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31

第31章 新词语.港台词语(2)

“卡通、菲林、巴士、曲奇、贝贝”也早已为“动画片、胶卷、公共汽车、小甜饼、小宝贝”代而替之。但时下又再度出现。一家报纸上设有“物语”栏,另一家报纸设有“××物语”栏。查辞书,“物语”是日本文学体裁之一。“物语”意即故事。日本曾有“平家物语”、“竹取物语”等。其实老编们肚里的词儿多得是,大可不必用多数人不太熟悉的“物语”和“××物语”。有一本电影影集叫《东方惊艳——刘晓庆映画集》。“映画”是日语用汉字造的词,意思是“电影”。有位先生对此很反感,他说:“什么‘东方惊艳’,我看是‘东方惊作’。”由于历史的原因产生了历史的苍凉:香港、台湾使用的英语、日语译音词较多,而且从未间断地使用。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大陆上这些早已被规范掉了的词语,其老样子又死灰复燃,卷土重来。难怪语言学家惊呼语言文字的殖民化倾向不应等闲视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呼啦一下,招牌上的“家具”统统改为“傢俬”,饮食摊一律为“大排档”,“理发店”全被“发廊”所打倒。“毛毛雨(小意思)啦”、“老母鸡(没问题)啦”,如今在古城西安已经成为某种场合上常见的诙谐语了。语言学家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政治热点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有时会悄然产生附加值。港台词语内渐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从另一面来说,把明明白白的“抵押贷款”称为“按揭”;把清清楚楚的吃饭付账叫做“埋单”;据说,还有人在公共汽车上买票时也高叫“买单,买单”,同时还流露出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态。其实这是趋势附炎,随波逐流,不健康心态的表露。

“打造、发烧、互动、封杀、瘦身、伟哥、性感”等等,成了使用频率很高的时尚词语。虽然这是因为此类词语以其新鲜、生动、形象迎合了人们喜新厌旧的习惯,但却无可厚非。“心仪、身家、疲软、低迷、匪夷所思,美轮美奂”等词语,大多在《辞海》中可以查到。此类文言词语大陆久已不说,而港台一直沿用。古词语复活现象并不罕见,因此这类词语复出,并未,也不应遭到非议。“蹦极、线人、新人类、新新人类、硅谷、舍宾”等等,这类词语让人费解。“舍宾”会让人误为“门客”。“硅谷”会让人误为遍布硅矿的山谷。“新人类”、“新新人类”莫非在人类之外又发现了新的人类?这种不假思索,懒得推敲而产生的词语(译词),除令人费解和误解外还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流行语中的港台话

时下,普通话里的港台词语俯拾即是,或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或花里胡哨和令人费解——林林总总,非常流行。一个初次出外打工的农民在火车站上问:“同志,厕所在哪里?”别人回答:“前面就是洗手间。”农民:“我要解手,不要洗手……”那人笑了笑:“去吧,就在前边。”

一对年轻夫妇准备出门看电影,老太太让他们把孩子带上。小孩的爸爸说:“片子太暴露,不能带他。”老太太费解的样子在猜想:“是暴露旧社会的罪恶,还是暴露新社会的阴暗面?”孩子的妈妈一语道破:“那是‘儿童不宜’的片子。”

一个文化程度不高、不大懂得名人身价的暴发商人常听到别人的种种怂恿——给什么什么产业投入,回报率高。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张惠妹表演十分投入,这次来北京举办演唱会又创票房价值新高。”他恍然若有所悟:“怪不得这位台湾女歌手能赚大钱,原来她投入了很多。”几天后他又在报纸上看到另一则消息:“濮存昕、徐晴主演的《说好不分手》在友谊、小寨等影厅低调上映,却引起强烈反响。”他猜想:“观众强烈反应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低调上映’,听不清楚的缘故。”

洗手间:港台话里厕所的讳称。暴露:在港台话里还有“身体裸露”的意思。投入:在港台话里还有“精神或精力专注”的意思,是形容词,不是动词。低调:在香港话里还有“不张扬,不铺排”的意思,既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副词用。

有些港台词语有时甚至弄得文化人也似懂非懂,不甚了然。例如“酷”(英语cool的音译),本当“冷傲”或者北京话“棒”讲。“在电视剧《洗澡》试妆时,姜武换了一个特酷的发型‘马桶盖’”。其中的“酷”,解释成“冷傲”或“棒”却似乎都不够确切。有人在互联网上对陈忠实说:“陈老师,你的样子很酷。”陈忠实回答:“我至今把握不住酷的准确含义。”又如:“《西游后记》的场景属国内‘头一份’,服装、道具、化装美奂美轮,创作群体的理念及运作方式可以说都十分现代。”其中的“美奂美轮”,有多少大陆年轻人能知道它的含义?然而香港文化人大多都明白这是“华丽绝伦”的意思。

香港、澳门及台湾与祖国隔离的时间太长了,台湾至今仍未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词汇,与大陆比较,存在某些差异,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应该说,对汉语的发展都作了贡献。如呵护(爱护、庇护)一词,唐李商隐《骊山有感》诗:“骊岫(xiù)飞泉返香暖,九龙呵护玉莲房。”“呵护”经港台转手而在大陆再度恢复活力,使用频率相当高,这是典型的古词复活现象。“全球五十家富豪排出,李嘉诚位列华人首富,他的身家高达79.3亿英镑。”其中“身家”一词也非新造。《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侄儿有些身家,也不想要他的。”大陆上“身家”一词已被遗忘,而港台人并不陌生。

两岸词语有差异

由于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某些词语大陆已不再使用,而在台湾地区却仍然保持着活跃的生命力。连战先生在西安怀亲之旅的几次讲话中就不乏这样的词语。

他把“期望”说成“期许”,把“阔别”说成“暌违”:睽违:义为“分离”、“不在一起”。暌,音kuí。暌、违互训,都是分别、离开的意思。

。大陆上,这些文言词语在口语中已经消失,在书面中也绝少见到。他把“经历”说成“经验”,而在大陆上,“经验”义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其实“经验”的本义是“经历,体验”,大陆用的多为引申义。

解放前,“学长”是对同学的尊称。连战先生把后宰门小学的小同学称为“小学长”,因为他和他们算是先后校友,虽然他已经是他们的爷爷辈。

旧时,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现在我们已不再使用“内人”一词,但连战先生仍称自己的夫人为“内人”。

半个世纪以来,人为的封闭与隔绝使海峡两岸中断了公开而畅通的语言交流渠道。语言在两个互相封闭的社会里随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这样以来,两岸共同使用的汉语在词语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除上述提到的“经验”外,还有一些相类似的词语。大陆发出邀请后,连战曾说:“在详细规划后决定访问时间。”此处“规划”义为“筹划、谋划”,是本义。其引申义为“长期或全面的计划”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动宾短语“做规划”。大陆绝少用本义,多用引申义。“批评”一词义项有二:一对优缺点进行分析;二,专指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与“表扬”相对)。“检查”:一、总结(工作),分析研究(成败得失);二、查找自己缺点、错误并进行自我批评。“批判”:一、批评,评论;二、特指对错误思想言行进行分析批驳。以上“批评”、“检查”、“批判”的第二个义项都是第一个义项的缩小。台湾多用第一个义项,大陆多用第二个义项。

词语是约定俗成的。曾几何时,如果有人把“关心爱护”简化为“关爱”,会被指责为生造词语。但在台湾,这类词语非常之多,而且有趣的是其中一些已被大陆认同吸纳了。例如误导(错误导向)、违规(违反规则)、亮丽(明亮美丽)、央银(中央银行),以及态势、煽情、智能、殷盼等等。未被认同吸纳的也不少。例如:化武(化学武器)、驾照(驾驶执照)、酌夺(酌情定夺)、研参(研究参考)等。

双音词“公鸡”,有些地方叫“鸡公”。台湾地区一些双音词中的两个字,也正好和大陆的前后相反。如:猪母、惯习、情热、静肃、贴服、慰安等等。“慰安妇”一词是中国、韩国等国家人民非常痛心的一个历史性词语,但至今仍偶尔见诸报端。

近年来,西安市某些金融商贸单位门前设置的落地标牌上写着“禁止泊车”,这是一种词语上的南风北渐现象,开始时令人有一种新鲜感。按说舟驻为泊,车驻为停。长期以来北方把车驻称为停车,而东南沿海及港台习惯上把车驻也称为泊车。这类双音词,其中一字相同,一字相异,但仍表达同一意思。两岸的这一类对应词语也不少。如:涵盖——覆盖、负面——反面、谐星——笑星、飞弹——导弹、透过——通过、腕表——手表等等。

多音词中也有一些意义相同而词语字面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对应词语。如传人——接班人、微生虫——微生物、不婚妻——未婚妻、下水渠——下水道、斑马线——人行横道、活动分子——活跃分子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字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例如:在大陆,村子指村庄,死党指为某人或某集团出死力的党羽,爱人指配偶(丈夫或妻子),背负即担负、承载;在台湾,村子即村民,死党指亲密的好朋友,爱人指情人,背负即背叛辜负。海峡两岸的人,如果互相不了解同一词语在对方地区的含义而贸然使用,肯定是会闹出笑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