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红顶商人叱咤商场的终极学问
31907900000037

第37章 临危不惧,敢闯敢干

假若不能处变不惊,由惊慌必致失措,导致措施不当而在危机之中陷入更深,以至于不能自拔,无可救药。许多生意人在关键时刻棋输一着,多数时候其实就是输在素质上。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围攻杭州,身为浙江巡抚的王有龄守土有责,被围两月弹尽粮绝。胡雪岩受托冲出城外买粮,然而却无法运进城内。

王有龄派胡雪岩冒死出城筹办粮食,自己守在城中,决不弃城图存。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全城军民的眼光都注视在他的身上,容不得他逃;二是即使有机会能够逃出,不仅已经吃过的苦头都算白吃了,而且还会像在常州做了逃将的何桂清一样,被朝廷严办,逃无可逃。除这两点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被围在城中,与外界不通消息,不知道情况严重,心中总还着一个想法:救兵一到,便可解围。

其实,杭州的情形,从外面看,才知道事实上已无药可救了。当时太平军由忠王李秀成带领,是以主力大军进攻浙江。杭州被围之后,官军虽有李元度率衢州新军驰援浙江,但实际上进兵艰难,不是指日可待,同时,即使他们能够打到杭州,也并不一定能够击退重重围住杭州的太平军。

从杭州到上海办粮的胡雪岩,综合各种情况,心里已明白杭州破城只是迟早的事,也知道王有龄与杭州玉碎“殉节”也只是迟早间的事。但他不顾古应春、七姑奶奶夫妇的劝阻,仍然要将在上海办到的10万石大米,冒死运往杭州。

古应春夫妇劝阻胡雪岩的原因,自然是此行凶多吉少,此时江苏、浙江大部分地区已为太平军占领,自上海至杭州,一路上太平军关卡重重,而胡雪岩在江、浙一带本来就富盛名,不便隐匿,如果被太平军认出,且被他们知道是为杭州城里的军民送粮,则必死无疑。另外,杭州被围,与外界联系已经完全断绝,即使粮食运到杭州城下,也没有办法送进城去。但胡雪岩以为,信用所在,此行断无取消之理,因而必有一“闯”。

至于危险,胡雪岩说了一段既是安慰古应春夫妇,事实上也很有道理的话。他说:“我当然不会闯到死路上去。我说的闯,是遇到难关,壮起胆子来闯……这一路来,我遇到太平军,实在有点怕,现在我不怕了。越怕越误事,索性去闯,反倒没事。”

胡雪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亲自押运粮船前往杭州,历经艰险,最终抵达杭州城外。然而杭州城已被太平军围个水泄不通,粮船无法进城。而太平军见到胡雪岩的粮船,立马派战船来劫。胡雪岩迫于无奈,只得立于船头,含泪遥向杭州城头的王有龄拜了三拜,然后驶船回到了上海。

没有生意人愿意自己正在做的生意出事,但没有一个生意人不会遇到出事。那么,当事情来的时候,应如何面对呢?芽又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呢?胡雪岩对古应春夫妇说的那番话,自然不是专指商事运作中发生不利情况甚至危机时应该怎么样。但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得到的经验,所谓“遇到难关,壮起胆子来闯”,所谓“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用于商事运作中危机来到之时,也是十分合适的。

这里实际上说到了一个人在面临危机遇到难关时必备的心理素质问题。在危机到来的时候,确实需要能够“壮起胆子”。

只有镇静自己,从容应对,才可能真正冷静而准确地判断局势,为自己找到一条“闯”过危机的路来。

假若不能处变不惊,由惊慌必致失措,导致措施不当而在危机之中陷入更深,以至于不能自拔,无可救药。许多生意人在关键时刻棋输一着,多数时候其实就是输在素质上。

其实,想通了也就可以知道,危机到来之时,确实也不妨“壮起胆子”闯它一闯,反正已经无路可走,怕亦是死,不怕亦是死,闯错了是无救,不闯更是无救,在这种时候,还不如闯它一闯,或许也能够闯出一条路来。这样一想,心思也就可能定下来了。

面对一件危急的事情,出于本能,许多人都会做出惊慌失措的反应。然而,仔细想来,惊慌失措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添出许多的乱子来。试想,如果是两方相争之时,敌方就会乘危而攻,那岂不是雪上加霜?

所以,在紧急时刻,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当然,能这样做的都是那些有丰富经验、过人智慧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士。绝世豪商胡雪岩正是这样一位遇事不惊、临危不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