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经理人每天看的心理学
31896900000009

第9章 五月 让心灵净化——行为心理学(2)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己做决定的。你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赖的个人。

(2)重建自信法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治疗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解读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

(1)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

(2)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

(3)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

(4)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

(5)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

(6)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

(7)偏执的人常将他人无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

(8)无足够的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9)将是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

(10)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他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11)好嫉恨他人,对别人的错误不能宽容

(12)喜欢走极端,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这也是偏执性人格障碍的一大特色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认知提高法

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交友训练法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2]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中见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强友谊。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则”。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另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也存在“心理相容”的问题。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和一致,所谓“志同道合”。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3)自我调控法

[1]克服虚荣心,培养高尚的情趣。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和错误,这些用不着掩饰。我们要用诚恳的态度对待生活,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追求美好、崇高的事物。不要整天把心思放在修饰打扮和赶时髦上,更不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2]加强自我调控。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力的言行和行为。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善于应用幽默、自我解嘲地为自己找个台阶下来,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4)敌意纠正训练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1]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漩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2]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3]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4]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火旺盛。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3)挫折的影响

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回避。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回避性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消除自卑感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第二,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第三,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于?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订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个星期,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10分钟。

第二个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20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钟。

第三个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做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个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个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个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其实,第六个星期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解读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故事,讲一位英俊的少年叫纳喀索斯,一天,他于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便一见倾心,再无心恋及他人他事,在水边依依不忍离去,终于憔悴而死。后来,心理学上便以纳喀索斯的名字来命名自恋症。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戏剧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戏剧型人格的人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却内向、冷漠。自恋型的人过分看重自己,对权力与理想式的爱情有幻想。他们渴望引人注目,对批评极为敏感。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人很难表现出同情心。

有很多贬义的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自私、傲慢、自命不凡、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征都来自于他们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夸大的自尊。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热衷于与他人比较和竞争,因为他们希望能在竞争中打败他人,证明自己的优越。然而,当他们无法胜过他人时,会充满嫉妒与敌意,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的攻击或陷害。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通常在童年时期受到过多的关注和无原则的赞赏,同时又太少承担责任,太少受到批评与挫折。

从动机上来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根本的动机是得到他人的赞赏与爱。然而,他们对他人的冷漠和藐视,恰好使他们得到他们最恐惧的后果——被他人拒绝。幸运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有所改善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已经退化到了婴儿期。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心理学大师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或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从这些同义术语的字面含义中即可看出,此型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关于癔症型人格与癔症的关系,过去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但临床观察发现,癔症病人的病前人格为表演型的仅为20%,一些明显的表演型人格病人可终生不发生癔症,此情况表明表演型人格虽与癔症有关,但并非必然联系。因此,现在普遍倾向于使用“表演型”而回避“癔症型”,以达到将“表演型人格”与“癔症”分开之目的。

表演型人格障碍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他们常好幻想,把想像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2)情感易变化。

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3)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谄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4)高度的自我中心

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认知领悟疗法

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心理防御机制发育不成熟,削弱了疏导焦虑、控制冲动的能力,在认知领悟疗法操作过程中,引入其成长经历所致影响,帮助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对矛盾冲突情景进行剖析,使其重新认识和探索自我,随着其对己、对人和对环境产生理性的认识和领悟,个性趋于成熟和发展,逐渐以成熟而建设性的态度取代幼稚原始的反应方式。

(2)合理情绪疗法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持强烈要求倍受关注的自我中心之态度,因而不能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致使他们生活中的应激较多,常有不合理的情绪爆发及混乱的行为表现。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有可能向他们的治疗者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如在不恰当的时间寻求治疗者帮助,或不合理地要求延长会谈时间,如不能即刻满足,即认为自己遭遇不公,随即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和行为反应。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焦点应放在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对具体应激情景更适宜的反应方式上。应就相应的反应方式与其进行讨论,在解释哪些行为不能被接受的同时,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

(3)危机干预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常有威胁自伤或自杀以及自杀行为表现,其较多发生自杀未遂,这与其在亲属或性伴侣间关系混乱,自我中心的意识,以及人际关系的依赖等脆弱和易变的特质有关。威胁自伤、自杀或自杀行为大多为受到挫折后的作弄举动,其中也不乏因分寸掌握不当终致死亡者,重要的是治疗者应尽早识别这种状况,以便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人格障碍的治疗

******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如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违规犯法;30岁以后,大约有3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性人格障碍者在儿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碍,但是家长百般偏爱袒护,忽视了对他的品行教育,以至酿就了后来极端自私的人格。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儿童、少年的品行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1)要注意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

尤其要进行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让儿童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能光享受,还应履行义务和责任。

(2)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对儿童、少年的不良行为倾向,要及时进行教育、批评,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掉以轻心,甚至包庇纵容,以免酿成恶果。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其实,在我们每个正常人身上,都会多多少少地出现一定程度的强迫现象,这些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当强迫思考或行为总是纠缠着你,身不由己地操纵着你,使你欲罢不能,无从回避,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强迫性人格障碍,甚至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常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怨恨。

强迫型人格的具体行为表现有三个方面:

(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

(2)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

(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处理事情有秩序、整洁,严守时刻,但对节奏明快,突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对新事物接受慢。总之,强迫型人格总是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决不准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

有研究还表明,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家庭要高。

一般认为,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在内容上并没有很大差别,主要是在强度上有所不同。强迫症,全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障碍,国外统计的发病率约为2.3%。一般来说,强迫型人格障碍受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应采用自我心理疗法。下面介绍两种具体的方法:

(1)听其自然法

由于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

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是会消除的。

(2)当头棒喝法

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经典与规矩时,他对活生生的多变的现实就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属强迫型人格的人已经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改变以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

另外,自己也可以制造一些“棒喝”,当感到将要不能控制某些行为时,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或“不”,都是有效的,这时人的思维、行为的习惯被打乱,自我意识就能起作用了。如自己对他人办事不放心,迟疑着不肯把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办时,就可以对自己大喝一声“当断则断”。在那一瞬间抛弃所有的考虑,把任务很快下达给下级。

有时发现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还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时“棒喝”一下。例如,当一件工作即将收尾时,由于自己追求完美,迟迟不能完工,这时帮助者不妨用严厉的口吻大喝一声“当断则断”,一定会有效果的。

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攻击型人格是青少年期和中青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患者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的冲动,办事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患者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原因

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心理原因

[1]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断、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

[2]自卑与补偿。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3]自尊心受挫。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挫折攻击”理论提醒我们: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挫折,因而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挫折越大,越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甚至使用暴力。

(3)家庭原因

一般说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型的家庭,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而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还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4)社会原因

武打、凶杀的小说和电影使缺乏分析的青年人容易产生模仿和认同。另外,社会上流行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常使青年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对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

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进人青春期的男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己身体的某些外部特征和外部行为表现的认识上,还要鼓励他们经常反躬自问和独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学习、成才上去。

(2)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艺、体育活动

让青春期男孩体内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另外,培养各种爱好和兴趣,使其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健康成长。

(3)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访谈,使其正确对待挫折

人生在世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要正视挫折,总结经验,找到受挫折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采取攻击行为。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他们的承受能力,并能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措施。

[1]培养必要的涵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心比心互相尊重;适度容忍宽以待人,避免产生攻击行为。

[2]升华作用。即使受挫,也要尽量转移到较高的需要与目的上去,把攻击的能量转移到学习、工作上来。

[9]补偿作用。受挫后,尽量用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以获得集体、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快慰感。

[4]积极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量让他们学习好的行为,从积极的方面引导他们。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所谓分裂型人格(有人将其称为怯懦与自卑人格),具有这样一些表现:内向、孤僻、胆小、懦弱、自卑、害羞、沉默寡言、不爱交往、不关心别人对他的评价、缺乏知己、行为怪癖(但尚能使人理解)。他们尽管没有丧失对现实的认知能力,但社会活动能力差,又缺乏进取心,常静坐沉思,沉溺于幻想之中。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对人态度冷淡,怕见生人,不主动与人打招呼,也不愿意介入别人的事,尤其回避那些竞争性情境。

导致分裂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是个体不能适应环境。有分裂型人格的人在青少年时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但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经常遭受挫折、失败、屈辱,尊重长期得不到满足,因此自卑、怯懦、胆小等特点逐渐发展、强化和巩固下来,成为他身上稳定的人格特征。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与调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兴趣培养法

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而给予优先注意的认识倾向,并具有向往的良好情感。因此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提高认知。要求本人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人生的理想及追求目标。应使其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是一种情趣无穷的愉快旅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像欣赏宇宙万物那样,每时每刻都在奇趣欢乐的道路上旅行,这样才能充满生活乐趣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社会实践。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

第三,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内容有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

(2)自我调适法

分裂型人格常从童年期形成就维持一生,很少改变,而且各种表现比较稳定,不易发生衰退。迄今无特殊药物治疗这种病症。不过有分裂型人格的人智力尚属良好,有的人还能获得杰出成就,中外一些艺术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也属分裂型人格。因此,这种人格症状的人不要自卑,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人格缺陷,注意和他人接触,不要老是担心会被人耻笑或误解;要尽量轻松愉快地与人谈话、交往,在与人交往中跟他人相互了解,争取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用友谊来取代孤独。

(3)另外还可以通过饲养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来激发生活的情趣,实现自我满足感和改善冷漠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