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21

第21章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既可以帮助作者和讲话者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又能协助读者和听者正确地了解文意和语意。而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一个独特的作用,只有记得牢才能用得准。标点符号的活用还能够收到妙趣横生的效果。附带说一下,口头语言中的标点符号不是形,而是气——各种不同的语气。

标点传书的故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传说他将自己精心修改过的《悲惨的世界》手稿寄出去后,因无回音,便给出版社寄去了只有一个标点符号的信。

“?

——雨果”

出版社很快发出了复信,有趣的是复信中也只有一个标点符号。

“!

——编辑部”

雨果信中的“?”是对出版情况的询问。而编辑部复信中的“!”则是给雨果一个惊喜——大作决定发表。

这便是大家津津乐道的“标点传书”的故事。

“请光寄些标点来”

一个青年将自己的未加标点符号的歪诗寄到了柏林,并附了这样一封短信:“我对标点符号向来是不大在乎的,该怎么用,请你自己填上吧!”

收信人正是德国著名作家台奥多尔.冯达诺。他很快就看完了这些拙劣的诗,便给这个敷衍了事的作者写了一封退稿信。

“下次来稿请光寄些标点来吧!诗由我们来填好了。”

周恩来巧用逗号

有一次周恩来与敌人论战,将对方的反动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对方理屈词穷,恼羞成怒,说道:“和你不能讲理——和你讲理如同对牛弹琴。”周恩来反应极快,脱口而出:“对,牛弹琴。”

给“对牛弹琴”中巧加了一个逗号,等于把皮球又踢了过去,意思是真正蠢笨的牛,不是别人,正是乱弹琴的敌人。

复标点“!?”用法一例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本应和共产党携起手来共同抵御外侮,但却存心险恶地发动了“皖南事变”。周恩来写了一首《为江南死难者致哀》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诗中的复标点“!?”表达了怒不可遏的激愤和责问。

“不!我这句话用的是问号”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语言朴实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解放初,他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被改编成歌剧、话剧,搬上舞台,又上了银幕,因而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在十年动乱中他却被诬蔑为资产阶级反动作家,造反派硬逼他承认。赵树理低声说:“你说我是我就是?”但造反派头头却误把这个疑问句听成了陈述句。于是在批斗会上他对大家说:“经过坚决斗争,顽固不化的反动作家赵树理终于低头认罪了。”这时赵树理急了,他抢过话筒,不无幽默地说:“不!我这句话用的是问号……”

改标点保住了性命

慈禧太后文墨不深,但却喜欢附庸风雅。一天她命一位书法家进宫给纸扇题诗词。这位书法家写的是王之涣的《出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他一时疏忽,漏掉了一个“间”字。有人小声给慈禧说了,慈禧大怒,喝令左右把书法家给砍了。这个书法家并不是一个写字匠,对诗词歌赋都很精通,他急中生智,叩头解释道:“太后息怒,我用王之涣的诗意填写了一首词。”说完提笔断句为:“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知道这是强词夺理,但竟然这样天衣无缝,无懈可击,她很佩服他的急智,也就转怒为喜,免了他的罪,还给了不少宣纸、徽墨之类的赏赐。

没有断句的遗嘱

古文中没有标点符号,读时需根据上下文意作出必要的停顿。这种停顿叫断句。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断句即诵读时根据上下文意停顿而用的标点符号。

有一邓姓老翁得一子取名一非,但习惯上大家都叫这个孩子为邓一。邓翁对一非十分疼爱,怕自己百年之后女婿、外甥与之争夺家产,故特立如下遗嘱:“邓一非吾子也家底财产于之女婿外甥不能争夺。”

这个未加标点的遗嘱惹出了麻烦。邓翁死后女婿、外甥果然染指。外甥想和女婿平分这份家业,他的断句为:“邓一,非吾子也,家底财产于之女婿、外甥,不得争夺。”他说,邓一不是老翁的儿子,不能与女婿、外甥争夺财产。女婿则想独吞家业,他的断句为:“邓一,非吾子也,家底财产于之女婿,外甥不得争夺。”他说,这份家业与邓一和外甥都没有关系。

街坊邻居人人心里明白:女婿和外甥都不应该得到这份家业,但面对遗嘱却又难于正确判断。于是有人将这件事告到县老爷那里。这位县老爷经过调查研究后,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断句):“邓一非,吾子也,家底财产于之,女婿、外甥不得争夺。”

三个标点的妙用

标点符号被用来帮助理解文章,但有时竟能跟文字一样地起到交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曾举办了一场“青年宴会”,他叫与会者写篇墓志铭般的简短自传。一个满脸沮丧的青年人交给巴尔肯只有三个标点的《自传》: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一个句号“。”。他凄然地解释说:“—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有完蛋。”

巴尔肯立即在这份《自传》上加了三个标点: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和一个大问号“?”。他满腔热情地鼓励这个丧失了信心的青年:“青年时期是生命的一个小站;道路漫长,希望就在前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复标点的妙用

有时两个不同的标点(如“!?”)连在一起用,有时三个相同的标点(如“!!!”)连在一起用,这样的标点叫复标点。复标点的使用能够表达非常强烈和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而妙在心领神会。

1949年4月1日,南京大专院校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国民党特务开枪打死了学生二人,伤多人。此时整个南京为之震怒。追悼会上出现了这样一副引人注目、含意深邃的挽联:

......

!!!!!!

括号引发的理赔争议

《民主与法制》报报道了一个括号引发理赔争议的事实,法院援引字典判决疑案。

2008年2月13日,王丽以“带单入司”方式向保险公司支付费用后,拿到了她本人投保并将自已作为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的文本,同时成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同年10月,王丽被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她向保险公司申请支付保险金10万元,遭到拒绝。保险公司认为合同条款已经载明,所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仅限于累及肾炎(经肾脏活检确认的,并符合下列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定义Ⅲ型至Ⅴ型红斑狼疮肾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保险公司是以赢利为目的机构,制定合同条款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字斟句酌。然而能人后边有能人。王丽认为,保险公司用小括号的形式说明其“承保范围”,有误导投保人的故意。于是一纸诉状将该公司告到法院。

法院认为,2007年3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新华字典》中对括号的用法说明是:用于行文中注释性的部分。而保险合同括号的内容实际上构成了对前面正文的限制,不符合语法规范,属不当注释,对当事人不具约束力。法院判决保险公司支付王丽保险金10万元。

知识就是力量。王丽利用对标点中括号的知识赢得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谁恐慌了

热心肠者张罗,让十几个老同学从四面八方相聚一堂。他们既谈过去的校园生活,又谈现在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十分亲切,十分热闹。这个热心肠者玩了个新花样——他把一张白纸裁成了十几张小条,并在小条上写了相同的带戏谑性的一句话:“如果女人离开了男人就会恐慌了”。他让大家对这句话进行标点。最后得出两组结果——一组恰好都是男同学,他们把它标点为:“如果女人离开了男人,就会恐慌了。”另一组都是女同学,她们把它标点为:“如果女人离开了,男人就会恐慌了。”

不难理解,男女双方维护自己性别的倾向性是一致的。我们想要说的是这一带戏谑性的实验表明了汉语是一种有趣的语言——同样一句话,由于语气停顿的地方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字符号该怎么用

西安市某英语学校是一所很有特色的学校——外教授课,小班教学,重点培养听力口语,确保学员都有充分机会与外教面对面交流。遗憾的是这所英语学校却将英、美常用的“#”字符号用错了。该校向学员介绍一层楼和二层楼平面空间——“一层:接待室、休息室,1#~5#教室;二层:洗手间,教师办公室,6#~11#教室。”

被中国人习惯上称作“井”字符号的“#”,是英文“number”(简写为No)的记号,当“数目、号码、第几”讲,但是必须放在数字之前。例如“#306”就是“第306号”的意思。此类错误并非独此一家,邮政局工作人员也常常看到“××路××#”或“××街××#”的写法。按说应写成“××号”才符合汉语习惯。如果真的是想要与“国际交轨”,那就该按游戏规则办事——将“#”写在数字之前。

画蛇添足“¥”后“元”

毫不奇怪,作为一个外向型城市,西安很多商家在标价时使用了一个洋符号“¥”。但笔者发现了一种蛇足现象,认为值得一提。东大街一家商店销售法国巴沙奥(pasaco)品牌的产品,在广告牌上写道:“衬衫/不能再低了/¥25元/原价¥198元”。无独有偶,解放路一家商店广告牌写着:“意大利华伦天奴(国际)服饰有限公司(授权)/皮鞋新派华伦天奴/不能再低了/¥80元/原价318元”。

“¥”是国际上用来表示人民币和日元的。不过,严格地讲,人民币的标准写法是RMB¥(英文Renminbi yuan)。在我国内地,人们通常不写RMB¥,仅写¥就行了。很清楚,“¥”即人民币的元(单位)。

总之,按传统习惯,应写作××元;按国际习惯应写作¥××。

由牌匾上的“”说开去

近日笔者看到创于1940年的樊家肉夹馍老店在建国路又开设了一家分号。匾额上的字样为“樊家腊汁肉夹馍”。在这样的汉字下冷不丁的出现了一个“”。

天下变小了,地球村的人交往增多了。交际须要语言沟通,同时非语言交际的符号也增加了,“”的出现便是一例。“”是表示商品商标是注册的,这样可使顾客放心享用。此外,《现代汉语词典》附录了《元素周期表》,如磷的符号为“P”,硫的符号为“S”。中国人写分子式时觉得使用化学符号比用汉字更方便,所以就使用符号了。数学老师提到“3.14159……”这个无理数概念时,在黑板上写个“π”,而不写“圆周率”。法定计量单位中,克的符号为“ɡ”,现在连白胡子老中医开药方时也已改“克”为“ɡ”——“克”字的笔画虽然不多,但写作“ɡ”更省事。

由以上情况来看,拉丁字母在特定的环境中,其功用是不可低估的。行文至此,笔者忽然想起了谢添名字的来历。谢添原名谢洪坤,天津人。这位电影艺术家知识渊博,思维灵活,颇具创新精神。洪坤二字按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分别为H,K,而将H、K挨边连接,再向右转侧,则有似“天”字。“天”的谐音为“添”,于是将谢洪坤改名为“谢添”。或有人问,这里的H和K是汉语拼音字,能说是西文字母吗?能,汉语拼音字母正是采用了拉丁字母。而拉丁文是西文的一种。

问号“?”的由来

据说:最早问句末尾写quaestio(问号)这个拉丁文。后来简作qo。更后,把o写在q的下面。最后简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