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有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30岁便已享誉全球,而且也已经有了美满的家庭。有一年,她到邻国开一场个人演唱会,这场音乐会的门票早在一年前就已经被抢购一空。
表演结束之后,歌唱家和她的丈夫、儿子从剧场里走了出来,只见堵在门口的歌迷们一下子全拥了上来,将他们团团围住。每个人都热烈地呼喊着歌唱家的名字,还不乏赞美与羡慕的话。
有人恭维歌唱家大学一毕业就开始走红了,而且年纪轻轻便进入国家级的歌剧院,成为剧院里最重要的演员;还有人恭维歌唱家,说她25岁时就被评为世界十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也有人恭维歌唱家有个腰缠万贯的大公司老板做丈夫,而且还生了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当人们议论的时候,歌唱家只是安静地聆听,没有任何回应与解答。
直到人们把话说完后,她才缓缓地开口说:“首先,我要谢谢大家对我和我家人的赞美,我很开心能够与你们分享快乐。只是,我必须坦白地告诉大家,其实,你们只看到我们风光的一面,我们还有另外一些不为人知的地方。那就是,你们所夸奖的这个充满笑容的男孩,很不幸,他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此外,他还有一个姐姐,是个需要长年关在家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歌唱家勇敢地说出这一席话,让当场所有人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我们不能不为这位歌唱家的理智和清醒喝彩!有多少人曾经在一片赞扬声中,迷惑了双眼,最终导致了失败。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恐怕该是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了。
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人,他家世世代代以种田为业。方仲永长到5岁时便能做诗,并且诗的文采和寓意都很精妙,值得玩味。县里的人对此感到很惊讶,慢慢地都把他的父亲高看一等,有的还拿钱给他们。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见县里有名望的人,让他表演做诗,却不抓紧孩子的学习。到最后,方仲永已与众人无异。他的聪明才智最终被完全埋没了。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人物,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成功,对待他人的赞美,他们谦虚理智,有的甚至还很反感别人对他的赞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对英伦之护卫有卓越功勋。战后在他退位时,英国国会拟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置于公园,令众人景仰。一般人享此殊荣高兴还来不及,但丘吉尔却一口回绝。他说:“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喜欢在我的铜像上拉粪,还是请免了吧。”
牛顿,是杰出的学者、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出版了《光学》一书,确定了冷却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还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功绩显赫,光彩照人。可当听到朋友们赞扬他的时候,他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会怎么看我。不过我自己只觉得好像一个孩子在海边玩耍的时候,偶尔拾到几只光亮的贝壳。但关于大海的真正知识,我还没有发现呢。”
有这样谦逊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牛顿的成功是必然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正是因为有了正确对待他人赞扬的态度和谦逊好学的精神,才达到人生的光辉顶点的。
痴迷金钱的习惯非常可怕
有一对夫妻上世纪90年代初双双从国企辞职下海经商,在海里“扑腾”了几年后钱赚了不少,事业也越做越大。这对夫妇有一个儿子,因为夫妻俩长年天南海北地跑,没有时间陪儿子,所以就用金钱来弥补愧疚。每次一回家大把大把地给孩子塞钱,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一来,日子过得倒还算平顺。有一次妻子的妹妹劝姐姐说:“大姐,你和姐夫赚的钱也不少了吧,怎么还这样一心往钱眼里钻!你们现在应该多抽出点时间陪儿子。这孩子今年17岁了,这么大的孩子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但姐姐却对妹妹的劝说不以为然:“唉呀!你懂什么。钱当然是越多越好,现在正是赚钱的好时节,不趁现在多赚那不成傻子了?我儿子也听话得很,我们虽然不能陪他,可我们不是给他请了保姆和家教吗?你算一算,最贵的保姆和家教一小时才要多少钱?我们一小时可是能做成几十万、几百万元的大买卖呀!”看着财迷心窍的姐姐,妹妹只能暗暗摇头。有一天,这对夫妻正在外地谈生意,突然接到电话说他们儿子出事了:吸毒和斗殴!夫妻俩赶忙搭飞机赶了回来,当他们走进派出所,看着蹲在地上衣着凌乱的儿子时,妻子一下就晕过去了!丈夫愤怒地追问儿子为什么要学坏,儿子却同样愤怒地瞪着爸爸说:“这要问问你们!你们有资格做父母吗?把我丢下几个月不管,只顾去赚钱!你们满脑子里只有钱,那我算什么?”丈夫被儿子问得哑口无言,他沮丧地揪着自己的头发,暗恨自己不该为赚钱而忽略孩子。
在这个家庭中,父母一心只想着赚钱,可能他们这么做的本意也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没想到反而害了孩子。说实话,世上大概没有几个人不爱钱,努力赚钱也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如果爱钱成痴,一头扎进钱眼里,那这种心态就有问题了。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不经意间养成了痴迷金钱的习惯,他们把求取金钱看成了生活的全部,永不满足地追逐金钱,结果常常因此而迷失了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其实,金钱根本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而且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痴迷金钱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一个人一旦钻进钱眼里,就是把自己送进了陷阱。人生除了金钱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不要一心想着钱,有时候金钱也是有毒的。从前,有一个人贫困潦倒,家徒四壁,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张长凳子,他每天晚上就是在凳子上睡觉的。这个人很吝啬,他也知道自己这一点很不好,可就是改不掉。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绝对会对别人很大方的。”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他一只装钱的袋子,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会又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
于是,这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没有睡觉,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些钱足够他花一辈子了,可是他还是很舍不得扔掉袋子,于是他就不吃不喝整天往外拿金币,把整个屋子都装满了。
可是他还是不停地对自己说:“让我再多拿一点吧,再多一些钱的时候我就把袋子扔掉。”
就这样,他不停地拿金币,整个人处于歇斯底里的状态。终于,他连拿金币的力气都没有了,虚弱得快要死去,可是他还是舍不得把袋子扔掉,最后死在了钱袋的旁边,而他的屋子里到处装满了金币。
如果这个人不是那么财迷心窍,在拿出足够自己花的钱的时候就停手的话,那么他就会过上富足的生活。可惜他一头扎进了钱眼里,结果白白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拥有更多的财富,是今日许许多多人的奋斗目标。然而,金钱的诱惑常常似乎与手头拥有的数目成正比例:你拥有的越多,你就越想要。同时,每一元钱的增量价值,似乎与实际价值成反比例:你拥有的越多,你的需要也越多。金钱能够买到舒适,促进个人自由。但一旦钻到钱眼里,金钱就会束缚个人的自由。
亚里士多德曾这样描写那些富人们:“他们生活的整个想法,是他们应该不断增加他们的金钱,或者无论如何不损失它。一个美好生活必不可缺的是财富数目,财富数目是没有限制的。但是,一旦你进入物质财富领域,很容易迷失你的方向。”
45岁的银行家特雷纳说:“虽然我拥有超过200万英镑的财产,但我感到压力很大,我不能在每年15万英镑的基本收入的基础上使收支相抵。我想也许我正在失控,我总是苦于奔波,但我还是错过了好多约会。当我不得不做决定时,我感到好像有人把他的拳头塞进了我的肠子里并不松手。午夜时,我会爬起床开始翻报表,我只是想让自己平静下来。我无法睡觉,无法停下来。然而我还是不能取得进步。”
很明显,在特雷纳看来,他所取得的一切都没什么意义,他真的相信,当他达到他的金融目标时,他将感觉像一位国王。金钱已成为他的自尊和支柱,一种对人的价值的替代之物。他意识到金钱本身绝不可能让他幸福,并且一直到他重新界定他的价值和他的优先考虑事项之前,特雷纳将继续在成功的边缘摇摆不定,将他的家庭和他的健康置于危险之中。
迷恋金钱有多种表现方式,特雷纳只是体现出其中一部分。然而,有一条把所有这些情况贯穿起来的共同线索,在这一点,金钱作为美好生活的手段的价值消失了,金钱本身成了一种目的。当它被置于爱情、信任、家庭、健康和个人幸福之前时,它总是倾向于腐烂。
习惯痴迷金钱的人,是非常可悲的人。因为金钱再多,也不见得能够幸福快乐,相反很可能将自己推向充满痛苦的欲望深渊。所以聪明人擅于取舍,于我有益者,不懈追求,如麦粒;不利身心者,纵然好得天花乱坠,也不为所动,毅然拒绝。这才是智慧。否则,盲目追求只能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活得喘不过气来。而且金钱及物质财富何为多,何为少,是很难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的。清朝乾隆时期的宰相和珅曾拥有的财富折合白银八亿两以上,可他还是“物苦不知足,得陇复望蜀”,整天提心吊胆,最后落得财产被抄、本人自裁的下场。
世人为了追求金钱、财富疲于奔命,甚至铤而走险;其实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样拼命地追求又有什么意义呢?可是很少人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放下对金钱的痴迷吧!这样你才能生活得更好。
痴迷于金钱的习惯是非常可怕的,它会使人迷失自我,甚至害己害人。所以,我们可以追求金钱却不能痴迷于金钱,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得更自由快乐!
自卑的习惯是成功的天敌
凯西长得不算漂亮,眼睛不够大,鼻子不够挺,身材也干干巴巴,走在人群中,她总担心别人会嘲笑自己,渐渐地便养成了自卑的习惯。凯西不仅对自己的形象自卑,对自己的工作能力等各方面也都感到自卑。她就这样战战兢兢地活了25年,如果不是因为后来遇到了布鲁克林夫人,她可能一辈子都将自卑下去。布鲁克林夫人是她的同事,是一个热心开朗的中年女人。有一次两人单独喝下午茶时,布鲁克林夫人突然对她说了一些让她永生难忘的话:“孩子,我注意到你总是表现得畏畏缩缩,你在自卑吗?其实每个人都自卑过,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有多少缺点,不过后来他们战胜了它,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孩子,不要这样自卑,你也是独一无二的呀!大声跟自己说:‘我很好!’那你就会过得越来越好。”凯西牢牢地记住了布鲁克林夫人的这番话,无论做什么都尽量使自己更自信,渐渐地,朋友们都夸她变漂亮了。当然,她在其他方面也做得更好了。
自卑使凯西畏缩不快乐,但战胜了自卑的习惯之后,她获得了新生,也开始一步步走向成功。可见自卑的习惯对人影响之大。生活中很多人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们自卑自弃,自我贬低,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他们没有勇气,懈怠,甚至还有人因此自毁。
自卑的习惯是人生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可以使一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能力大大降低。虽然偶尔短时间地滑入自卑状态是正常现象,但长期处于自卑之中就是一场灾难了。自卑的根源是过分否定和低估自己,过分重视别人的意见,并将别人看得过于高大而把自己看得过于卑微。如果说别的消极情绪可以使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暂时偏离目标或减缓成功速度,那么一个长期处于自卑状态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甚至已有的成绩也不能唤起他们的喜悦、兴奋和信心,他们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失败的体验里不能自拔,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信心,自己不愿走近人群,也拒绝别人接近,整个人与丰富多彩的生活隔绝,与人群疏远,自囚于孤独的城堡。
有自卑习惯的人可能会很胆小,由于要避免可能使他感到难堪的一切,他就什么也不做;由于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无知,他就忍不住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担心受到拒绝,他就不敢去找个好工作。由于这样压抑的结果,他在各方面都毫无进展,并且变得更加敏感,再加上日益怯懦,他的精神状态就日益低落。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不能长时间地把精力集中在任何事物上,只能集中在他本人身上,因而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有一个人有很严重的自卑习惯,他认为自己全身上下到处都是缺点,他觉得自己注定就是一个失败者。他总是习惯于贬低自己:“算了,我这么胖还是别去参加团体合唱了,免得给同学丢脸!”“我真是个天生的笨蛋,连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不,我不去跳舞!没有女孩会喜欢我的。孤零零地被晾在座位上更丢脸!”有一次,他所在的城市要举办一次校际演讲比赛,大家都推举他参加,因为他有浑厚的适于演讲的男中音,而且他文笔流畅,演讲稿一定会写得很出色。无奈之下,他答应了下来,但却怕得要命,结果因为休息不好,在比赛的前一天嗓子竟然变得嘶哑,这更让他担心了。上台时,他不断对自己说:“你完了!你根本不是演讲的材料!别人会嘲笑你的,你要丢脸了。”结果这个可怜的人,站到台上时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大家真的对他失望了。
这个男孩被自卑的习惯控制住了,他不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自卑,他本来可以做得很好。
自卑的习惯带来的恶果还不仅如此,许多人还因此走上自毁之路。
1983年,长沙某学院的一名男生在铁路旁卧轨自杀了。他来自边远山区的一个贫寒之家,父母含辛茹苦地将他拉扯大,而他却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后来根据对其他同学的调查和他的日记发现,他的自杀只是源于自卑。因为他的身高不足1.6米,虽然他身体健康,各种功能健全,但只是出于审美习惯的缘故,他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是个二等残废,是社会的弃儿,活着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很明显,这位男生心态出了偏差,失去了理智,让自卑占了上风。可见自卑确实是人生的杀手,确实可以把人带到生命的尽头,在不该结束生命的时候,将生命轻轻地抛了出去。自卑可以扼杀成功,扼杀幸福,扼杀快乐。
还有一个大学生由于来自贫困边远的山区,父母都是整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所以他的经济来源比起同宿舍的5个人要差很多。别人过生日时的请客吃饭、买衣服时的高档名牌,都让他产生一种不合群、低人一等的感觉,于是他拼命地想在学习上超过别人来弥补经济上的窘迫。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总是无法摆脱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压力,于是他有了极度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压得他日益难以喘息,最后竟得了精神分裂症。
自卑的习惯是人生潜在的杀手,不论属于哪一种表现形式,一旦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倾向,都应当加以调节和根除。自信是克服自卑最有力的武器,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卑,那么你将一事无成;你自信,那么你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你的价值。尽管苏格兰哲学家卡莱尔曾说过:“自卑和自我怀疑是人类最难征服的弱点。”但自卑的习惯并非不可消除,也并不可怕。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对自卑具有极强的自控能力,他们的成功都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成功者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能够克服自卑的习惯,超越自卑。一个人只要相信自己行,就一定行,因为自信能使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