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红顶商人叱咤商场的终极学问
31907900000034

第34章 自立门户,独当一面

充满自信,胆量过人

胡雪岩在商场起步,一上手就选择了开钱庄,除了他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准确地发现了在当时条件下钱庄生意是一个极有可为的财源之外,还因为他天性中有自立门户、在商界开疆拓土的大气魄。

王有龄得胡雪岩资助进京捐官,一切顺利,回到杭州,很快获得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肥缺。王有龄知恩图报,一回到杭州就四下里寻访胡雪岩的下落,即使自己力量有限,也要尽力帮他。而且,王有龄还特别希望胡雪岩能够留在衙门里和自己一起做事,依王有龄的想法,一方面自己确实需要帮手,另一方面,适当的时候,胡雪岩自己也可以捐个功名,也会有发达的机会。

不过,胡雪岩却不愿意如此安排,当王有龄问起他的打算时,他的回答很干脆:“我想仍旧要干老本行。”

胡雪岩说的要干老本行,自然是指还是去****干过的钱庄,他是要开办自己的钱庄。事实是,那个时候,他还连一两银子的本钱都没有。

在王有龄的荫庇下,胡雪岩不再做钱庄的“小伙计”,而是自立门户,贩运粮食。他在官与商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自此走上了从商的坦途,事业日渐发达。依仗官势,胡雪岩在商界中的生意越来越多,积蓄也逐渐增多,羽翼渐丰。

然而粮业运输,季节变化大,为了能够在不景气之秋,渡过难关,胡雪岩认识到不应仅局限于贩运粮米上,应在别的方向有所发展。鉴于自己在钱庄方面经验丰富,胡雪岩决定开自己的钱庄“阜康”。

胡雪岩要办钱庄,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熟悉钱庄这一行当,更重要的是他看准开钱庄不仅是他能够安身立命的一桩生意,而且也是他可以大显身手不断开拓事业的一个稳定长久的财源,实在是大有可为。

胡雪岩的钱庄要开办得有点样子,至少需要5万两银子。然而,此时的胡雪岩真正是身无分文。虽然王有龄已回浙江任海运局坐办,但除了让胡雪岩有了一点极其微弱的官场势力之外,银钱方面没有办法帮他多少,事实上此时胡雪岩还要设法为王有龄筹措海运局漕米解运等公事运作所需的经费。但胡雪岩仍然要把自己的钱庄开起来。在他看来,眼前只要弄几千两银子,先把场面撑起来,钱庄的本钱,不成问题。

胡雪岩有如此把握,是因为他心中相信,只要走通了官场的门路,不愁钱财不滚滚而来。

一条渠道是借用信和钱庄垫支给浙江海运局支付漕米的20万两银子。王有龄一上任,就遇到了解运漕米的麻烦,要顺利完成这桩公事,需要20万两银子。胡雪岩与王有龄商议,建议让信和先垫支这20万两,由自己去和信和相商。向海运局贷款,这在信和自然也是求之不得的。一来王有龄回到杭州,为胡雪岩洗刷了名声,信和“大伙”张胖子正巴结着胡雪岩,二来信和也正希望与海运局接上关系,主要是因为浙江海运局主管浙江漕米转运,是粮账公款使用的大户。

乾隆年间,朝廷开始着手改糟运为海运。江浙糟粮改为海运,也就是将苏、松、太地区征收的糟粮交由海运局运往上海,然后由海道运往天津。由此,海运局也就接替了原来由各省粮道料理的糟运事宜。浙江每年要向京城供糟粮和专门用于二品以上官员俸禄和宫廷使用的白粳、白糯近百万石,全由海运局承运。对于信和钱庄来说,能为海运局代理公款往来,自然必有大赚。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海运局是官方机构,能够代理海运局公款汇划,在上海的同行中必然会被刮目相看。声誉信用就是票号钱庄的资本,某一笔生意能不能赚钱倒在其次了。有这两条,向信和商议借款,自是一谈就成。本来海运局借支这20万两只是短期应急,但胡雪岩要办成长期,他预备移花接木,借信和的本钱,开自己的钱庄。

胡雪岩利用官场助钱庄的第二个渠道,则是一个更加长远的渠道,那就是借助王有龄在浙江官场逐渐加强的势力,代理公库。胡雪岩料定王有龄不久一定会外放州县。各级政府机构之间自然有钱税征收、灾害赈济等各种名目的公款往来,而公款往来自然要有代理,胡雪岩未雨绸缪,要先一步将钱庄办起来,到时候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代理王有龄所任州县的公库。

按照惯例,道库、县库公款往来不必计付利息,而款入钱庄,只要不误解送期限,自然也就可由钱庄自由支配。州县公款往来自然绝不会是小数,大笔的款项在汇划到账的时限之内周转那么一次两次,就可以赚来大笔的利润。这等于白借公家的银子开自己的钱庄。他把自己的钱庄先开起来,现在虽然大体只是一个空架子,但一旦王有龄外放州县,州县公库一定由自己的钱庄来代理,那时各省公款源源而来,空的也就变成了实的。

就这样,胡雪岩先借王有龄的关系,从海运局公款中挪借了5000两银子,在与王有龄商量开钱庄事宜的第二天,就着手延揽人才,租买铺面,把自己的钱庄轰轰烈烈地开起来了。

开张那天,一批名闻苏杭、富甲江南的钱庄业巨头都前来贺喜。他们出手“堆花”的存款都有好几万两,而那些散放在柜台上的贺钱,更是难以计数。其余的同行也络绎不绝。

钱庄门前车水马龙,直逗得行人驻足观望。为什么杭州城一个小小的钱庄“小伙计”开钱庄会有这么大的风光呢!这都是全靠胡雪岩机灵地在王有龄身上和钱庄“大伙”身上的投资所取得的成果。同行中都认为他是厚道、有信用之人。而且大家都知道,胡雪岩在官场有朋友,今后难免会托他办事。

纵观胡雪岩的一生中,他的经商眼光水准乃是有口皆碑的。他也十分注重眼光的水准。他说:“我早已说过了,一不做‘回汤豆腐’,二要自立门户。现在因为打仗的关系,银价常常有上落,只要眼光准,兑进兑出,两面好赚,机会不可错过。”

胡雪岩在商场起步,一上手就选择了开钱庄,除了他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准确地发现了在当时条件下钱庄生意是一个极有可为的财源之外,还因为他天性中有自立门户、在商界开疆拓土的大气魄。

胡雪岩就是一心要自己做主,一心要自己做老板。当初胡雪岩只是信和钱庄的一个学徒。由于他在困难之中帮助了王有龄,王因此终生感激胡雪岩,随着王有龄的升迁,胡雪岩的事业也如日中天,从钱庄到丝绸业、到当铺,虽然他本是安徽人,却在浙江扎下了根,因为大家都知道,他背后站着巡抚大老爷。应该说,胡雪岩能开创这样一片大事业,王有龄是首当其功的。

然而,胡雪岩资助王有龄不能仅仅看做是机缘巧合,而是因为胡雪岩有超过常人的眼光。当时王有龄是一名落魄公子,常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独胡雪岩敢于烧冷灶,倾其所有,把毕生的赌注押在他身上,这体现出常人所不曾有的勇气和魄力。结果天从人愿,王有龄平步青云,胡雪岩的命运也因之发生转变,事业日趋发达。这不仅仅需要胆量,同时还需要“识”。

胡雪岩之所以倾囊相助王有龄,是他看出王有龄“骨法当大贵”,有利可图。做生意,既要有远大的眼光,又要有锐利的眼光。有远大的目光,才能从长远和大局考虑问题,而不是鼠目寸光,或步人后尘;有锐利的目光,才能审时度势,将天时、地利、人和汇于一身,生意无有不成。这就是气魄,一种强烈的自立门户、纵横天下、开疆拓土、驰骋一方的气魄。

可以说,这种强烈的自立门户,打下一片江山的气魄是胡雪岩能够时刻注意去发现财源,不断开拓自己财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