、勇健倒为秦腔撑了不少‘门面’……大概秦人之所以能在公元前二百多年前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也与这种带有地域特点的民族心理素质的遗传不无关系吧。”

陕西商南县有个镇叫白浪,西安两位文人——白浪、长安结伴到此旅游。旅游是个文雅语,陕西叫逛,也叫浪。他们返回时,白浪向长安说:“我这次什么东西都没买,一无所获。这可真是‘白浪浪白浪白浪’”。说完目视对方。长安自然明白这是要他对下联。眉头一皱“对”上心来,长安说:“你知道,我家住长安县,那可真是个长久平安的好地方——‘长安安长安长安’。”

陕西关中及陕北某些地方(如绥德)的人把父亲叫“达”(也写为“大”,陕北方言里写为“”。)方言研究专家孙立新先生认为,“爹”是关中人称父为“达”的本字。爹字,由古音diɑ变作dɑ,die音也是由diɑ变来。他又说:“爹”是羌人对父亲的称呼,可算是陕西方言从羌语借来的亲属称谓词。此外,陕西方言里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借词,例如:“嘎搭马希(杂七杂八、鸡零狗碎的东西)”是从维吾尔族借来的;“胡剌海(好交游,少心计,常轻易应诺的人)”是从蒙古族借来的;“痨”(nɑo,味苦叫痨)是从朝鲜族借来的。陕西曾是民族大融合的主要地区之一,那么,上述“达”字除“借来”的一说外,是否可以推测为“带来”的?提到“带来”这个概念,有人琢磨之后可能不高兴。不过且慢。已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汉族的种最不纯。他的观点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生物学家也早已揭示出了远缘结亲优越性的道理。如果“带来”之说能够成立的话,谁要不高兴,那他一定是封建脑袋瓜子。

贾平凹先生在央视台演播室做客《实话实说》,事后谈自己的感受时说:“……两个小时不能动,又不能抽烟,把人难受的!”有人挑刺:“‘把人难受的’怎么样了?”其实这是陕西话里的一种常见句式,此外还有“把你能的”“把你笨的”“看把你高兴的”等等,这类句式可加补语,也可不加补语,陕西人一听就懂,不会发生误解。

方言土语与普通话的差异,既包括词汇也包括语法。陕西话里的“知不道”“甚不好”即“不知道”“不甚好(不很好)”。从推广普通话的角度来讲,方言土语是道顽强的障碍,从研究方言的角度来讲,陕西话是北方方言中历史非常久远而又非常有特色的地方话。读贾平凹、陈忠实小说时,一些方言土语令人有一种恰到好处、趣味盎然、别无旁代、妙不可言的感受,这就是陕西方言的神奇魅力。

陕西和陕西人独特的人文历史现象是不胜枚举的。

陕西人耿直

梁实秋先生记述了《后汉书》逸民刘传中的一个故事——韩康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三十余年没有说过一次谎。有次,一个女子向他买药,他守价不移,女子大怒,说:“难道你是韩康?”韩康本欲避名,现在连小女子都知道他的大名,吓得披发入山。韩康品质高洁被誉为人瑞,名垂天下。

人以信为本,用于商业应该是“言不二价,童叟无欺”。当今人们在自由市场买东西常有被骗之虞,而在大型超市买却比较放心。商业运作的目的是利润,讨价还价是赚取利润的一种手段。但“货真价实”是块无形的金字招牌,有此招牌自会顾客盈门,财源亨通。当然一个真正的商人仅做到“口不二价”是远远不够的。

韩康大概是一位陕西乡党吧。笔者以为:“耿直”好,“梗直”不好,后者会给人以干巴巴硬邦邦的感觉,虽然“耿直”通“梗直”。耿,是一个形声字,“耳”为形,烓(省略圭)为声,本义指耳朵紧贴在脸上。耿的常用义指光明、明亮,引申为照、映。又引申为品质的高洁。由此可知,“耿直”是通常写法,即规范写法;而“梗直”“鲠直”是异形词,即属于应该淘汰的不规范的写法。

作为陕西人,我深知自己的乡党中多数人耿直,但也有一部分人梗直。经过一番咬文嚼字,我想反复强调:耿直好,梗直不好。

食堂的另类语言

某校有大小两个食堂,大食堂为学生开设,小食堂为教师开设。小食堂有炒菜,所以有些学生过生日或请朋友时也来小食堂。但这样,有时有些教师竟吃不到饭,为了改变这样情况,小食堂伙食管理员在墙上贴出了这样的一张提示语贴子:“先卖教师,后卖学生。”一同学对另一同学说:“咱们学校快要完了——‘先卖老师,后卖学生’,迟早还不都给卖完了。”

大街上有一家饭馆十分红火。门前卖包子,大堂供应水饺,楼上供应炒菜。门前贴有一张红纸,上书:“饺子往里走,炒菜请上楼。”这样的导语居然见效——“饺子”往里走,“炒菜”上楼去——人多,但秩序不乱。

还是在这家饭馆,有姐妹两人东张西望地找空座,一时没有找到。忽然妹妹对姐姐说:“这个大爷快完了。”谁知这句话给快吃完饭的老者听到了。他很不高兴地说:“你看我吃得红光满面的,怎么就快完了?”

有一顾客在这家饭店要了三笼屉灌汤包子,吃了两笼就饱了。他问服务员怎么办。服务员说:“未吃完的熟食是不能退的。这么着吧,吃不完了你就兜着走吧。”一闻此言客人本想发作,但见服务员麻利地打包,他的气儿也就消了。

在另一家饭馆里,服务员端着一盘红烧猪蹄走到桌前向一小伙说:“你的蹄子来了。”这个小伙反应很快,顿时勃然大怒:“你连人话都不会说,看老子怎么修理你!”这个服务员急忙鞠躬后退,说起了日本语:“是的,是的,我的不是人的。”小伙笑了,气儿消了。

巧说为妙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三说”之“三”并非定数,而是泛指。以下试举社会警戒语数例。

“严禁酒后开车!”这种警戒语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而后一种说法虽然并非厉色警语,但却更能引起人们重视,因为它更能打动人心。

校园里是禁止吸烟的,但外来人员往往不受此约束,因而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这还真的是校方的一个难题。笔者在一所中学看到这样一幅张贴画——一个圆形画面上有一只被打了斜杠的,以冒烟示意点燃的香烟;同时醒目的标出了这样的话语:“您已经进入未成年人成长区。”书配画相得益彰。可以想象,即使一个老烟枪看到了这句话也断然不会在校园吸烟。显然这一巧说远比“禁止吸烟”高明得多。

在风景游览区乱扔废弃物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园林管理人员很伤脑筋的问题。九寨沟却有这样一个广告牌,上书:“除了脚印以外,请您别留下任何东西。”这句话委婉、客气、调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谁也不好意思乱扔瓜皮、果核、废饮料瓶。

巧说是一种智慧,即想达到某种目的,又比较容易实现的本领。巧说又是一种学养,即文化知识的较高层次的体现。

五花八门的商业暗码

隐语是遁词藏意的词语,也叫行话或黑话。旧时,有些社会集团为了避免局外人了解他们的内情,便创造、使用一种隐语。商业活动中离不开数码——明码公开表示,暗码为了保密。商业暗码是商业行话的组成部分,五花八门,趣味多多。

过去,长沙金融界以“幺、浪、参、沙、毋、闹、叉、敲、弯、少”作为一至十的暗码。说是暗码,其实这是长沙方言一至十的谐音。

昆明小商贩称一至十数目字为“逗、倍、毋、长、拐、兆、土、财、湾、分”。这些暗码确有些费解。

广东潮州金行曾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诗作为一至十的暗码。这是一种借代暗码,虽然简单,但局外人怎么也弄不懂“地地地地”(也可写成字形,音雷)竟会是“八千八百八十八。”

《西湖游览志余》记载了这么一套暗码——“亿多娇、耳边风、散秋香、思乡马、误佳期、柳摇金、砌花台、霸陵桥、救情郎、舍利子”。这么按次第顺序写来,悟性高的人也许能够立刻悟出读音规律,即头一字的读音分别是一至十。如果直接写出“误佳期,救情郎,亿多娇,思故乡”,这位悟性高的人也未必能想到原来是“五千九百一十四”。因为他这时不对四个俗语的头一个字进行关联思考,而是想从这四个俗语中寻求连贯的意思。这是一种谐音暗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