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27

第27章 翻译(1)

翻译方式五加一

中国和日本仅一衣带水之隔,两国文化息息相关。中国的汉字早在唐朝时就传播到了日本,成为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治维新时日本先走一步向西方学习,把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词汇翻过来。后走一步的中国又把这样的日式汉译词接了过来。有人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倒灌”。来自日本的这些有新含义的汉译词又成为现代汉语大系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翻译是一门学科,是一门专门学问。汉语从来就是一个善于吸纳外来语的语种,并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翻译手段。这里介绍汉语有趣而别致的五种翻译方式。

一、意译,即翻译词完全按汉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方法。例如:“电话”“火车”“飞机”。

二、音译,这是一种按照被借词的读音来翻译的一种对译方法。例如:“雷达”和“尼龙”是英语“radar、nylon”的近似音译。

三、音译兼意译则是一种双关对应的方法,即用来翻译的字既能表达原词的读音,又能表示原词的意义。例如:“俱乐部”和“乌托邦”是英语“club”和“utopia”音意兼译词。

四、半音译和半意译是一种混合译法,即对原词一部分用音译,一部分用意译。例如:英语“dowllingpaper”(dowlling-paper)和“wallstreet”(wall-street)被译为“道林纸”(道林/纸)和“华尔街”(华尔/街)。

五、音译加意译是对借用词进行音译,再增加一个汉语构词的语素。例如:“芭蕾”和“啤”是英语“balle”和“beer”的音译,但译词意义又不够明确,分别再加上表示物类的“舞”和“酒”,便成为“芭蕾舞”和“啤酒”。

除了这五种翻译方式外,还有一种方式——形译。所谓形译是专指从日本语(日本汉语)翻译过来的语词的译法。日本也使用汉字,但此汉字的读音与汉语不一样。中国将日本汉字写的语词借过来后仍按汉字字形使用,但字的读音却以汉语读音为准。例如:“场合”和“道具”,就是从日本倒灌过来的译词,用汉字,日、中写法相同,但日语“场合”读作baai,汉语则读作chǎng hé;日语“道具”读作gogu,汉语则读作dàojù。形译不同于音译意译,而是中、日之间独有的一种方式。

近日,笔者看到王熙章先生《经日本“进军”中国的西方词汇》。他列举了很多形译词,例如:“人格、人道、人权,唯心论、唯物论,科学、化学、经济学,自由、自治,银行、财团,参考书、处女地”等。特别有趣的是他介绍了《南亭四话》中的四首诗。现抄录如下。

其一、“处处皆团体、人人有脑筋,全保真面目,思想有精神。势力圈诚大,中心点最深,出门呼以太,何处定方针”。其中“团体、脑筋、思想、精神、势力圈、中心点、以太、方针”等都是新词。

其二、“短衣随彼得,扁帽学鲁索,想设欢迎会,先开预备科。舞台新政府,学思老虔婆,乱拍维新掌,齐听进步歌”。诗中“彼得、鲁索、欢迎会、预备科、舞台、学界、维新、进步”等,亦新词,且多是日译。

其三、“欧风兼美雨,过渡到东方。脑蒂渐开化,眼帘初改良。个人宁腐败,团体要横强,料理支那事,酣眠大剧场。”诗中的“欧风、美雨、过渡、脑蒂、开化、改良、眼帘、个人、团体、料理、支那、大剧场”等都是日译新词。

其四、“阳历初三日,同胞上酒楼,一张民主脸,几颗野蛮头。细崽皆膨胀,姑娘尽自由,未须言直接,间接也风流。”此诗中的“阳历、同胞、民主、野蛮、膨胀、自由、直接、间接”皆新词。

上述“美语、脑蒂”没有进入汉语词库;“以太”是当时人们想像存在于空气中的传播声、电之导体,因始终未能证实,已经不再使用了。“料理”一词死灰复燃,当今又时髦了起来。

这四首诗似诗非诗,语句似通非通,然而尽显作者才华。今天的青少年看来,这四首诗是牛头不对马嘴的打油诗,但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早年某些人因对此类新词抵制而作的讽刺诗,当然也就不知道这是中国语言变革的历史记录了。

精妙译词赏析

翻译的标准有三:信,达,雅。信是准确,即要符合原文意思,把握原文精神。达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易懂,符合中国人的阅读理解习惯。雅即文雅,漂亮,亦即要求译文能够使人爱读,能给人以尽可能的美的享受。翻译的方法通常也有三种:音译,意译,音加意译。以上翻译知识的介绍是为了与读者朋友共同欣赏分析如下若干精妙译词。

有人把atombomb(原子弹)翻译成“挨他妈一棒子”,这就是音译效果下产生了意译的效果,颇具幽默感,但这不是一个物体的名称,所以还是译为“原子弹”好。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仔细分析,多方比较,反复推敲,远比这个有趣的例子复杂、麻烦得多。翻译也是一项应具备广泛知识和深厚文化功底的工作。

水泥cement最早被音译为“水门汀”,而“汀”音tīnɡ,意为水边的平地,所以此译词令人不知所云。后来改为意译的“混凝土”——混合以水便能凝固的土。再后来人们又选择了双音词“水泥”——加水便会成为泥状的东西。比较而言,后者更简练。

可口可乐CocaCola是一种饮料,在早被音译为“蝌蝌啃蜡”。应该说这个译名在市场上是失败的。因为:一喝饮料本是一种享受,联想到活动着的大头小尾的黑蝌蚪让人恶心;二这种饮料的味道是蝌蚪啃蜡的味道,谁还愿意去喝它。后来有人音译为“可口可乐”,使这一种饮料在中国赢得了广阔市场。因为这种饮料宜人可口,并有可乐之功能,所以大家都想品味。“可口可乐”被誉为经典音译。

雪碧sprite也是一种饮料,原意为妖怪、精灵,如果意译出来,谁也不愿意喝。而音译为“雪碧”却妙不可言——盛夏时你手持一听雪碧,盖还未打开,你就已经有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清爽感觉。

迷你裙miniskirt意译为“超短裙”,音加意译为“迷你裙”。前者准确,但后者更富生活情趣——身穿此裙定会迷你。幽默大师林玉堂曾说,讲演辞应该像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

伟哥VIAGRE音译为万艾可。“万艾可”是什么东西,人们不大清楚;意译为枸椽酸地那片,人们一看这是一种西药,但管什么用,也不大清楚;意译为“伟哥”,则赋于了绝妙的生活情趣——人们联想到服用此药能够使自己变成猛男伟哥。

奔驰BENZ是德国的一种高级轿车,香港音译为“平治”,台湾音译为“朋驰”,大陆音译为“奔驰”。显而易见后者最佳,因为“奔驰”能给人一往无前的感觉。

宝马BMW也是德国的一种高级轿车,译为“宝马”,同样妙不可言——良驹千匹,宝马难求嘛!

席梦思SIEMENS是一种床垫,音译为“席梦思”。这个名字不由让人浮想联翩,产生一种进入梦境的感觉。

拖拉机TpakTop被音加意译为“拖拉机”。“拖拉”既有“突突突”的声感,又有“连拖带拉”的意思。这个上乘译词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习惯,也容易记住。

霓虹灯neon light音加意译为“霓虹灯”,直译则为“利用惰性气体通电发光的灯”。虹是出现在天空中的弧形彩色光带,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彩色。霓是大气中有时跟虹同时出现的一种光的现象。彩色排列的现象跟虹相反,颜色较淡。第一个把这种灯和霓虹相联系的人是译者中的高手。夜晚在闹市看到闪烁变化的美轮美奂的彩色灯光,人们会产生一种神奇和奥妙的亮丽感,这时才体会到霓虹灯中的“霓虹”二字简直是神来之笔。

“约翰牛”和“山姆大叔”的由来

“约翰牛”指英国或英国人。无独有偶,“山姆大叔”指美国或美国人。或者说:“约翰牛”是英国(人)的绰号;“山姆大叔”是美国人的绰号。这两个称呼既可指个体又可指集体的现象是比较少见的。

约翰牛(John Bull)。18世纪苏格兰作家阿布斯诺特小说《约翰.布尔小传》中的约翰是英国人常用的教名,作家本人也叫约翰。他用创作出的这个约翰来讽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英国人。小说中的布尔是一个坦率而急躁、有绅士气又显得滑稽的人物。后来此人便成为英国人的形象,这个名称也代表“典型的英国人”、“英国气质”。

英语单词bull的意思,既是人名,又是公牛。于是汉语巧妙地把Jonn Bull译为“约翰牛”。这就像中国有姓“牛”的人一样。此外,1816年英国报纸上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头牛闯进了磁器店。China是中国,china是磁器,作家利用音词的手法影射一个和中国人打交道的英国官员。基于上述种种情况,中国人把英国(人)称为“约翰牛”。

山姆大叔(Uncle San)。“山姆大叔”是美国对某个人的亲切称呼。因为这个人名和美国国名的缩写都是U.S.,所以人们就把美国人戏称为“山姆大叔”。据说山姆大叔确有其人,真名为撒缪尔.威尔逊。1812年英美之间发生了一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此人任纽约州特洛伊城政府军事订货检查官。因为军需品箱子上有U.S.(美国)字样的标志,所以大家开玩笑说,这些箱子是山姆大叔的东西。19世纪30年代,美国也有幅漫画,画面上山姆大叔的形象是一个瘦高个子的绅士。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民族先驱的象征。

十六词语

国字词语集趣

国家至上。一些人,或者一些事物,如果在他(它)们的称谓词语之前缀加一个国字,于是,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新的他(它)们就会位列顶尖一级。

国粹:本指我国固有而独特的文化精华,例如国画和国术(中国武术),以及书法等。但从前也有人们把中国“特产”——“太监”和“小脚”(后天裹缠而成)戏称“国粹”。谁料诸如此类的戏称竟得到语言文字专家的被动首肯——他们在编纂辞书时在“国粹”后增加了“含有保守或盲目崇拜意味”的补充说明。泰国是否有人将“人妖”称为该国国粹,不得而知。

国骂: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都会有骂人的脏话。一介草民,阿Q的精神武器中有个“妈妈的”,谁也不往心上放。至尊至贵的国君,蒋中正开口便是“娘希匹”,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人最常见的一句骂人的话是“他妈的”。因为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所以“他妈的”被“拔”为“国骂”。何应钦曾任湖南省代省长。据说,清明节时他张而扬之地为母亲扫墓。次日一家报纸登出了一则“新闻”——《何代省长去麓山扫他妈的墓》。不用“其母之”,偏用“他妈的”,用意不言自明。何应钦看后气急败坏。然而,有看法,没办法;隐忍,难发。

国色:旧称容貌美丽绝冠一国的女子为“国色”。清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毛嫱(qiánɡ)、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国倾城之色是形容妇女容貌极美的意思。

国脸:字面解释是能代表国家的脸面。中央电视台政论性节目主持人李修平、敬一丹、徐俐三位女士,扮相端庄,气质高雅,主持风格又各有特色,被誉为“国脸”。国脸首先需要有天生丽质,同时还得由化妆师对他们进行专业设计和定位,最后还要取得亿万观众的认同和赞许。

国手:当初指中医医术非常高明的人,也指棋艺高超,国内几无敌手的人。现在也泛指国家各项体育运动队队员,但常提说的国手却是其中的佼佼者。

国脚:说来也怪,也许是人们看重足球,所以把国家足球队中的优秀者称为“国脚”;而跳高、跳远运动员主要是用腿,但国家队里的跳高、跳远运动员,即使拿了金牌,也并不被人称为“国腿”。

国嘴:央视台节目主持人不但形象好,而且个个都练就了一嘴的好功夫。其中体育节目解说员因眼尖、脑灵、嘴快而被人誉为“国嘴”。拆字算卦的能说会道可称铁嘴,但涉嫌行骗。相声演员更是口语的行家里手,却有嫌贫嘴。所以两者都够不上国嘴。

国音:大体上说就是京音,因为明清以来以北京音为标准语音的“官话”影响日益扩大,确立了在口语中的主导地位。据说粤港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民国初年审定“国音”,粤音仅以一票之差败落于京音。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国语:辞书上的定义是由历史上形成,并由政府规定的一种标准化的全国通用的共同交际语。在中国,共同语有两种不同的称谓:大陆叫普通话,台湾叫国语。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两岸同胞都使用文字字形相同,语音体系相同,词汇、语法、修辞相同的汉语。但因长期隔绝产生了一些差异。有位台湾老人回大陆探亲访友。亲友们热情接待并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一天老人说:“明天我要充一充电,哪儿也不去了。”亲友们劝说:“您老这么大年纪了,还充什么电?”对这一“劝说”老人表示出了诧异的神态。对老人这个神态大家又觉得莫名其妙。原来台湾把“休息”或“恢复精力”叫充电;而“充电”再传到大陆后又有了“学习新知识以充实自己”的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