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穷日子 富日子
31899500000010

第10章 致富之道(1)

不可忽视的指数

“再也不炒了,等解了套就金盆洗手!”股票升着升着,忽然大跳水。一不小心被套牢的老刘在办公室里天天念叨。老刘家境并不太好,他也知道股市有风险,不过他的如意算盘是趁牛市先赚一笔“风险基金”,以后这笔“风险基金”假如亏进去了,只当是一场游戏,是可以承受的。可是一开始先把本金亏进去,这种风险老刘心理上就难以承受了。即使他能承受,当初极力怂恿他下股海的老婆也无法承受,免不了要天天抱怨他。

老天不负有心人,念来念去,他那支股票居然涨起来了,老刘成功解套如释重负。然而每天习惯了偷偷在网上看股市行情,身边股友又总在谈股票。老刘就像一个老烟民天天闻烟味,终于忍不住又投身吓了他一身冷汗的股海。接着第二次被套,办公室里继续响起他“解套后再不炒股”的宣言……

这些天股市又牛了起来,相信我们的老刘解套是不成问题了,不过如此反反复复的行情想必让老刘更舍不得“金盆洗手”了。

老刘这样的股民在中国股市中具有很强的代{L-End}表性,他们炒股似乎炒得格外艰苦。做任何事情,能够享受到过程的愉悦无疑是最高境界。国人则往往稀缺这种幸福感,于是求学、工作乃至许多刻意追求结果的活动,人们不仅享受不到过程的乐趣,反而总和“苦”字结下不解之缘。老刘们时时刻刻关注着股票指数,却没有去注意自己理财过程中的“快乐指数”是多少?

做学问往往是“难者不会、会着不难”,读书读得异常辛苦者未必有所成,快乐学习者却常常能事半功倍。炒股也一样,不少资金比较雄厚的炒家不会因为一时的涨跌寝食难安,严重影响工作、生活情绪。对于他们,炒股只是一场“局部战争”,不会因为套牢影响自己整体生活水平。在这种心态下炒股,往往能保持冷静,炒出智慧、炒出水平、炒出快乐。“赢家通吃”的规律在股市上最容易得到体现,经常赚钱的炒家往往同时也是最轻松快乐的。

有位理财专家给股民指点迷津,认为炒股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就是你首先得问问自己:全家人的各类基本保险交了吗?家里是否留有三年家庭开支的钱?子女未来几年的教育经费预留了吗……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炒股对于你才不会是心惊肉跳的,你才有可能在股市里收获快乐。

炒股获利应该属于锦上添花,前提是你已经有了一块“锦”。现在我们许多股民的心态则是把股市作为主战场,希望押上自己绝大多数本钱,从中收获全家未来的幸福。这种心态无疑把自己“逼上梁山”,不成功回头就是苦日子。如此大的压力下,怎么会有乐趣?

牛市也好,熊市也好,老刘们的神经总是紧绷的,炒股不知不觉中总是掌握了对生活的“控股权”。其实在生活中,无论什么指数都没有“快乐指数”重要,因为它往往决定了你今后需要支出多少医药费,甚至决定你生命的长度。所以,老刘们不妨好好自我评估一下得失,如果不具备快乐炒股、健康炒股的条件,“金盆洗手”未必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点评:澳门赌王何鸿燊曾经说过,他开赌场一直倡导“小赌怡情”,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去赌一把玩玩。不过真正迷恋赌场的人没几个能做到这点,大多抱着一夜暴富的梦想去赌。把炒股比作赌博,或许不贴切。可原理相似,都不应该孤注一掷,抱有太大幻想。否则期望大,失望更大。

3000元用来干什么?

在武汉举办的一次财富论坛会议上,企业家们感叹当地市民创业意识淡薄。“浙江人手里有3000元会拿去投资做生意,成都人有3000元会拿去消费,武汉人则会把3000元存进银行……”

如果放在欧美,即便上述描绘是准确的,人们也不会认为三者之间有什么高下之分,个性差异的存在正是多元化社会所必须的,价值取向原本没有必要统一。不过在中国,明眼、不明眼的人都一目了然,三者中的浙江人通过3000元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又增加了个人财富,值得推崇;成都人有钱就去消费,看上去不思进取,但此举扩大了内需,也多少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而有钱就存银行,就老土得有些不可救药了……

“我买了辆车,十多万,贷款的……”上个月,一个当公务员的老同学告诉我,同时劝我也买一辆。

“我买不起啊!”我叫苦道。

“不会吧?你收入比我高不少,我都敢贷款,你不敢?保守!思想观念落后……”他一迭声地批评我。

不错,我同意他前面的说法,我每月的工资加稿费确实比他的收入多。可是后面的不敢苟同,我思想观念落后?我看过的韩剧和理财书籍都比他多,哪方面都不落伍。为什么我有点钱就忙不迭地存进银行呢?首先,我们家两口子所在公司的老板都没有学习过劳动法,所以没有和我们签订任何劳动合同,当然也没有交纳“三金”(这点在本市司空见惯)。所以我们的工资随时可能断流,我们每个月得自己去交“三金”,所以我们现在手头的钱并不完全属于现在,更得预防未来,这点与铁饭碗的体制内职工无法相提并论。时常有人劝我们去创业,豁出手头的钱投资,赢了从此翻身远离各种后顾之忧,亏了从头再来。然而亏了真的可以从头再来吗?或许我们可以艰苦一点,不过假如孩子失学了,他的青春是无法等我们东山再起以后重新来一次的。砸锅卖铁去创业,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还会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手头有3000元会拿去干什么?固然可以从中窥见一些市民性格特点,但更多地是反映出当地的社会软环境。如果社会保障落实得比较好,或者市民对于就业形势相对乐观,那么没有了对于未来生计和不测的担忧,自然可以放松地去消费,谁不愿意过得洒脱一些呢?如果看到周围的邻居、朋友拿着3000元去投资,几年之后都有了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置身其中,你就是再沉得住气也难免会有“去搏一下”的冲动。然而,当你觉得投资是绑架了全家一起去冒险,一旦失败基本生存保障都将失去,又怎么能豁得出去。

“你看看,我们武汉人就是没有出息,尤其男人……”刊登企业家们言论的报纸被老婆看到了,她同意他们的看法,不过把她自己划了出去,投资赚钱一般而言是男人的事情。

月底,我还是往银行存了3000元,都怪我老婆素质高,没有像某些人的老婆那样喋喋不休地“轰炸”老公的耳朵,否则我也许会抵不住压力去买上几支股票,加入“投资一族”行列。

吴敬琏说全民炒股不好,可是我等上班的男人不炒股又能投资些什么?

点评:胆子大小常常是由自身条件决定的,很少见到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敢于经常与人斗狠。就像足球场上选择“全攻全守”还是“稳守反击”,并不是主教练胆大胆小决定的,于是依据球队自身情况的选择。什么生活方式好?理性就好。

CPI与赛跑的姿态

现在这年月,洋“黑话”总是层出不尽。你刚刚弄明白MBA,人家都在谈CEO;等你搞清楚了CEO与“掌柜的”之间的区别,满大街又都在议论“CPI”。“跑不赢刘翔,至少要跑赢CPI”,如果连这句话你都没有听说过,那么大家都会觉得此人没救了。

煤气涨了,豆浆、油条也涨了,老百姓当然是难以冷静的,个别胆小的白领夫妇甚至因此产生了当“丁克”的想法。“丁克”理财法虽然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不过老了回头看看也许追悔莫及。

面对拙拙逼人的物价,只有某些理财师能心平气和。某兄向那些大惊小怪的老百姓解释道:自从有货币以来的几千年,80%的时间都在通货膨胀。大家觉得物价在涨,其实是一个误区,不是物价在涨,而是你手中的货币在跌……对于此类毫无意义的酸腐之言,听众连扔臭鸡蛋的兴趣都没有了。

“不理财是最大的风险。因为在负利率时代,长期存款会使金融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不断缩水,家庭财富将被通货膨胀吞噬……”这位理财家说得没错,可是现在智力正常的成年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何须专家指点。

好在大多数理财专家还是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他们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好工作就能跑赢CPI。该派人士认为,“跑赢CPI”的前提是收入与物价的同步增长。显然,那些收入位居“平均增长线”以下的人群,无论如何是跑不赢CPI的。所以能考上公务员或者进垄断企业最安全,其次是获得一个热门行业的热门职位。这样无论CPI怎么涨,你的收入增长一定能跑赢它。此法虽务实,只适用极少数人,基本无意义。

二,实物保值法。最近看到一位理财师的惊人之语:面对通货膨胀,符合经济学“理性人”标准的农民办法既朴实又有效。那就是抢购即将涨价的商品,涨价的商品至少可以保证资产的不缩水。酱油一脚盆、盐一麻袋、油N壶……这不又回到了80年代初了?那时老百姓就是这样应对通胀或者通胀流言的。事实证明,这样只能添乱。

买股票、买基金、买债券……证券理财法无疑是老生常谈,也是参与者最多的跑赢“CPI”策略。事实上,在股市里实现这一目标的股民常常是少数;其他理财产品有的确实能跑赢CPI,不过老百姓对于物价涨幅的直观感受往往高于CPI官方数据,甚至高出许多,所以依然会有不满足感。

怎样跑赢CPI,一方面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另一方面需要个人有所行动,以往老百姓过于依赖前者,现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虽然关于怎样跑赢CPI,并没有让人们满意的答案,但态度积极总好过不作为。

“不知道球怎么踢,就往门里踢”。前国足主教练施拉普纳的这句名言听起来滑稽,却也有哲理,“往门里踢”是一种积极态度,哪怕没有踢进。同样“跑”也是一种态度,哪怕没有跑赢CPI。

点评:CPI是个飞毛腿,想跑赢它,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们不应该放弃努力,跑一跑总比不跑好,少输当赢。何况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或许你能找到一条跑赢它的方法。有一种好态度,生活才会有精神。

别人的鞋不好穿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这句话曾经备受国人推崇。八九十年代,我等有志或者暂时无志的青年常常会在人前,特别是女孩比较多的场合说这句话,自以为因此就会显得卓尔不群。到了二十一世纪,忽然有人对这句流传了几百年的进口名言进行了国产化改装,变成了“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再后来,此版本升级为“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前几天我在一个朋友的QQ签名上看到“穿别人的鞋,让别人找去吧!”,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基金的年利息是多少?”这是一个新“基民”对营业人员的咨询;“选哪只股票?我不太懂,根据感觉找标价便宜的买,等着涨起来再卖出去……”这是某中年女股民对记者采访的回答。谁说中国人不懂幽默,谁说相声、小品每况愈下,咱们的幽默大师都跑股市上来了。常言道,有多大脚穿多大鞋。不用问,这两位一定是穿了别人的“鞋”跑股市上来了,自己还没觉得不合脚。

前几年,有人说中国的股市得了“疯牛病”,如果要分析病因,对别人的路、别人的鞋过于关注显然是主要原因。何止股市,利用不少国民身上的这一弱点,一些没有多少价值基础的东西也常常能被炒得让人瞠目结舌。某年,据媒体报道,普洱茶在北京、上海等地十分走俏,50克的陈年老普洱茶甚至拍出上百万元的价格。在并非炒茶热点的本市,15年的普洱茶价格也高达4000元/斤。只要有理智的人都会知道一斤茶不可能值这么多钱,只要有一定阅历,都还记得二十多年前“疯狂的君子兰”,曾经使成千上万的跟风炒卖者倾家荡产。不过在暴利的诱惑下,激情往往会冲垮理智的防线,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既然别人已经赚到钱了,我为什么不能?

盲目跟风常常被误以为是低素质者的专利,然而现实生活中,跟风就像流行感冒,什么层次的人都有可能被传染上。当年牛市时,有报道说许多地方公务员上班时间炒股,无心工作。绍兴县纪委甚至发文,要将公务员办公电脑上的股票软件一律清除,机关人员一旦被发现在工作时间炒股将被追究责任,严重的将被辞退。牛市再牛,毕竟持续的时间有限,一般小投资者不可能靠许多年一次的牛市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作为公务员这样工作稳定,收入、福利较好的职业,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谋发展,肯定比不顾事业前途一心炒股好得多。

为什么人们常常会对别人的鞋子感兴趣,或许因为它时尚,或许因为它的主人炫耀这双鞋穿得如何舒服,于是想去穿别人鞋的人往往忘记了自己的鞋码,不顾一切地也想让自己的脚挤进去。热衷于走别人的路,常常是因为这条路越来越拥挤了,拥挤得让自己心慌意乱,情不自禁地想挤进去。

穿鞋除了选择美观,更要注重舒适;赶路除了为了达到目的地,更应该充分享受沿路的风景。自己的鞋、自己的路未必不如别人的好,常常是心态破坏了感觉。

评点:“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曾经这样论述国家发展之路,放在个人发展上,此话也很贴切。我们没必要羡慕别人的鞋漂亮,因为或许穿在自己脚上夹脚。给自己穿小鞋,这样的蠢事还是不做为好。

炒股是一种修炼

一次去听一位理财专家的讲座,专家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炒股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决定炒股之前,你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交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专家说,我交了,我在心里答道。

“有没有预留家庭今后两年的生活费?”专家又说,我在心里盘算了一下,我预留了。

“你是否预留了子女今后三年的教育费用?”专家接着说……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专家所说的几乎和我想的几乎完全一样,控制家庭资产投资风险是做一个健康股民的前提,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父母、妻儿负责。

事实上,我身边大多数股友一开始都是很谨慎的,然而炒着炒着,其中一部分人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赌徒。

“前几年最高峰时,我在股市里的钱一年间翻了两番。可是现在,赚的钱赔进去不算,还倒亏不少……”邻居小马前几天向我诉苦,说眼下还按揭都困难了。

经历了前几年的大好形势,可是最终胜果不保者比比皆是,说到底验证了一句话“牛市有时候比熊市更危险”。牛市背景下,人人心潮澎湃,生怕错过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所以风险意识大大退化。“富在险中求”、“人生能有几回搏”……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丰富多彩,怎么说都能找到理论依据,在头脑发热时,这样的名句往往取代了“股市有风险”的警句。于是押上全部家当者不在少数,借贷炒股者也为数不少。最后股票一跌,追悔莫及。

控制炒股风险,有计划、有理性地操作,这其实不需要多少技术,炒股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于心态。这不由让我想起一位伟人,学生时代他常常特意到闹市街边看书,周围的喧嚣根本不能影响他,这为他日后在复杂局势下冷静地运筹帷幄打下了基础。

古代常常有人刻意寻找世外桃源去修行,其实真正的高人应该是在闹市中修炼出来的,能抗干扰的理性才是坚韧的。如今,最能锤炼心态的地方无疑是股市,面对潮涨潮落,作为一个股民,假如你可以修炼到处变不惊,始终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那么即便你在股市中没有收获多少,也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炒股的目的是赚钱,假如你不把赚钱作为炒股的唯一目的,你也许更有可能赚到钱。

评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是******的著名诗句,从中可以看出一种英雄气质。有了这种气质,无论在战场还是商场肯定战无不胜。和平年代,股市是修炼这种气质的好地方,能在牛熊之间宠辱不惊者,在生活中肯定也难以被打败。

从理财到投机

“理财”,历来都是中国人生活中特别重视的内容,不过在过去几千年,所谓理财无非是节俭,大不了买几亩地,所以理财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

父母那辈人物质生活匮乏,不过收入越低微越喜欢储蓄,让存折上日积月累不断增加的数字带给自己安全感。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笔大储蓄能让人下半辈子不劳而获成了许多人眼中最大的幸福。二十年前,听说某人有十万存款,邻居们往往艳羡地说他今后不工作,吃利息都够过一辈子了。

利息这个吸引了中国老百姓几十年的东西,在物价不断的攀升中渐渐失去了光环。现在谁有个一两百万,包括他自己和旁人都不敢保证他下半辈子可高枕无忧了。白领、金领35岁前打拼,35岁后休闲养老的设想在变化莫测的物价行情下,越来越不现实了。于是,有别于储蓄的其他理财方式渐渐在老百姓中普及起来,虽然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复杂的理财方式,不过为了让手头的财富不至于贬值,也别无选择。

储蓄这种传统的理财方式很适合中国人相对稳健、保守的性格,因此,高风险的炒股照理应该不会吸引太多的普通老百姓。可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中国股市常常令股票史有几百年的西方人瞠目结舌,疯狂、盲目、全民参与等屡屡让按经济学理论预测分析行情的专家出丑。原本让西方人感觉有些神秘的中国人,现在更让他们雾里看花了。从保守到冒险,从热衷于储蓄到卖房子炒股,中国人理财思维上的蹦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奇观。

理财为什么理着理着就变成了全民投机?一是中国人固有的从众、攀比心理往往造成非理性投资,一旦社会上形成一两个投资热点,盲目涌入的闲散资金很快让投资变成了投机。二是对于外来诱惑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20%、30%这样高的投资回报率,也许大多数民众并不怎么动心;对于复杂理财技术的畏惧和对风险的担心,使他们宁可选择回报率只有其十分之一的储蓄。而一旦身边有人获得了几倍的超高额回报,诱惑便足以让理智崩溃了,再大的风险也挡不住投机的冲动。

追求稳定的保守思想与好赌的冲动并存;喜欢凭感觉,不喜欢太复杂的理性分析……这些是国民普遍的理财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理财性格决定了国民在储蓄与投机之间的两极跳跃。

理财渠道少固然需要引起重视,我们的经济学家更应该适应国民理财心态和性格特点,多研究推广一些适合国民操作的理财模式,减少民众投资的盲目性,让理性投资取代投机成为理财主流。

点评: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传销之类粗糙的骗局总是阴魂不散,由此可见国民性中存在某些顽疾,诸如非理性、易冲动等等。正因为如此,相关理财模式的设计更需要考虑国情,具有创新性,不能照搬国外模式。

从理人到理财

“杨老太账户上已经超过两百万了……”在我们这个不大的单位里,这条消息只用了一个早上就传播到了每个部门的每个角落。

对于这样一条消息的真实性,我当然是高度怀疑的,因为消息来源相当可疑。如果它来自证券公司工作人员,透露客户账户信息显然是违法的;如果出自杨老太本人之口,她家住哪里单位人都知道,而截止昨天,我们还不曾发现她家请了保镖,他们家甚至连狼狗也没有买一条……

国人对于他人的暴富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所以我的怀疑不像“哥德巴赫猜想”,没有哪个“陈景润”愿意去研究。大家最关心的是杨老太作为一个六十五岁高龄的退休职工,学历不过是初中,她为什么二十多万起家会炒到二百万?研究结果,大多数人认可的说法是她很早就进了“大户室”,“大户室”里估计总会有一些散户不知道的内部消息。起码可以认识一些有“资源”的人,跟着他们炒,赚钱当然容易得多。

国人传统的投资理财观念中,理财必先“理人”,人脉顺了才能得到比对手更多的“资源”优势,才能通过不平等竞争去获得超出经济学理论分析的投资利润。对于这种观念,国人往往既深恶痛绝,又舍不得放弃。

与其他投资理财方式相比,股票透明度高,相对公平、公正、公开,这也是它目前成为国人首选理财渠道的关键因素之一。说炒股投机也好,投资也罢,有个积极作用无法否定,那就是通过炒股普及了国人的经济学常识,促进了学习之风,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国民的思维方式。经过炒股的熏陶,理性思维部分替代了国人自古以来习惯的感性思维,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过如同哲学教科书所说,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的。国人在享受着炒股的平等、透明时,对于所谓“内部消息”从来没有停止过怀疑,相当一部分人觉得靠“技术”炒股不如靠“内部信息”炒股来得快。于是大凡文化程度不高,又不是靠股市早期运气发财的暴发户,多半会被人疑似有“内部资源”。除去传统观念因素,人们相信“内部消息”的存在,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不是咱技不如人,是人家有“关系”……

无色、无味、无影无踪的“内部消息”在各色人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它是骗子诱人上当的诱饵、小股民失败后疗伤的借口,散户不希望它存在又希望自己能拥有它……

从靠“理人”来理财、靠“贵人”来谋求发展机会,到如今大家注视着同一块行情显示屏,这一过程经历了数千年漫长岁月。相信随着“螺旋式发展”渐渐上升,不久的将来如果有谁说到“内部消息”,其他人都会一脸不屑地望着他说:“你是新股民吧?”

点评:“我上面有人”,这是一部喜剧片里一个小人物的口头禅,真实地反映了一种国民心态:坚信靠人、靠非正规渠道才能办成事。这种心态无疑会影响理财投资思路,更容易被骗子所利用。而要让大家逐渐改变这种旧思维,必须规范投资市场管理,打消了人们不必要的猜测。

从陌生到熟悉

平生第一次接触资本市场是在八十年代初的一天,父母发工资时带回几张钞票一样的东西,说是“国库券”。

毛主席那时候是既无外债,也无内债……很快,国库券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言论渐渐自由了,大家的思想观念却还比较闭塞,所以对于国库券贬多于褒。那时的人们觉得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是可靠的,国库券虽然利息高于储蓄,毕竟不能像钞票那样拿去买东西,万一掉了也不能像存折那样挂失。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库券要靠在工资里直接扣才有人要。作为变通,国库券换鸡蛋之类的买卖一度很兴旺。

一晃过了十多年,备受冷落的国库券渐渐被人们接受,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欢迎,有时要在银行排几小时队才能买到。

八十年代末,另一新生事物登场,那就是股票。和国库券一样,股票刚开始也无人问津,靠摊派才能卖出去。然而,短短几年,那些被动当上股民的幸运儿在抱怨中突然发财了,一时间买股票就能赚大钱成了老百姓的共识。1992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冬夜,好友二喜不远几十公里跑来请我宵夜,苦口婆心劝我和他合资炒股。他用大量事例旁征博引,给我描绘出一幅金灿灿的蓝{L-End}图,指出对于我们这样没有背景的青年,炒股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最后甚至总结出结论:面临这样的历史机遇,不炒股就不是男人。上对不起父母,下对不起未来的妻儿……

涉及性别大事,我不想去练《葵花宝典》,看来就只好炒股了。于是暂时放下辞职南下的想法,将积攒了五年的几千块钱投入了股市。那时二喜和我都是股盲,两眼一抹黑。不知道他从哪里得到“概念股必赚钱”的理论,于是买了当时价位很高的“宝安”,买了以后就一路下跌……到了第三年我们俩的本金不到当初的三分之一了。

炒股炒没了南下的准备金,眼看单位每况愈下濒临倒闭,心里后悔不已。“炒股要有好的心态,它只能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不能作为主要部分”。当了几年股民,我得到这样的感悟。几年工夫,我成为了一个失败而且面临失业的股民,而九二年趁着小平南巡春风南下打工的朋友们,此时大多已经把握历史机遇,成长为各自公司的骨干,事业发展前景光明。

九十年代中期,又一个新生事物闪亮登场,那就是“保险”。像国库券和股票一样,对于上门推销的保险,大家一度很不习惯,推销难度很大。我的几个好友当时正好失业,又找不到别的工作,于是逼上梁山当上了保险业务员。几年之后,这些曾经落魄的人大多小康了,有的过上了有房有车的小资生活,让我们这些一直有份“正经工作”的人感叹不已。“福祸相依”,看来古人说的一点没错。

“30年走了西方200年的路”,有海外媒体这样评说中国最近三十年的发展。或许在这样的速度影响下,我们的资本市场屡屡上演财富神话。渐渐地,从陌生到熟悉,大家都成熟起来了。国债、股票、保险……这些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已经不能左右我们的生活了。

点评:从陌生到好奇再到平静,国人对资本市场的认识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冷冷清清到热热闹闹再到平平淡淡,国债、股票、保险……都走过了类似的发展之路。可见许多事情不用急,门可罗雀时不用急;过热时也不用急;一切逃不出经济规律,终究会渐渐正常。

带头大哥与大头厨师

多年前的春节晚会上,《卖拐》成为了当年最受欢迎的小品,******的“大忽悠”形象固然活灵活现,范伟演的“大头厨师”更让人忍俊不禁。天下真有那么傻的人吗?大家都不相信,以为这是艺术的夸张。不过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很快让我们发现身边“大头厨师”大有人在。

大凡骗人上当,最难的就是首先要引人注目。当年姜太公钓鱼,不知在渭水边守候了多少个日夜才等来周文王。现在是讲究效率的时代,自然不能等到头发白了再出手。于是变钓鱼为撒网成了最大的技术革新,网络时代,撒一张大网也不是什么难事。

那年,艾晴晴计划用别针换别墅轰动一时。笔者智商不高,不过出于对价值规律的高度信任,自始至终觉得这里面一定有“猫腻”。可是不少媒体就像旧电影里的好人,观众都看出他们身边那个贼眉鼠眼的家伙是坏蛋,他们却毫无知觉,帮着炒作。炒着、炒着,策划人立二先生自己浮出了水面,宣布对这起事件负责。于是非著名策划人立二先生著名起来,他的生意顿时忙得不可开交。被“忽悠”的人们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不过经济上没有受到什么损失,顶多私下阿Q般骂几句“妈妈的”也就重新心平气和了。

立二在接受采访中反复提及了“注意力经济”这样一个概念,他的忽悠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个概念。以前有个相声,说街上一个人流鼻血,于是仰头站着,等他低下头之后发现周围一大堆人也都仰着头不知道在看什么……假如那个流鼻血的人是立二先生,相信他一定会抓住商机,迅速接下几个广告。趁大家都还仰着头,用气球悬挂起几条广告语……

2007年7月2日,叱咤风云的“带头大哥777”被警方以涉嫌利用网络非法经营投资业务遭刑拘,其时他的账户上已经有一千多万资金了。就像许多侦破片一样,一旦谜底揭开,人们发现此案原来漏洞百出,其实早就该露馅了,我们竟然没有看出来。不过在现实生活的忽悠案例中,漏洞往往正是骗子高明之处。带头大哥的QQ群门槛很高,收费不菲。这恰恰让一部分警惕性很高的高尚人士放心了,假如是免费的,你敢相信他吗?现在没有几个人相信身边会有活雷锋。收费越高,往往让人以为水平越高。带头大哥要你买哪只股票,没有任何分析说明,凭的就是感觉。国人大多数对经济理论不感冒,对能人却有着天然的崇拜情结,能人都是很拽的,拽着拽着就被大家抬举成了“神”。

索罗斯说过:炒作就像动物世界的森林法则,专门攻击弱者,这种做法往往能够百发百中。日本股神是川银藏说:股市是谣言最多的地方,如果每听到什么谣言,就要买进卖出,那么钱再多,也不够赔。

“大头厨师”如果不治愈容易被忽悠的毛病,走在街上都会有风险,何况进入充满利益博弈的股市。炒股是体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智力劳动,要使自己不成为索罗斯笔下的弱者,一要摒弃懒惰心理,加强学习,使自己成为准行家。二要抵御外界诱惑,有鉴别信息的能力。

点评:中国人以勤劳勇敢闻名于世,这点已经无需证明,如今世界各地每个犄角旮旯几乎都能见到中国人,或经商或务工,勤奋程度都能让当地人赞叹不已。然而有时候,中国人却好像不太相信自己的脑子,总希望能傍能人去致富,结果常常傍来了骗子。

房奴与股疯

过去几年间,我等“候补房奴”对股市充满了期待。这句话看起来像是病句,“候补房奴”又不是股民,对股市期盼个什么?原因就在于憧憬着商品房降价的我们,眼见宏观调控与房价之间PK,前者似乎不是对手,于是只能期盼围魏救赵。试想假如股市大热,那些炒房族势必大举进军股市。社会闲置资金总量是守恒的,此消彼涨,也许通过曲线救国可以解房价高涨之围。

我这个人是急性子,等着等着,股市就像偷偷练了“葵花宝典”的岳不群,再多猛药也无法雄起了,于是终于忍不住买了房。从此不再关心股市,一门心思关注楼市,潜意识里盼望着它涨。国人或许大多有此心态,就像挤公共汽车,一旦自己上去了,常常希望别人不要再挤上来。又想到鲁迅先生说旧中国的国民,“不是坐稳了奴才,就是想做奴才而不得”。用在买房上,房奴固然辛苦,可是俯视想当房奴还不具备条件的国民,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要什么没有什么,不要什么偏偏就来了。这点也像等公共汽车,你在站上翘首半小时不见车来,不等这班车时,它总是一辆辆从身边驶过。就在我对股市已经漠不关心时,它一度疯涨起来,虽然后来也经历过几次跌宕起伏,不过总有人号称赚了不少。

“股票暴跌的时候,应该去证券交易所。股票暴涨的时候,你想赚钱?最好在交易所门口摆个报摊,顺便卖盒饭……”我的一位朋友这样说。此君一脸落腮胡,貌似西方思想家。说这话时{L-End}表情很酷,像孟德斯鸠。他现在当然没有炒股,在别人看来或许是看破股市奥妙,思想与众不同。我却总是以小人之心猜测他一定和我一样,因为刚刚买了房,一贫如洗,想当股民而不得。

“股票跌的时候……”虽然我没有落腮胡,{L-End}表情也酷不出来,不过还是常常对办公室同事说这番话。可是说着说着,身边一个个战友都跳进了股海,连打扫卫生的老刘头也不例外。每天办公室里只要有一个人开始聊闲天,没有五分钟,话题必然引向股票,我顿时成为了办公室里的“孤岛”。

“吴敬涟说反对全民炒股……”某天,一干股民正在议论得热火朝天,我在名人的掩护下告诫他们。

“那老倌想是喝多了,我们炒股****鸟事……”文学造诣颇高的小马不屑道。

“听说南京一个大学生炒股不到一年,赚了29万……”会计小刘说。办公室里的气氛又热烈起来。

有专家说:长远而言,股市总体上会以牛为主,全民炒股将势不可挡。好在虽然看到周围某些人号称赚了一些钱,我等局外人心里莫名酸楚,可是手头空乏无力当股民,这点与九十年代“股疯”盛行不同,是高房价的副作用。客观条件使得全民炒股不至于最终成为现实,这也算我们无意中为减少股市泡沫做出了一点贡献。

点评:就像赌场不用担心没有赌徒,股市也不必担心股民流失。虽然总会有人亏得痛心疾首,可是一旦又有行情,听说周围某某某赚到了多少,他们很快又会回来继续战斗。面对如同中国球迷一般顽强的股民,证券管理机构真该好好维护好这个市场,不能对不起他们。

关键的12万

“是不是嫌泡饭不好吃?我和你妈都吃了几十年了……”星期天一大早,老爸又唠叨开了,原因是我们两口子说赶一个聚会,不想在家吃早餐。

“昨天那个电视剧里,人家香港大富豪吃早餐,桌子上除了泡饭就是酱瓜。以前地主、资本家的钱怎么积累起来的?靠的就是节俭……”老爸又滔滔不绝地阐述起了他的财富观。从政治上讲,他这种观点放在****怕要挨批斗;从经济学角度,节俭也不可能是富豪聚财的主要因素。

父亲太缺乏理财常识了!我们常常感叹,这导致了他节俭一辈子都没有多少成果。可是我们读了不少财富文章也还是无用武之地,因为我们面临大多数年轻人同样的难题——无财可理。

好在眼下媒体最不缺少的就是理财专家,从某报我们找到了“无财理财”的高招。那篇文章以一对月收入合计仅4000的新婚夫妇为例,让他们每个月存款300元,定投基金200元,生活费1500元,还房贷1400元,水电通讯网线等其他开销600元。另外,把工作以来的存款12000元拿出来投资股票。如此这般,10年以后贷款的房子是自己的了,存款和基金投资也会有一个不小的数目。

前景着实诱人,然而目标却不容易实现。在省城一对白领夫妇月生活费1500元,这点就不容易做到。一年中许多月份都会有节日,两边父母处一走动,在电视机里“收礼只收XX金”的广告声中,好几百就没有了;新婚夫妇交往的朋友、同学、同事彼此年龄相仿,经常接到结婚请柬是免不了的,于是……另外每月1400元10年就能还清房贷,首付金额应该不小,除去结婚其他费用,小两口能做到不四处欠债,竟然还有12000元存款吗?即便有,在目前行情下这小小12000元投资股市,简直就是汪洋中的一块小木板,能指望它有多大作为?保全自己已经不容易了。

理财需要本金,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本金来自何处?商务部的一项统计对年轻人有所启示,统计显示除去购房之外,中国年轻夫妇结婚平均花费12万!这12万是不是多了点?看看前两年的一篇流行网文《国内九城市娶老婆成本一览》:“娶一个南京老婆的成本:轿车,以普通代步车为标准,计10万。度蜜月,以港澳、新马泰为主要出行地,平均每人费用以8000元为标准……北京讨老婆的成本……”这样的文章虽然以偏概全有些信口开河,但反映出一个问题,现代年轻人普遍渴望理财,同时又不愿意降低生活档次,放弃面子追求。

现在想想老爸这代人的“节俭论”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至少在理财初级阶段,你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比如:虚荣、超出收入水平的享受……你得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穷人生活,才有希望在未来成为相对富裕的人。这需要你自己的意志、毅力去完成,再好的理财专家也不能代劳。

削减12万中的大部分成本,你应该可以做到,这也许是你财富人生的关键一步。

评点:除去购房,结婚平均花费12万,这可能是平均了广大农村地区得出的数字。即便如此,也还年年攀升之中。对于一般草根家庭,面子、里子难以两全,所以大多数人新婚后几年日子总会过得紧巴巴。其实痛下决心,压缩不必要的结婚费用并非不可能,拿这些钱启动理财之旅,也许对家庭的稳定发展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