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穷日子 富日子
31899500000008

第8章 致富之道(3)

还价

改革开放以前,买东西是不能还价的。商店里的商品都有标价,差一分钱都不会卖给你。随着个体户的出现,“讨价还价”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时至今日,无论国营还是私营商店,大多数商品都可以还价。

按说还价可以让人得到心理上的某种满足,十元的标价八元就买下了,不是省了两元吗?然而,生活中大多数还价者得不到这种满足,反而总会产生受骗上当心理。即便十元还价到两元,往往仍会担心别人一元就买下了。

“饶你奸似鬼,还不是喝了洗脚水。”《水浒》里孙二娘这句名言在中国消费者中一直很流行,国人历来相信“无奸不商”,所以顾客一般都不相信自己还价能占到卖家的便宜。

原以为还价是国际通行的,不过最近听几个常出国的朋友说,在许多欧洲国家,零售商品是不还价的,某些国家甚至认为还价是不礼貌的行为。国人喜欢与国际接轨,不知道不远的将来,我们是否也会还原到“标价时代”。

由于不善还价,在当消费者时,我购物常有吃亏感,后来自己开了网店,几乎每天都能遇到还价者,有的一磨一个多小时,因此又体会到还价对于店家的折磨。现在大多数商品都是供过于求,顾客喜欢货比三家,所以标价肯定不能在同行中处于中上价位。然而低价吸引来顾客,他们又往往觉得再低的价也可以挤出水分,便会孜孜不倦地为之努力。在实体店中,彼此磨嘴皮子磨得口干舌燥;在网购中,双方电脑键盘上的字母怕是因此会磨损不少。有时候迫于无奈,象征性地让一点价,过后遇到不还价的老主顾,心里难免愧疚。怎么能让爽快人吃亏呢?

其实还价的危害不仅在于它对买卖双方都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快,而且还价会对生活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邻居中有几个还价高手,都是中年女性,她们连坐公共汽车也喜欢“讨价还价”,比如还没到站就和司机商量半路就近停一下,有时甚至是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灯时要求顺便下车,显得很无知。有些人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时,也习惯于拖工期、打折扣……“一切都有弹性,只要磨就可以让别人妥协”,这种还价心态对于国人十分有害。

既然还价并不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快乐,我们不妨渐渐改变这一习惯,一切按规矩来,无规矩不成方圆。

评点:还价本身无可厚非,但还价过程中常常要昧着良心拼命贬低商家货物。商家知道顾客肯定会还价,预先会抬高价格。一来一往,交易便充满欺诈。如此游戏毁三观,潜移默化会降低道德水准,影响人际关系、社会和谐。

富而不贵的千万富翁

九十年代初,家财百万级人士往往被冠之以“百万富翁”的头衔,对此我们不觉得有什么语病。不过到了九十年代末,“百万富翁”这样一种称谓似乎只适用于内地非省会城市了。百万固然还算富有,不过只是相对工薪族而言,在富翁这个群体中,百万顶多只能“擦边”或者“候补”了,富翁的及格线渐渐被提高到了“千万”。

如果富翁的档次可以折算成行政级别,亿万富翁以上者相当于高干,一般人接触甚少,而千万富翁则相当于中层干部,许多人都能近距离接触到。

好几年前,鄙人在一家杂志工作,工作的内容是挖掘一些爱出风头的私人老板,有偿替他们做个人宣传。我的第一个专访对象是钱老板,那时他经营一家效益不错的装饰材料厂,有几千万的身家。多年以后,之所以我还记得他,是因为采访那天,他特意穿了一件有几个破洞的旧汗衫,以示他不{L-End}图生活享受,一心追求事业发展的性格。

从他的厂子出来,我们都忍不住笑了。为什么笑?似乎因为做这样的秀对于一个千万富翁有些不合适,如果由一个知名大富豪来穿这件破汗衫,效果就不一样了。破汗衫不是每个富翁都能拿来做道具的,得有相当资格。

后来鄙人跳槽到一家公司,公司老板也是千万富翁,千万得很低调。这种低调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迫不得已。公司业务主要来自某特大型国企,老板接触的大多是这家企业的科级干部,偶尔接触处级以上。与这些级别并不高的企业干部交往,他的千万资产固然让人羡慕,可却并没有高人一头的感觉,相反常常要有求于人。到自己公司下属工厂逛逛固然让该老板自我感觉好了一点,可是与底层工人接触常常需要用粗话训人(他的个人经验)。不定期说粗话显然不利于小资风度的形成,因此几千元一套的西服只能穿出几百元的感觉,让人始终觉得他只是一个有钱了的小市民而言。

“我们这批人看起来成功了,毕竟有缺陷,富而不贵……”一位文化产业的千万富翁这样对我说。他是靠打擦边球在出版领域迅速起家的,速度之快让同行羡慕不已。不过他并非土包子,有本科学历,所以能清醒地总结出千万富翁普遍的“富而不贵”的状态。我问他怎样才能算“贵”,他说起码要在地方行业协会挂个理事、副会长,或者挂着象征社会地位的一些头衔,不至于见个科长都要点头哈腰。而这些,现在一般亿万富翁才会拥有。

看来富翁的标准又快要提高了,不过就“千万富翁”这个群体而言,他们其实是最有进取精神的,这种进取动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富而不贵”的状况。在物质追求基本都满足了的情况下,精神追求能促使他们继续奋斗,这对于社会是件好事。起码他们的发展能促进就业,增加税收。

点评:千万富翁在中国如今是中产阶级的主力人群,他们是社会的活性因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奋发向上的动力,整个社会就会朝气蓬勃。而对于**丝群体,千万富翁也是他们努力奋斗可以够得着的远方。

商男商女

小志发了,居然买了两辆宝马。他开一辆,他老婆开一辆,招摇也不招摇地过市,让人注目。

小志当年高考落榜,只上了一所中专学校,学历自然不高。他老婆是他的同班同学,学历肯定也不高。他们两家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境一般,也没什么特殊背景……我们这帮老同学私下这样分析过小志夫妇,几乎为他们找遍了可以发财的理由,可分析来、分析去,没有一条理由足以论证出他为什么会发达起来。

“这小子命好!”这是我们很无奈的结论。

温饱思****,饥寒起盗心,古语说得一点没错。小志发了以后,常常闹出各式各样的绯闻,两口子为此经常从家里吵到公司,不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武打片”。这点让我们知道了,不由增加了新的鄙夷,还多了感慨。常言道,文人无行,现在文人都穷困潦倒了,商人成为了“无行”的代{L-End}表。

虽然一度吵得势同水火,小志却不离婚。

可以理解,商人一定要视利益至上,其它都是虚的。离婚势必要分出一半财产给另一方,公司运转会大受影响。

就这样,小志在我们的羡慕兼鄙夷中,年复一年吃香喝辣。

忽一日,最新消息传来:小志面临破产。

毕竟是多年好友,我们几个甚至偶尔也会被他请去帮忙,怕万一出现意外,可以帮他报警,叫救护车什么的。

那日,我们被请到他的工厂,只见上百名工人已经将他团团围住,讨要拖欠的薪水。推推搡搡中,他着实挨了几拳,衣衫也扯破了好几道大口子。不过他一点没有慌乱,甚至脸上略显傲慢的{L-End}表情都还依旧。吵嚷间,他老婆被几个女职工从洗手间揪了出来,蓬头散发,就像****时被批斗的走资派。然而她也没有慌乱,厉声斥责工人们不遵纪守法,丝毫没有惧怕的意思。

“不得不承认,人家还是有两刷子的,换了咱们,这场面,说不定早就吓傻了。女的说不定吓得尿裤子了。”

“是啊,泰山崩于前,从容淡定,面不改色。”

事后,小志夫妇第一次得到大家背后的肯定。

破产危机大多来自资金链问题。因为三角债或什么几角债的原因,小志的公司周转不开了,才有了危机。过了些天,小志亲自去外地讨债,大概也是有点走投无路了,据说情急之下提着一大壶汽油,去债主办公室玩****,最终成功归来。

一年过去了,小志的公司转危为安。

这一年,我们也见识了富人不仅仅有吃肉的时候,也有挨打的时候。他们的成功不一定需要吟诗作赋的素质,却需要一些其他的“软素质”。作为小志,他不离婚恐怕也非完全出于财产考虑,换一个娇滴滴的“二奶”做老婆,可以同富贵,遇到危机,多半不能共患难。

每个人成功都有其理由,我们不必以自己的眼光去分析,这样只会徒增烦恼,同时也得不出真相。

点评:国人嫉妒心似乎特别强,有人将仇富心理归咎于这个理由。可是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大多数时候源于对别人的低估,只看到人家不堪的一面,没有看到人家的长处,于是看到别人发迹了,便会愤愤不平,觉得老天不公。治疗嫉妒病不难,多去注意别人出色的一面。

商人的奸与善

“无奸不商”,这句话不知道起源于何处,千百年来似乎一直是中国社会对于商人的权威性评价。中国是个注重“德”的国家,于是对于奸商自然不能给予太高的社会地位,哪怕你再有钱,在“士农工商”中也只能排在末席。

商人真的个个奸诈吗?从许多人的社会体验看似乎确实如此。菜场的小贩没有几个不玩秤的,商家促销的最终解释没有几个不设埋伏的……为什么中国商人总是显得比外国商人奸?究其原因,十分复杂。其一,中国农业社会格外漫长,大多数商人骨子里的小农意识难以彻底洗干净,于是自私、追求短期效益,便成了不少处于原始积累状况下的商人的通病。其二,杂交“商战文化”的熏陶。《三国演义》、《孙子兵法》,许多成功的商人把政治、军事智慧运用于商战,“兵不厌诈”、“成大事不拘小节”……在这些思想作用下,每每不惜用“超限战”观念与对手搏杀,不择手段,诚信意识退居其次,久而久之,商人的名声可想而知。其三,中国儒家思想习惯于将“义”与“利”对立,凡与“利”沾边的行为都是不高尚的,容易被鄙视。在这种背景下,商人通过辛勤劳动获取正当利润也被认为可耻。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曾经为商人鸣冤,说“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

“贪吝常歉,好与益多”,“慈能致福,暴足来殃”……事实上,古代中国商人中不乏儒商,他们常常会主动接受这样的观念,并且致力于慈善事业。最著名的例子是晚清首富胡雪岩,胡董事长自幼家境贫寒,经商致富后一直热心慈善公益事业,乐善好施,设立粥厂、善堂、义塾,修复名寺古刹等,被世人称为“胡大善人”。另外面对内忧外患的祖国,胡雪岩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胡雪岩主动承担各类军需物资的供应,调度有方。后又协助左宗棠兴办洋务,以{L-End}图强国。

时至今日,商人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比如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港台内地许多富豪都踊跃捐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当然,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国内老板,比例还不够多,但毕竟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新兴富人群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学会适应新角色。

“他们捐那么多钱,还不是在变相打广告……”常常有人对富商的善举嗤之以鼻,他们显然还在被旧观念影响着,义与利为什么必须对立?假如义可以带来利,那么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商人去做出义举,义和利如果能够产生良性循环,社会风气必然为之一变,人人向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点评:国人习惯于“黑白思维”,所以打量商人时也是“奸”、“善”对立。而“善”的标准太高,是按活雷锋来要求的,可想而知没几个商人符合,于是都被划入“奸商”行列,“无商不奸”就此成立。其实我们应该允许“奸”与“善”适度共存,人无完人,善多善少都应该鼓励,总比不行善好。

一个富人死了

“王富贵死了!”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吃了一惊,继而奔走相告。

王富贵可是我们小区暨我们原单位(已经倒闭)的首富啊!虽然区区几百万资产放在江浙不过是个穷生意人,然而在我们这个盛产下岗职工的小区里他不知有多醒目;不知有多少位老公因为他,每天在家里被老婆讥讽,有些甚至走上了离婚道路。

虽然王富贵平日被小区里许多人暗暗嫉恨,可是他毕竟没有干过多少坏事,更不曾欺男霸女(当然,他还没有这个势力)。所以48岁就英年早逝的他还是被邻居们寄予由衷的同情,相信大多数人并没有把他的噩耗当成喜讯,即便内心有一点点喜悦,也是多年来因为仇富形成的条件反射,不是故意的。

关于王富贵的死因有多种传说,两天以后大致统一到“肝硬化”。这种死因平淡无奇,难免让好奇心强的某些邻居稍微有些失落。如果是艾滋病呢?当然这样也不好,虽然富人得艾滋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住在艾滋病人附近让人有些害怕。至于王富贵为什么会得肝硬化?由于这种病实在引申不出什么浪漫或者暧昧的色彩,大家便马马虎虎想当然地把它归咎于喝酒喝多了。王富贵以前在单位并不喜欢喝酒,怎么会因为喝酒造成肝硬化呢?大家再次想当然地推断他因为想揽更多的生意,于是应酬太多,于是肝硬化,于是死了……

王富贵的丧事办得很风光,小区里的邻居和旧同事大多送了花圈,随了份子。王富贵的死让不少人领悟到健康也是一种财富,就像一则广告里说的“有健康才有将来”,王老板不就是因为要钱不要命而失去了将来吗?而且据有关人士透露,这次王富贵即便不死,也元气大伤,因为治病就花了四、五十万。由此按照中学代数学到的知识推算,没病没灾就等于赚了四、五十万。这一计算结果顿时让人心情豁然开朗,原来咱们不是穷人,咱们一直是中产阶级。

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一度因为王富贵的死得到明显改善,摆摊的老马晚上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就收了摊;爬格子的小赵在写完那篇《健康也是财富》的感悟美文之后,一个星期没有写新东西,他老婆也没有干涉他看闲书;跑保险的刘姐走东穿西游说邻居的频率也大大减少……更为难得的是听说老张家儿子进了外企,一个月工资8000,有关他儿子的负面隐私典故并没有马上冒出来,足见王富贵之死让大家明白了某些人生真谛,理解了财富与人生的关系。

半个月过去了,一切渐渐恢复了正常。老马又推后了一个小时收摊、小赵某天晚上一口气写了七篇美文投稿、跑保险的刘姐星期天在我家坐了整整一下午……有人说老张的儿子以前****被派出所罚过款。

大家重新活得很累,要想再次歇口气,看来要等老同事中开酒店的那位大李传来噩耗了,不过47岁的他现在看来似乎还很强壮……

点评:我们常常会从别人的悲剧中得到顿悟,一霎那间仿佛什么都想明白了,可是要不了几天,顿悟又会顿失,一切恢复了原状。可见知易行难,不是我不明白,是“臣妾做不到啊!”

兔子跑了还有蜗牛

国人很喜欢《龟兔赛跑》这个寓言,潜意识中,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乌龟”。都盼望强者经常马失前蹄,让自己捡个大便宜。然而愿景美好,却不太现实。兔子中途睡着了实在是件滑稽的怪事,参加过赛跑的人都知道,高速运动之后心跳很快,根本不可能马上倒在地上呼呼大睡,除非兔子兄误服了安眠药。

在财富领域,“先下手为强”是一种常见形象。看看人家马云,首先看准了中国网络购物这片市场,于是成了亿万富豪。按他的话说,他现在就是停下来睡觉,竞争对手也追不上他了。

排行榜上的富豪咱老百姓见不着、够不着,还且罢了。身边先行一步,靠网络脱贫致富者也比比皆是。我家附近就有一位05年开网店的主儿,四年工夫就挣到了两套大房子、一辆保时捷跑车……现在人家气定神闲了,传言网店要收税?人家交得起。万一税率太高,网络生意不好做了,他随时可以改行,手头有本钱啊!

最初开网店的那批人,只要货源不错,一直坚持了几年,如今大多已经中产阶级了。而如今才开网店,即便你价廉物美,即便服务态度一流,即便做了不少宣传,一年要挣出个白领工资都很不容易。

起跑线上定输赢,在新兴领域往往如此,弄得反应慢了几拍的人们常常后悔不迭。然而你为什么当初不开网店呢?原因大多在于顾虑重重,害怕风险。有些顾虑看起来很有道理,比如大家会不会相信网络购物?进了货无人问津怎么办?想多了,自然就举步维艰。孰不知事物都有两面,正因为最初大家对网购有怀疑,开网店的自然就很少。店家数量和买家数量之间的比例,让经营者很舒服。如今网购已成时尚,顾客固然多了许多倍,店家增长倍数更高,而且“恶意买家”也已发展壮大起来,现在选择网上创业,已经难得多。

不过中国是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而且国民文化程度差异巨大。所以追不上“兔子”不要紧,当“乌龟”也无所谓,因为肯定还有许许多多“蜗牛”行动更为滞后。在网上淘出千万资产的时节过去了,但混个小康还是有可能的,只要你开始行动了。

“昨天我看到一本新书,叫《明朝那些事儿》,写得不错!”一个朋友告诉我,我惊诧于他的迟钝,这本书两三年前就出来了。

“我刚才看到一篇新网文叫《疯娘》,很感人!”今天一个同事对我说。其实,这篇文章六七年前在网上就很流行了。

身边这么多类似的“蜗牛”同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兔子”跑了,我们可以赚“蜗牛”的钱。

点评:“曾经有一个机会出现在我面前,可惜我没有珍惜……”只要有了一定年纪,大家或多或少都说过类似的话。所谓的“机会”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非也非也!市场总是有缝隙的,机会永远都会有,只看你行动了没有?

富负一代

随着00后渐成少年,中国不仅有了富二代,富三代也开始闪亮登场。然而有人研究这些“小皇帝”,也有人研究富一代“土豪”,却很少有人关注富一代的爹妈。至今这些老人家还没有一个称谓,我姑且管他们叫“富负一代”吧。

第一次接触“富负一代”是在十年前,那年一个私老板收购了我们厂,并在厂区一角做起了一栋私房。有时非工作时间遇到紧急情况,我们就会去私房找他汇报,如果他不在家,我们就会在那里等他回来。那时,老板的父母经常会接待我们。一来二去,彼此就很熟了。

“你下雨天就会手臂痛?那是体内湿气重,要不要试着喝喝我们湖南的花椒茶?”有一回,老板的母亲说。于是我试着喝了几次,没什么明显效果,但还是说好多了,因为两位老人家太热心了。都已是七旬老人,每回我们登门都要亲手给我们泡茶。我们等老板的过程中……他们一直会赔着聊天。询问家里老人身体还好吗?我们工作累吗?收入还过得去吗?以前我们一直以为富翁的爹妈难免傲气,会看不起我们这些穷人。可是这两位老人颠覆了我们的想像,他们比我们小区一般的退休工人更亲和,丝毫没有父凭子贵、母凭子贵的思想,劳动人民本色不改。

后来跳槽去了一位亲戚开的公司,那位亲戚从炸羊肉串起步,最终成为了一家大型建筑公司老板,身家数亿。不过平日待人接物很平和,没有一点老板架子,尤其对于在公司里打工的亲戚,无论血缘远近,从来没有解雇过一个人。后来我们常常去他家串门,每每都是他父亲接待,这才知道他的平和都源自父亲的家教。他父亲很早就丧妻,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一直没有续弦。

如今苦尽甘来,孩子们都富起来了,然而这位老父亲住在豪宅依然过着简朴日子,快80岁了坚持不请保姆,自己操持家务。遇到儿子的属下来访,无论对方什么年纪、什么级别,都热情招待,问寒问暖。许多员工见过老人家几面,就对公司多了一些归属感,觉得可以托付终身。

相比于那些平易近人的“富负一代”,也有一些老人,儿女只不过拿到了一两万月薪,他们就得瑟得不得了,仿佛自己成了老太爷、诰命夫人。逮着个机会就要向人吹嘘儿女混得如何如何好,遇到儿女混得一般的老人,就会鼻孔看人面露不屑。正验证了一句话:“满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

“富负一代”对于富一代影响很大,他们的思想言行往往决定着富一代的人生走向。“穷不倒志、富不癫狂”,“富负一代”有这样的思想,富一代通常就能富得长久一些。

点评:行善积德历来为国人推崇,可是大多数人难免怀疑积德真能带来好运吗?尤其是给下一代带来好运?其实这种情况经常存在于我们身边,只是你没有去观察。缺德者固然也常有发迹的,但常常富不久远。经过老一辈善行熏陶的创富者,往往能富得持久,因为他们更能找到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之道。

妙手偶得

朱辉

一档热门脱口秀节目里,某著名主持人说年轻人不必因为担心房价上涨而买房。作为穷人,听到这样的观点,我当然情不自禁在心里点赞。可是他的论据我不敢苟同,他说等你努力奋斗到年薪50万、100万时,纵然房子再贵你也买得起。

按照概率学计算,国人之中年薪能达50万、100万者,肯定不到1%。那么起码99%的人听了他的话,最后可能会居无定所,甚至老无所依。另外奋斗成功并不等于有钱,只有极少数行业的成功者可以挣大钱。公务员如果挣到了大钱,估计离双规不远矣;教师如果挣到了大钱,多半是在外面搞“项目”……

为什么逻辑上说不通的某些励志豪言,常常会听得人热血沸腾、血脉贲张?因为它迎合了国人骨子里的“元帅情结”,许多人潜意识里都是想当元帅的士兵,而且觉得自己真有成为极端个例的潜质。然而你观察一下身边的成功人士,会发现他们原本往往并没有什么鸿鹄之志,根本没想过要当“元帅”。

我以前的老板是学服装设计的,毕业后到深圳打工,进了一家杂志当美编。后来回本市自办青少年杂志,创业之初租用了一家停产企业的几间平房,他的目标只是混到一份高于白领的收入。然而不到两年,杂志月销量破40万册,很快他就栖身千万富豪行列,那还只是90年代末。如今,他几经转行,资产早已过亿。

另一位亿万富翁是我远亲,起步更低,乡下进城烤羊肉串。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能在城里站住脚,混得不比一般小市民差。可是烤了几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遇,他当上了小包工头,再后来成了大包工头……如今他拥有了一家资产数亿的大型建筑公司,是老家县里的风云人物。

这两人如今的境遇,当初他们自己也万万没想到。相反,我周围不少年轻或不年轻的朋友,动辄制定5年计划、10年计划。意淫将来必能超越自己目前的老板,个别人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成为******、******。然而年复一年,头发微白,仍在草根堆里做着黄粱美梦。

归根结底,还是某些文人害人。有则故事流传甚广: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年轻的刘邦和项羽见到后,分别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是也”和“彼可取而代之”的感慨,于是日后有了楚汉争霸……类似的故事很多,有的被直接当作了史料。然而有脑子的人都会疑惑:难道当时有狗仔队贴身跟踪刘邦、项羽?如此大逆不道的话,难道这两位会大喊大叫,让广大群众都听到?文人习惯于在成功人士头顶上画光环,美化、神化他们。这害苦了某些不习惯用自己大脑思考的人,他们真信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从一个普通人做起,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过好每一个今天。至于成功,往往是妙手偶得的事情,不是你有决心就一定能做到的。

点评:以前有则段子讽刺粗人品诗赏画,实在说不出什么,只能每每以“有劲!有劲!”作为评语。粗人不懂装懂可笑,我们又何尝不是经常犯类似毛病。比如发家致富难道有劲就能做到吗?当然不是!任何成功都需要创造性,往往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四两拨千斤,当事人自己常常也难以总结出其中微妙的因素。

莫做“老字号”

俗话说:“店大欺客”。不过既然是“俗话”,大多上了年头,常常不适用于现今。如今大店服务往往比较规范,小店欺客更为常见。

俗话虽过时,但深入人心,于是有时会带来意外的好处。几年前常去上海出差、培训,晚饭后百无聊赖,便会去一家五星级酒店坐坐。那家酒店大名如雷贯耳,也许因此吓住了许多人,不敢进去,所以大厅里人不多。他们的大厅宽敞明亮,沙发、茶几摆放得很舒适,我常在那儿坐上一两个小时,听老外弹钢琴、拉小提琴……试想一下你去一家深巷里的小旅店,不住店,只在前台旁边坐着休息,连续去几天,估计多半会被骂出来。

因为价格相对便宜,时代无论怎么发展,小店总会星罗棋布于我们身边。比如理发,一些品牌店贵得吓人,我很早就有些谢顶了,觉得去那儿不值,便常去社区附近小店剪。

记得十多年前,我刚从三峡调回来工作,一次去家里附近一家夫妻理发店剪头。进去的时候,理发店那两口子正在吃晚饭,要我等一会儿。等了5分钟,那位老公吃完了,我以为要给我剪了。不料此时进来一个人,似乎与他们相熟。那位老公招呼也没打一个,竟然先给他剪了。过了2分钟,那位老婆也吃完了。可是又进来一个熟客,我竟然又被“插队”了。夫妻俩或许多少觉得有些不妥,抑或不愿放走我这笔生意,便叫店里一个打杂的小厮帮我剪。看到那小厮被赶鸭子上架的{L-End}表情,以及拿着推子哆哆嗦嗦的手,我连忙落荒而逃……

“他们夫妻俩对我们挺热情的,只是因为你面生,以为是过路客。以后熟了,肯定不会这样……”父亲后来替他们辩解道。

欺生不欺熟,许多小店店主都如此。我认识几家副食店老板,卖给熟人的香烟是真的,卖给过路客则是假的。每每有过路客发现了,回来扯皮,知道真相的街坊熟人们还会替老板说话,甚至帮着造声势吓唬过路客。也许熟客们享受了买到真烟的“政治待遇”,觉得老板够义气不坑自己人,于是投桃报李助纣为虐。

按照经济学规律,那些欺客的小店早晚会被市场淘汰,可是它们偏偏大多长寿,有的还混成了“老字号”,比如那家欺了我的理发店去年都还健在。只不过他们始终没有得到发展,十几、几十年如一日,蜗居于市井犄角旮旯之中。这些老板也没什么理想追求,能混个一日三餐便整日里喜洋洋了,你拿他没辙。好在一物降一物,市场收拾不了他们,拆迁队来了!今年初,那家“老字号”夫妻理发店随着旧城改造拆掉了,它周边经常卖假烟的几家“老字号”副食店也成了残垣断壁。失去了往日那些熟客,今后要面临全新、陌生的环境,习惯了欺生媚熟的小老板们,不知道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危机?

随着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小农背景下活得有滋有味的那些欺客小店,终究会成为历史产物。欺客便不能生存,这应该是商业王道。

点评:“老字号”通常是成功的象征,可是大街小巷里,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发展壮大的“老字号”比比皆是。以往社会流动性小,造就了他们可以居安不思危,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永远是商场铁律,时代的变迁,让这类“老字号”没有了立锥之地。

亿万富翁

由于一直喜欢写作,我总会有意无意去观察各色人等。接触比我处境差点的人不难,与富豪阶层近距离交流,机会就比较少一些。

6年前,应文友大刘邀请,我去他所在的南方某市玩。大刘在某报社工作,文章写得在国内颇有些名气,在他那座城市,更算得名人了。

大刘高度近视,一直没有买车,所以在他那儿玩,都是由一位中年“志愿者”驾车陪同。起初我没有注意这位“志愿者”,后来大刘介绍说这位可是亿万富翁,旗下好几个公司呢。

“你们是网上认识的?”第一天的晚宴上,“志愿者”问,看得出{L-End}表情颇有些疑问。于是大刘对他解释,以往我们虽未谋面,不过神交已久,不同于网上征婚交友那类。第二天去某公园,大刘有记者证,不用买票。我没有,于是“志愿者”买了两张票,同时对我在杂志工作,却没有记者证,颇为狐疑。

“我们是休闲类杂志,无须进行新闻采访。”我说。“志愿者”便流露出一丝不屑的神情。

私下里,大刘说“志愿者”初中文化,靠个人奋斗白手起家挣得数亿资产。所以养成了讲效率、争分夺秒的习惯,交际也只讲与自己有利无利?对于无用之人,是不愿意劳神去敷衍的。

或许认为大刘对他有用,所以第三天“志愿者”依然陪同,只不过开车的变成了他儿子。他儿子刚从某名牌大学毕业,谈吐倒是颇有见地,为人也谦卑有礼,全然没有富二代的张狂跋扈。假以时日,这位年轻人接班,倒可以让他老爸的产业升级换代。

对于“志愿者”,我倒也没什么反感。他身上有我熟悉的一些元素,比如以前在工厂,工人们很看重“报道”,觉得谁谁谁的亲戚是记者,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而对于谁写了部长篇小说,却反应平淡。因为长篇小说虽厚,是读着玩的,而“报道”哪怕只有几百字却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有写“报道”的权力,别人就不敢欺负你。至于“志愿者”的势利,或许这也是他能用这么短时间发家的利器,只不过{L-End}表现得太直观了,很可能难交真正的朋友。无怪乎许多暴发户一旦生意失败,往往众叛亲离。他们也不该怪世态炎凉,你怎样对人,人怎样对你。

4年前,因为做一个项目,我跟随策划团队去江南某市,全程陪同我们参观的是甲方房地产公司老板的儿子。那位老板身家几十亿,他儿子倒也彬彬有礼,显得很低调。我们暗自赞叹到底在美国名校留过学,身上没有丝毫土财主气息。然而很快,他就让我们囧了一把。开着车绕着计划拆迁的城郊私房区域转了一圈,这位少东家自信满满地说:“拆迁不会有什么问题,这些穷人,多给一点点钱,没有什么办不了的……”我们随声附和着。不过心里都酸溜溜的,按照那里的行情,那些拆了房的穷人肯定会比我们几位富得多。他们都被少东家如此蔑视,我等情何以堪。当然少东家也并非故意刺激我们,他只是不知道我们也是穷人。

有人说国人仇富,不过对于远远富过我们的亿万富翁,至少我并不多仇。也许因为距离太远,就像一米七的我会嫉妒一米八的{L-End}表哥,却不会去嫉妒姚明。

点评:对于亿万富翁,有些人本能地反感,认为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这些人都有原罪。也有人如追星般追捧他们,觉得他们是非一般人类,智商、情商优秀,才会有此造化。其实他们来自普通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既不必妖魔化他们,也不必胡乱吹捧。

稿费经济学

“春天踏青、夏天赏荷、秋天颂菊、冬天咏梅……”许多文友十几年如一年,一直这样无限循环地写时令文章。问及为什么不写点与老百姓过日子相关的文字?他们都会说不懂经济,连电视新闻里那些经济学名词都听不懂,如何感慨、议论?

对此,我很不以为然。生活中处处都是经济学,一点也不高深,只是你没有去留意罢了。

就拿投稿来说,前几年文友甲和我争论,是应该以“点”为主,还是以“面”为主?当时他每月稿费是工资的三倍,而且只来自三四家报刊。

“投那么多家有什么用?我只写这几家,轻轻松松稿费就比其他文友多得多……”文友甲常志得意满地说。

当时我告诫他,他的稿费构成存在巨大的结构性风险。媒体人员流动性大,编辑跳槽很常见;改版、撤版也是常有的事情……稿费来源过于集中,一旦少了一两家,收入就会急剧减少。相比之下,稿费来自几十家的,哪怕每家不多,稳定性肯定好得多。

果然,今年文友甲就只剩一家“老客户”了,稿费缩水了80%。失落之下,他差点“挂笔”不写了。

文友乙几年前就开始写作,但不擅搜集投稿信息,去年找到一家网站,终于有了大量报刊投稿邮箱。这一年,文友乙稿费颇丰,几度产生辞职专门写作的念头。我劝他等等,那段时间他的稿费多,是因为享受到了历年积累的作品“红利”,等他积攒了多年的稿子投完了……或许就会回落。果然,今年文友乙稿费就大幅下降了,庆幸没有辞职。

以往许多文友声称自己写作不为稿费,如今没有多少人这样口是心非了。如果纯粹是爱好,谁会大量写快餐式文字?埋头去写自己的《红楼梦》就是了,不管写得好不好,反正也不求名利。不过同样是快餐,也有档次之分。有的小文章写得过于简单,源于生活没有高于生活,甚至只是拼拼凑凑。市场是聪明的,什么货什么价,这类稿子只值两碗牛肉面是不稀奇的。有人不介意,靠海量“创作”积少成多。不过这种低附加值“创作”显然难以持久,一来物价年年涨,这类稿子稿费十年不涨。二来写作者会老,体能无法维持每天写那么多。

比较一下投稿和国计民生,其实道理相通。当今中国经济也存在结构性失衡、人口红利将耗尽、产业急待升级转型之类的问题。不仅投稿,其他任何领域也都与经济学形影不离。只要活着,你就不可能只去关注花花草草,因为你得吃饭穿衣,这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点评:经济学被认为是专家的事,或许出于老百姓对于“学问”的敬畏。和数理化不同,经济学其实最接底气,不论你是富商巨贾,还是贩夫走卒,经济学都在你身边。就像阳光、空气、水,总和你如影随形。

开餐馆的老师

网络上有个笑话:小学生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结果许多学生都写妈妈半夜三更帮他们缝衣服,昏黄的灯光下,妈妈满头白发……

算算现在小学生们的妈妈,顶多不过40多岁,哪里至于“满头白发”?同样的,教师节前写老师,几乎也有固定格式。男老师都像父亲、女老师都像母亲,个个“高大全”。时至今日,资讯已经高度发达,谁都知道老师中既有感动中国的人物,也有气坏中国的猥琐之徒。和任何职业一样,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过度夸张而又整齐地“塑造”神一般的老师,其实是一种“高级黑”,宣传效果适得其反。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没有遇到过传说中催人泪下的感人老师,不过让人记忆深刻的也有几位。其中有的授课时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倒是后来在社会上相遇,让我受益良多。

觉得十多年前,我下岗了,原来的专业比较冷门,很难再就业。虽然自己去上了红案厨师培训班,可是没有工作经验,依然很难找到工作。这时,小学时的班主任刘老师找到了我。她说在湖北大学附近开了家餐馆,需要人帮忙。

到刘老师餐馆干了几天,才知道她的餐馆以盒饭为主,一天两餐起码要卖500多盒。可想而知,工作量巨大。炒好的菜是用大脸盆装的,一餐十几、二十盆。锅是直径1米多的大锅,炒菜用大铁铲子……即便如我这般粗壮的小伙子,炒完一餐的菜,浑身都会像洗了桑拿一样。当时已经退了休的刘老师,却还常常能亲自上阵,挥舞铁铲忙乎上一两个小时。

“这钱不好挣啊,以您的资历,办个培优班,不比开餐馆赚得少吧?”我说。我知道刘老师以前带的班成绩一向很好,一大半学生能上重点初中。

“小学阶段只要学好课内知识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培优。当年我给你培优了没有?你还不是考上省重点了。”刘老师说。她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她觉得开餐馆赚钱比培优正经,而且赚得自豪、踏实。

大半辈子拿教鞭的刘老师,退休后拿起了锅铲,而且后来靠炒出来的收入在上海买了房,叶落归根搬回了老家。刘老师教我的语文课,我不记得多少了。可是她给我上的人生课,我受用至今。

好老师不一定要催人泪下,胖乎乎的刘老师挥汗如雨舞动锅铲,样子很搞笑,却也令人难忘。

点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道出了君子和平常人的区别。就像“不知道怎么踢球就往门里踢”是一种境界,踢出一脚美妙的弧线进球,是另一种境界。前者让人爽快,后者令人赞叹。

爸爸是坝

堂弟阿宝正式毕业了,当许多上届大学毕业生还在苦苦找工作时,堂弟已经在深圳某台企上了大半年班了,靠的是他爹的人脉。

“阿宝辞职回来了,事先也没和我们打个招呼!”那天三叔突然打电话给我。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三叔原本就只打算让阿宝在那家台企练练手,本科毕业证拿到手就回来到某事业单位工作。

“他哪里肯到那家单位上班,他说回来准备经商。你说现在铁饭碗多难找,我费了多大劲才给他铺好路,他说不去就不去……”三叔既愤怒,又委屈。现在是拼爹的时代,他这个爹拼得很努力,很对得起儿子了。

我答应三叔劝劝阿宝。

“你别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当年全靠自己,吃过多少苦,遭过多少罪?你现在放着阳光大道不走……”约阿宝出来后,我耐心开导他。

然而阿宝铁了心不走寻常路,他说不仅他,他在台企认识的女友也辞职了,准备和他一起开一家成人用品商店。

“我打听过了,成人用品利润高。等挖到第一桶金,有了点资本,我再转行卖别的……”阿宝很自信地说起了他的规划。

“成人用品?”我吓了一跳,现在的大学生可够成熟的,可以想见,这个规划三叔多半不会批准。

“你当年想从文,你爸还不是不同意。”阿宝挖出了我的陈年旧事。

的确,当年厂里奄奄一息,我曾准备通过业余写作积累资历,找机会跳槽到报刊。可是父亲一直觉得国企是不会倒的,即便跳槽也要做点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这样才有前途。他认为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便是机电维修,那行在当时是挺赚钱的。

非但我,当年我的一些年轻同事也都暗自寻找机会跳槽,几乎无一例外遭到各自父亲的反对。因为在当时的父亲们看来,非国有企业的工作等于没工作。

在与各自父亲的斗争中,有人先从单位出去了,有人一直捱到了最后。我算比较晚出去的,每每看到先出去几位“总”了,住上了好房子,难免抱怨父亲拖了我的后腿,让我贻误了战机。不过现在理性分析一下,父亲相当于一座大坝,我这条“鲤鱼”只有跳得过他,才能成龙。就像当年中国男足没有遭遇日韩、伊朗这样的劲敌而出线,到了世界杯赛场便丢人现眼,净吞9蛋。

我放弃了劝堂弟的任务,现在就看他有多大决心和勇气了。如果他真有将来一败涂地也无怨无悔的勇气,或许真能成事也未可知。而三叔反对力度的加码,也是对堂弟的考验,家里这点阻力比之将来在社会将要遇到的困难,微不足道。如果堂弟最终扛不住,乖乖去上个安稳班或许更合适。

点评:“无仇不成父子”,父亲常常会是儿子年轻时代的绊脚石,许多时候父亲的眼光是错的,因为爱之切加上看不准,结果贻误了孩子的前途。可是这不能怪父亲,父亲的阻力是试金石,能测试出你进取的决心、毅力。

总结:倒推十来年,街上书摊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致富杂志,上面满是一夜暴富、穷光蛋变亿万富翁的传奇。而如今,这些杂志早已销声匿迹,因为大家都见多识广了,知道成功秘笈不可能满大街都是,富豪致富史也不可能如此透明化。作为小百姓,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每一个细小的细节都会一点点推动你或前进或后退,和自己相比,日子越来越好就是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