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一本通
31920500000024

第24章 6 地狱:惩戒罪恶的虚拟仙境

本节概要

在道教世界中,和佛教一样亦有地狱之说的。道教中的地狱也是十八层,是根据佛教中的十八层地狱观演化而来的,同时,它还完善了佛教中没有出现的各种管理职能部门。

道教认为,地下为鬼魂之世界,充满鬼魂的地府由东岳大帝执掌,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鬼魂,在其下属机构设置了七十二司,并配以各相关的阎罗王和鬼卒来管理。于此,道教就产生了管理鬼魂的泰山地狱和酆都地狱两大系统。

(1)道教地狱的由来

大约在齐秋战国时期,人们逐渐相信人死后的亡灵皆可能永存,因而,死后归宿的问题便突显了出来。起初,人们想象有个地下世界为亡灵的去处。待到汉代时,人们的想象中便有了实际的地下世界之蓝图了。人们想象的地下世界基本上是以人世间为蓝本的,在这里不仅有户籍、有租税,还有主管统治之人,即大地的主神后土。在岁月的历变中,又产生了由泰山神专主阴间的观念。

不过,这些都只是意识形态中的“地狱”观念,而并非有一个完全的整合为统的体系。到东汉魏晋时期,民间道派又提出了罗酆山六天宫治鬼的新观念。而此时在民间的泰山治鬼之说的影响也特别大,渐渐地形成了两大观念的鼎立局面。其实,道教“地狱”一词来源于佛教,且关于地狱的各种说法有相当的随意性,一般道教信徒将酆都和泰山看做是地狱的主要所在。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本无“地狱”一词的。汉代人的观念中,死亡虽属不幸,但人死后到地下世界便可不必再受苦,因那里和地上人间一样有官府、有户籍,所以,在那儿的亡灵过着的是和世人相似的生活。“地狱”一词,最早是汉末传入的佛教词语,梵语原意本为“苦器”、“可厌”、“不自在”、“无有”等,于佛教中,其“六道轮回”之说又将其看做众生苦扼的恶报,于是,汉译用一“狱”字,为突出人死后入牢狱受刑罚的含义。至东晋时,上清派的《真诰》便对罗酆山六天宫做了详细的介绍,但仍未说罗酆山六天宫就是地狱。直到南朝陶弘景才牵合到佛教地狱观念来做注:

此即应是北酆鬼王决断罪人住处,其神即应是经呼为阎罗王所住处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但不知五道大神当是何者尔。凡生生之类,其死莫不隶之。至于地狱,所在尽有,不尽一处,泰山、河、海亦各有焉。

不过,关于这“地狱”之说,后来的道教义理中却是一直都没有整合出一个清晰的理论体系,于此,关于地狱的各种说法便都有其相当的随意性。南宋道书《无上黄篆大斋扭成仪》中关于启告地狱主者的文字中,便提到了各种地狱名号:东方风雷地狱、南方火翳地狱、西方金刚地狱、北方溟洽地狱、东北方懂汤地狱、东南方铜柱地狱、西南方屠割地狱、西北方火车地狱、中央普掠地狱,上道教将其合称为九幽地狱。酆都十八霄地狱、酆都八大地狱、酆都三十六地狱、酆都三官二十四地狱、五岳地狱、四渎地狱、十二河源地狱。

后来,有些道士干脆把地狱虚化为意念感应的产物,比如《灵宝玉鉴》中“九幽地狱论”一文中说:虽分布九方,各有其名,然后随死魂生平恶念,以见其狱,非直如阳世官府之有一定之田田也。所谓破狱。亦非诚实并其门户,碎其扭枷,以出罪魂。无非假大上救命、符集筒文之玄化,以开宥之也。

按其文字之意,告之的是地狱之名号既然这般,那么人们就不必把各种不同的地狱名号看得太认真了。

不过,一般道教信徒仍是将酆都和泰山看做是地狱的主要之所在的。

(2)收容一般鬼魂的泰山地狱

传说泰山地狱有十八层,归东岳大帝管理,是收容一般鬼魂的普通地狱。

在谶纬中,就已有了泰山神专主阴间的观念,《孝经摄神契》中如是曰:“泰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知人生命短长。”东汉慎墓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等说法。

据史料记载知,“地狱”这一民间信仰习俗可能在西汉已形成。在佛教的地狱思想与中国传统鬼神信仰经过长期的融会,至隋唐时期便产生了《佛说十王经》,由此而形成了“十殿冥王”之信仰,此信仰后来亦成为我国民间阴司信仰的主要部分。“泰山王”,被列为“十殿冥王”之一,与阎罗王并列。道教,随即将这一“十殿冥王”之观念给吸收了过来,并在酆都大帝之下设十殿真君分管地狱等事务。不过,道教的泰山神还另有许多职责,不能简单地搬进酆都地狱,而且在宋真宗封五岳神为“帝”以后,东岳大帝足以与酆都大帝并列,就更不应该和“十殿冥王”平起平坐了。所以,在隋唐以后的道教神谱中,东岳大帝与酆都地狱中的“泰山大王等观明理真君”就被分化为两个神格了。

关于泰山作为“十殿冥王”之一的身份,在民间亦流传着一些神话传说。传说中,泰山之神为十殿阎王中的第七殿,此殿司掌燋热大地狱,世间众生中凡罪根之因为杀、盗,或邪见、邪行、饮酒、妄语等业的,而又丝毫无忏悔之意的,此类罪人身死之后,皆会堕入此大地狱的。此狱之苦更胜于前六殿,此间火烧无有一念间断,业尽得脱。于三百世中堕饿鬼,二百世中堕畜生。若得人身,则与父母不生敬重,无惭无愧,无羞无耻,贱陋与狗食同行,手足粗裂,常依他食,尽其身命空无福德。

关于此殿,典经中亦云:此地狱四面炽火,罪人一切身份尽被烧尽,生而复死,死而复生,苦痛万分。

泰山地狱作为收容一般鬼魂的普通地狱,其容量应该相当于十八所地狱。不过,在较晚些的道书中,却多说东岳大帝所辖有地狱有三十六狱,但具体内容未见有描述。

(3)管理和考校鬼魂的总部酆都地狱

传说在遥远北方的罗酆山上,有六天宫作为管理和考校鬼魂的总部。陶弘景则言说,泰山,河、海各处的地狱都是它的分部或派出机构。

唐代道书《三洞珠囊》中开始言酆都之山有二十四地狱,即:山上八地狱,即监天狱、平天狱、虚无狱、自然狱、九平狱、清诏狱、天玄狱、元正狱。中央八地狱,即玄沙北狱、皇天狱、禁罚狱、玄沙狱、形正狱、律令狱、九天狱、清泠狱。山下八地狱,即无量狱、太真狱、玄都狱、四十九狱、天一北狱、河伯狱、累劫狱、女真狱。

并说“狱有十二撮吏,金头铁面,巨天力士各两千四百人,把金槌铁杖,玄科死魂,以治罪罚也。”

而《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中,已有了一段关于死后罪行惩罚的描述:成死入地狱,幽闭重槛。不睹三光,昼夜考毒,抱铜柱,履刀山,攀剑树,入镬汤,吞火烟,临寒冰,五苦备经。地狱既竟,乃朴三官徒役,请作山海。鞭替无数。既尽,当下生于世。常为下贱人。

不过,以上各种刑罚大致都是参考佛教地狱而设定的,只有罚做山海苦役的说法,为道教所创造。

唐末十大冥王信仰兴起后,酆都地狱的六天宫逐渐换成了十王殿,即秦广王的第一殿、楚江王的第二殿、宋帝王的第三殿、五官王的第四殿、阎罗王的第五殿、卞城王的第六殿、泰山王的第七殿、都市王的第八殿、平等王的第九殿、转轮王的第十殿。

道书关于酆都地狱,亦有多种不同之说法,南宋王契真所编《上清灵宝大法》中所说的二十四地狱则为:镬汤、刀山、铜柱、铁犁耕舌、铿身、毒蛇食身、熔铜、炉炭、铁轮、运石、铁床、剑林、寒冰、四铁钉钉身、乱考、大石压身、针锥、铁丸、食炭、喂磨碓捣、恶汁灌身、拔舌、铁锁锁身、锯解。对比《大真科》中所说的二十四地狱,更加直观,更加恐怖。

隋朝末年,在三峡上游的长江边上新设了一县(今属重庆),并从境内的丰民洲和平都山各取一字,而命名为丰都县。平都山为《天地宫府图》中所列的第四十五福地,据说西汉王方平、东汉阴长生都在这里得道成仙的,故后人连称“王、阴”,不知为何故在后来便被误作“阴、王”了,渐渐地就被讹传为“阴间之王”。大约是从宋代开始,丰都便被民间附会为酆都大帝的治所,并在此逐渐兴造其地狱景观来。到了明朝初,朝廷重新建县,遂就干脆把县名改为“酆都”了。

虽然,后来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改回“丰都”,但各方人士均还对此地的“鬼文化”遗产津津乐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