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红顶商人叱咤商场的终极学问
31907900000051

第51章 势力理论,帮人任势

急功近利是商人的通病,如何能吃小亏而耐一时之难,获取一条不尽财富滚滚来的财富之源,应该是商人仔细考虑的问题。

在官场上,胡雪岩出巨资帮助王有龄、黄宗汉、麟桂、何桂清、左宗棠等人,为他们出谋献策,出人出资,把他们的功名与自己的利益结合起来。有了这些靠山在,胡雪岩运粮拨饷,筹款购枪,无一不可堂而皇之地去做。但胡雪岩为了找到官场中的靠山,下了一番功夫。

当他只是一个月俸二两的伙计时,便毅然将五百两银子借给王有龄上京投供,而自己却受到了开除的处罚。王有龄发迹后,他又帮助处理海运局事务,察言观色,及时送给黄宗汉两万两银子,使王有龄升任知府,自己也负责了海运局事务。阜康钱庄开业后,本钱菲薄,但胡雪岩却敢于借给自己并不相识的麟桂两万两银子补亏空,从而得到了麟桂的信任。阜康在上海开设分店,全权处理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军饷兑换业务;左宗棠进入浙江追剿太平军,胡雪岩雪中送炭,献上10万石大米,随后又开药店送药品;左宗棠平定西北边疆,胡雪岩又购买军火,捐献寒衣,筹借军饷,解决了左宗棠的后顾之忧。而胡雪岩的势力也如日中天,财富由早先的数十万转至几百万进而数千万,成为清朝第一商人。

急功近利是商人的通病,如何能吃小亏而耐一时之难,获取一条不尽财富滚滚来的财富之源,应该是商人仔细考虑的问题。

胡雪岩终其一生,对于帮助官府总是非常热心。因为他知道,帮助官府,也就是帮助自己。胡雪岩在事业初期主动认购官票一事也集中体现了他这一商业思想。

美国商界的传奇人物石油大王哈默,被誉为“红色资本家”。他当年赴苏俄商谈石油开采一事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受到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一致仇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不得不开展了三年的卫国战争。这时年轻的哈默带着大量苏俄奇缺的药品来到了莫斯科,并见到了列宁。哈默首先献上了他带来的药品,然后提出了与苏俄联合开采油田的建议。列宁对这位危难时刻到来的朋友表示了欢迎,并痛快地答应了他的建议。

这样,哈默博士掘到了他的第一桶石油,奠定了他日后成为石油大王的基础。

在当时的危险局势下,哈默带来的药品价值并不很高,但在列宁眼中却非常珍贵。它体现了一种信任、一种支持,有如冬天里的一股暖风。有了苏维埃的支持,哈默在苏俄的石油开采顺利进行,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孙子兵法》中讲:“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说的就是借助他人力量为我所用,从而事半功倍,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胡雪岩自己也说过:“势利,势利,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所以现在先不必求利,要取势。”官场取势,犹如开闸蓄水,开始看起来成本高,回收慢。然而,一旦水库形成,此后的利益却是稳定而长久。

胡雪岩把做生意的力量和心思放在了蓄势取势上。在官场中找靠山,他不仅顺应时势,而且更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置身于能控制大势的核心,此即“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