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红顶商人叱咤商场的终极学问
31907900000029

第29章 处处留心,处处商机

生意人不愧为生意人,时时处处都可发现商机。但要做到这一步,却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成功的商人。

其实胡雪岩很多做生意的点子都是别人提到而未介意,但惟独胡雪岩留意到了,并马上付诸行动,一步步做出来的。如他做丝业是在船上与阿珠娘一席闲谈引出来的。后来要求阿珠一家一上岸立即着手办理此事。很快,胡雪岩做成第一笔丝生意,而且眼光独具,销往洋庄。

胡雪岩做房地产生意,完全是隔壁两个人的一席谈话,引得他心向往之,干脆起身立即出门实地考查去。带上陈世龙,在考察路上就又初步决定了生意的做法,回来立即与古应春商量,定下了具体做法。这一回,胡雪岩又在一次吃“花酒”的“长三堂子”里找到了一个新的财源。

胡雪岩与古应春来到了上海的“长三堂子”,吃了一席“花酒”。古应春是一位洋行通事,也称“康白度”或“康白脱”。

中国开办洋务之初,这样的通事是要紧的人物。他在表面上主要充当的是类似今天的外贸翻译的角色。但由于这一角色的特殊性,在当时的“外贸”活动中,他其实还承当着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的职能。实质上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买办”,“康白度”或“康白脱”是英语单词“翻译”的音译。有意思的是咸丰、同治年间人的笔记中,也将这个词译作“糠摆渡”。并以中文意思加以附会解释,称买办介于华人和外商之间以助成交易,犹如糠片作摆渡之用。这种解释既有指明买办居于华、洋之间的作用,也暗含讥诮。不过,尽管如此却也歪打正着,部分地道出了买办的职业性质。

胡雪岩要和洋人做生意,自然一定要结识这样的要紧人物。胡雪岩来到上海,设法托人从中介绍与古应春相识。请吃花酒是当时上海场面上往来应酬不可缺少的节目。于是便由胡雪岩做东,尤五出面,在怡情院摆了一桌以古应春为主客的花酒。酒席上,古应春说起他自己参与的洋人与中国人的一桩军火交易。

那一次洋人开了两艘兵轮到下关去卖军火。本来价钱已经谈好,都要成交了,半路里来了一个人,直接和洋人接头,说是太平军有的是金银财宝,缺的是军火,洋人一听立即单方毁约,将原来设定的价格上涨一倍多。买方需要的军火在人家手里,自然只能听人家摆布,白白让洋人占了便宜。古应春讲这段经历,是愤恨于中国人总是自己相互倾轧,以致让洋人占了便宜。但古应春的这段经历,也引起了胡雪岩尝试与洋人做一票军火生意的兴趣。

在胡雪岩看来,当时有两种情况决定了这军火生意可做,而且一定可以做成功。第一,当时小刀会正在上海闹事,两江总督和江苏抚都为此大伤脑筋,正奏报朝廷,希望多调兵马,将其一举剿灭。兵马未动,军火先行,可以先备下一批军火。官兵一到,就可以派上用场,胡雪岩知道江苏巡抚是杭州人,他可以通过这条路子做成这笔生意。第二,此时太平军正沿长江一线向江浙挺进。浙江为地方自保,正在办团练,也就是组织地方武装。办团练自然少不了枪支火药(有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势力,促使浙江地方购进一批军火,也不成问题。反正洋人就是要做生意,枪炮既然可以卖给太平军,也就没有不卖给官军的道理。事情一旦想到,立即进行,这是胡雪岩的一贯作风。

请古应春吃花酒的当晚,酒宴散后已是子夜,胡雪岩也不肯休息,留下尤五商谈与古应春联手同洋人做军火生意的事宜。甚至将如何购进、走哪条路线运抵杭州、路上如何保障军火安全都面面俱到地考虑到了。第二天他又约来古应春,又细细商定了购进枪支的数量、和洋人进行生意谈判的细节、如何给浙江抚台衙门上“说贴”等事。第三天,胡雪岩和古应春一道会见洋商,谈妥了军火购置事宜。从动起做军火生意的念头到此时,不到72小时,这笔生意就让胡雪岩做成了。

生意人不愧为生意人,时时处处都可发现商机。但要做到这一步,却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成功的商人。正如庸俗的画家经常抱怨没有美丽的风景,而出色的画家却能于平凡中发现与众不同的美,此即叫眼光。

修炼这种眼光,除了靠天分前定之外,主要就是靠个人留心留意的程度了。古人还曾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要的就是我们对于自己做的事情,要专心专意,肯下功夫去琢磨和研究。做生意是同一个道理,身为生意人,自然应该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当中、工作之余处处留心和注意,是否有自己可做的生意,这需要花很大的心思在做生意这种事情上。一旦发现有适合的生意可做,立即动手,一定可以做出自己满意的成就。如果这样的回数多了,自己做生意的路子自然就更宽了。资金,钱财就更雄厚了,这样,自己可以做的生意或路子就更多了。那么至此,你的眼光也就可以时时处处发现商机了。

造就你的眼光,需要的是谋略、胆识和锻炼。什么也不敢做,干脆什么也别做。要做,就要存一个做大生意的想法。但是万万切记的是,不可眼高手低,一切都是从小而大的,我们都是能力有限的人,而不是神,虽然说要存个做大生意的念头,但做事还是要从小事做起,一件一件来,循序渐进,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