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红顶商人叱咤商场的终极学问
31907900000039

第39章 眼光如炬,看破大局

胡雪岩是一个大商人,商人的眼光,主要是指不断发现、开辟自己财源的眼光。正如要取水必须有水源,要赚钱也先要有财源。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胡雪岩关于经商眼光的论述:“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一国,就能做一国的生意;看得到国外,就能做国外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胡雪岩是一个大商人,商人的眼光,主要是指不断发现、开辟自己财源的眼光。正如要取水必须有水源,要赚钱也先要有财源。立足商界,先要在商场上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范围,从商业上讲,也就是要能发现并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财源。

发现财源,首先要求商家有精明的生意眼光。商家的眼光第一要准,也就是能够在五花八门的生意行当中准确发现既适合自己去做,又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财路;第二是要远,也就是不能总盯着一门一行,把眼睛盯在眼前利益上,而且要“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要能在商海变幻莫测的复杂形势中看出有利于自己的大方向,按照这个大方向来经营好自己的财源。看得准,才能发现财源,看得远,才能把发现的财源经营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财源。

胡雪岩的生丝生意还没上手做,就看到了用代理湖州官库的银子贷到杭州,脱手后再解“藩库”银两的商机,可谓之“远”。湖州的公款本来就要解往省城杭州,交付“藩库”,先垫支一下,买丝到杭州变成现银之后再交付“藩库”并不为过。如此一来,死款变成了活钱,用它作本钱为己所用,何乐而不为呢?

除此之外,胡雪岩还有看得更远的。在丝茧生意还没开始时,他就想到了和洋人做生意,组织生丝出口。即当时所谓的销“洋庄”。可以说,胡雪岩不同一般的眼光,在他起步之初就为他今后的发展预示了光辉灿烂的前景。

胡雪岩的生丝生意经过几年苦心经营,成为他仅次于钱庄、典当行的重要商务领域,而且一直以外贸为主。

据《光绪实录》记载,“光墉所营以丝业为巨擘,主营出口,几乎垄断国际市场。”1872年,在新丝将出的时候,胡雪岩特地派人去各地收买生丝,江浙各州县无一漏脱,这一年他为了垄断市场收购生丝投入了2000万两资金,使外商“欲求一斤一两而不可得”。胡雪岩的确是把生意做到了世界。他的垄断,对当时欧洲的纺织市场影响很大。

香港船王包玉刚经过几十年经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世界船王。其船队总吨位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在70年代航运业正蓬勃发展的时候,他却毅然将大笔资金投入香港地产业。包玉刚详细考察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后断定。国际航运业务在70年代以后会有一段低迷期,而这时香港经济开始腾飞,九龙、新界的地价不断上涨,发展潜力看好。这时他把部分航运业务卖掉,精简机构,筹集资金,在香港地产大战中成功购得“九龙仓”,由世界船王转变为地产大王。包氏企业集团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就在于包玉刚及其后续者能不局限于一时的利益,眼光长远,判断准确,使企业能在各行业稳步前进。

被誉为台湾第一经济强人的王永庆,其创办台塑集团,也是抓住机遇,以不大的投资开拓了台湾的塑料市场,自己也成为台湾巨富。

与李嘉诚一样,王永庆也是从塑胶业起家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台湾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台湾当局对这些有利于基础建设的工业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

当时在化学工业方面具有良好基础的企业家是台湾私营化学公司董事长何义。但当何义从欧美和日本考察回来后悔了,决定不再投资。他认为,台湾的软件和硬件都不行,在台湾本土生产的塑胶产品,根本无法同欧美、日本的产品竞争。

王永庆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犀利眼光,在他看来,目前台湾没有人愿意搞塑胶业,对自己来说正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因为没有什么竞争对手,他将在这一行业中一枝独秀。经过周密思考,冷静分析,王永庆果断决定投资塑胶业。这样既可抵御国外塑胶产品的入侵,自己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当时的舆论对王永庆非常不利,不论是商场上的对手,还是朋友,都发表谈话,认为王永庆的这一举措是异想天开,最终要赔掉老本。王永庆本人的头脑非常清醒,他并非没有考虑到发展塑胶业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但他做了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方面,他派出一批技术人员到日本一家大型塑胶公司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他又从美国购回一套设备先进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经过3年的努力,企业就开始受益了。30年后,王永庆经营的“台塑”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工业集团,拥有5万名员工,10万家股东,总资产近40亿美元。

34年前,台湾没有零组件业,在计算机业内受尽日本人的欺负,环境也很恶劣,但郑崇华凭着一腔热血从美国企业毅然辞职,率先挑起了零组件的民族产业。经过34年踏踏实实的奋斗,成就了今天的台达公司。今天的台达公司不仅“战胜”了日本厂商,而且还打败了欧美厂商,成为世界头号电源供应器制造厂商、世界上最大的零组件厂商、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业周边产品供应商。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台达在28年中的连续增长率竟达30%~40%。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了这么一句话:“修身者,智知符也;受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能把场面做大的企业正是这样修身修出来的。

34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链,当它缓缓爬过,扫走的往往是人生最好的岁月,台达电子公司的董事长郑崇华在这最好的年华里铆足了劲拼,似乎就是为了实现他的强国梦。34年前,郑崇华带着15个人创业,为的是甩开日本人自己做零组件,经过28年的死拼硬挤,硬是从险恶环境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