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经理人每天看的心理学
31896900000005

第5章 三月 给心灵洗澡——做自己的心理医生(1)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不仅是总经理,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和压力,这就不同程度的构成了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心理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1)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2)要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

(3)恰当的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

心理问题的成因

心理问题,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典型的个人心态具有以下几点:遭遇重大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患者出现一些不适,但都达不到精神病的程度,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依靠个人的能力无法应付或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重。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

罗婵,28岁,一家文化公司的老板。她是生意场上的女强人,由于商场如战场,整天打打杀杀,稍有不慎,就会有闪失,所以工作压力大,每天清晨起来都会担心这一天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不敢休息,生怕一休息,倒霉的事情会发生。这样一天到晚,神经都绷得特别紧,觉着马上就要崩断了,自己快要死了。

一般来说,心理问题每个人、每个阶段、每个年龄层都有,只不过有的人能顺利渡过,有的却成了解不开的千千结。性格内向,不善于人际交流、遇事多敏感、想不开,凡事爱钻牛角尖。

资料表明:心理问题男人比女人多,年轻的比年纪大的多,接受中等教育水平的多,职业以工人、职员、学生、干部、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教师、医务工作者和无固定职业人居多,未婚的比已婚的多。

心理问题的判断

心理问题往往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针对自己的心里是否有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加以判断:

(1)是否有人际交往的障碍

比如,是否对于人际交往感到恐惧?人前是否感到自卑?社交场合是否手足无措、脸红心跳?

(2)情绪是否恶劣

比如经常悲观、抑郁,焦虑、烦躁,或者易怒、喜欢攻击?

(3)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躯体痛苦

比如,长期慢性疼痛、植物神经紊乱、体力下降、长期失眠等。

(4)工作、学习和注意能力明显下降等

(5)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制不了的行为

比如,反复洗手、关门、做鬼脸等。

(6)是否极度讨厌自己和厌恶别人

上述六方面的表现,每一个健康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一些,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的,才算得上是心理问题。所谓一定强度,是指这些症状比较严重地影响了一个人的情绪和工作;其次是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要在三个月至六个月以上。

心理问题的等级

对于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客观评价问题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使较轻的患者不必担负沉重包袱,使较重的患者能引起警觉,得到及时的治疗。判断心理问题的轻重,有以下三方面重要标准:

(1)现实检验能力

它涉及一个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与客观现实的吻合度,主观判断与客观吻合度越差,现实检验能力越弱,他的心理病也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对事物的判断被幻觉和妄想所控制,严重脱离现实,是现实检验能力最差的人,所以,他们属于最重的心理问题。

(2)对人际关系和压力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越差,心理问题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的适应性明显退化,只能躲在“自恋”的小圈子里,他的生活只能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幻觉和妄想进行;边缘心理问题的患者只能适应非常有限的人际交往处于半自恋、半公开的“边缘生活”状态;神经症患者通常都可以适应一般的人际交往和压力,只不过适应能力打了折扣。

(3)心理发育受损的阶段

受损越早,障碍越重。在出生后6个月内,心理发育受损,可以出现精神分裂;6个月至18个月期间受损,属重症心理问题,可以出现边缘型心理问题、癔症;2岁至3岁期间受损,容易产生强迫或自恋障碍;3至5岁受损,容易出现社交恐惧等神经官能症和性心理障碍。

把三条标准综合起来,就能对心理问题的轻重,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了。

心理缺陷的解读

所谓的心理缺陷是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有的心理调节和适应等能力,心理特点明显偏离心理健康标准,但尚未达到心理疾病程度。心理缺陷的后果是社会适应不良。最常见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1)性格缺陷

[1]无力性格: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乏。情绪常处于不愉快状态,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这种人的精神压力和心身矛盾,易产生心理过敏反应,由此可诱发心理疾病。

[2]不适应性格: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这种人的人际关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判断和辨别能力不足。在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容易发生不良行为。

[3]偏执性格:性格固执,敏感多疑,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考虑问题常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有责备他人的倾向。这种心理如果不注意纠正可能发展为偏执性精神病。

[4]分裂性格:性格内向,孤独怕羞,情感冷漠,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很差,喜欢独自活动。此种心理可能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

[5]爆发性格:平时性格黏滞,不灵活,遇到微小的刺激也会引起爆发性愤怒或激情。

[6]强迫性格:强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躯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可能发展成为强迫症。

[7]癔症性格:心理发展不成熟,常以自我为中心,感情丰富,热情有余,稳重不足,容易接受暗示,好表现自己。

(2)情感缺陷

[1]焦虑状态:对客观的事务和人际关系,表现出焦虑、紧张、忧心忡忡、疑虑不决。虽然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但对自己的健康存有忧虑。

[2]抑郁状态:情绪经常处于忧郁、沮丧、悲哀、苦闷状态。常有长吁短叹和哭泣的表现。这种人缺乏人生的动力和乐趣,生存欲望低。

[3]疑病状态:常有疑病情绪反应,有疑病性不适症状。自我暗性不强,求医心切。

[4]狂躁状态:情绪高涨、兴奋,活跃好动,动作增多,交际频繁,声音高亢,有强烈的欢快感。这种状态易发展为狂躁症。

[5]淡漠状态:对外界客观事物和自身状况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孤独,不合群。

变态心理的解读

变态心理也称病态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精神活动异常)。

变态心理表现为个体心理变态的主要标志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各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总称。变态心理不只限于精神病人的变态心理,而且也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异常。

根据心理障碍的表现,变态心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障碍

人格明显偏离正常轨道,并表现出不良的行为障碍。

(2)精神疾病

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已失去对客观现实的理解或者对外界的接触能力。例如精神分裂症。

(3)缺陷心理障碍

指因大脑或者躯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障碍。例如,大脑发育不全所导致的心理障碍,聋、哑、盲人的心理障碍等。

(4)身心障碍

由社会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躯体障碍。例如高血压等。

心理疾病的解读

心理疾病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

(1)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包括心理变态人格及性变态人格,其特点为:

人格变态大都从幼年开始,发展缓慢,青春期前后明显加重。人格变态者,有人格缺陷做基础。病人智力尚好,认识能力完整,但是自我控制力差。病态人格形成后,一般较为顽固,不易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

心理变态人格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攻击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特点是对外界事物做出爆发性反应。容易冲动,常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强暴行为。

[2]强迫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刻板固执,墨守成规,缺乏自信。由于过分的自我克制,往往表现出焦虑和苦闷。

[3]癔症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有较强的暗示性,情绪容易激动,变化无常。

[4]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固执、自信,分析问题主观片面,对周围事物敏感多疑。这种人好争论,多诡辩,坚持己见不松口,甚至有冲动行为。

[5]分裂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特点是个性孤独,不好人际交往,情感冷淡,性格怪僻,胆怯害羞,活动能力差,没有进取心。

另外,心理变态人格还包括******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性变态人格:又称性变态,是指性冲动障碍和性对象歪曲的一种心理变态。

性变态的表现形式很多。按性的对象异常可以分为恋物癖、异装癖等;按手段异常可以分为露阴癖、窥阴癖、****狂等。

(2)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它是大脑功能活动暂时性失调所致的一组心理疾病的总称。神经症的特点为: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故称心因性疾病;症状多样性,但客观检查多数见不到相应的特征;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但是其症状对学习、工作有不利的影响;患者常以性格缺陷作为发病的基础;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一般有较好的认识能力,并感受到痛苦,要求治疗;心理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方法,配合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常见的神经症类型有七种: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癔病性神经症、疑病症、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

(3)精神病

精神病是一组心理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

心理治疗的准备

(1)必须为心理治疗留下固定的时间

这对于成功的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在一定时间内施加恒定的治疗和心理影响,本身就是心理治疗奏效的基本因素,时间保证不了,治疗就无从谈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治疗时间总是改来改去的,治疗是不会奏效的,这是一种对于治疗和改变的阻抗。根据疗法不同,时间长短不一,行为疗法可以是几个月,精神分析疗法需要几百小时,通常都需要几年,个别严重的,可能需要终生咨询。所以,决定治疗前,必须做好时间安排。

(2)必须做好经济上的准备

心理治疗费通常是比较昂贵的,大约在200元/小时,平均每月的治疗费用,要在1000元左右。而且,大部分治疗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所以心理治疗的总费用大约在几万元。在进行治疗前,必须对此有充分准备,量力而行。

(3)必须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

无论是什么心理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都必须承受一些焦虑和痛苦,都必须面对、接受、承受自己的内心冲突,这是无论任何心理疗法都无法避免的,它相当于外科手术中,不可避免的疼痛和失血。这些痛苦在治疗的一定阶段,甚至会超过心理病本身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没有痛苦的心理治疗,只能算做止痛针和麻醉剂,真正的治疗并没有进行。伴随痛苦和改变的心理治疗,才是真正的心理治疗。没有勇气承受治疗痛苦的患者,是无法从真正的心理治疗中获益的。

(4)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师

可以根据以下三点,选择心理治疗师:

首要是医生的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对患者的影响,是心理治疗能够奏效的根本原因。研究表明,并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能够适合所有类型的患者,只有医生与患者的人格比较匹配的,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那些在初次见面,容易使患者产生好感的医生,可能对这个特定的患者更有帮助。

其次是医生的理论水平和治疗技术。这可以从其所受的教育、所获得的学位、所受的训练以及咨询过程中对于心理问题的解释,得到间接的了解。

第三,还可以通过学术界或心理治疗的同行那里,了解治疗师的背景和能力作为选择心理治疗师的参考。

总的说来,那些看起来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令人信任和喜欢,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学历较高、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最好中年以上、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治疗师,可能是比较适合的心理治疗师。

常见的心理疗法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以下四种:

(1)疏导疗法

该疗法主要是凭借“言语”进行的。根据不同患者或不同病情采用劝导、启发、说明、鼓励等方法,帮助患者自我领悟,增强治病的信心,调动治疗的能动性,从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2)认知疗法

它是最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原理就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观念来改变其不良情绪与不良行为。因为人的任何心理过程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当人的认知产生偏差或做出错误评价与解释时,就会导致不良情绪与行为的产生。

(3)暗示疗法

暗示是指以某种观念语言影响自己或他人,使其在缺乏分析批判的情况下加以接受,并因此引起一定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暗示疗法可以在清醒或催眠状态下进行,清醒状态下的暗示疗法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大类。无论是他人暗示还是自我暗示,都是在患者意识清醒的状态下,通过语言、思维、认知或一定的医疗措施与药物,把某种观念强加给患者,使患者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增强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促进机体代谢功能,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催眠暗示疗法是通过催眠术或催眠药物,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然后用言语进行暗示。

(4)行为疗法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经过学习和训练得以调整和改造,并建立新的正常的行为,这就是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行为疗法一般有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标准奖励法、松弛疗法、技能指导法、自我调节法、生物反馈法等等。

心理治疗的测试

一般心理治疗前会有一个心理测试。其实,心理测试与体检有类似的作用,人们对检查身体并不会大惊小怪,每个人也会很配合。但因大多数人不了解心理测试的意义和方式,往往有一种神秘感,有些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戒备心理。

一般来说,心理测试常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人格测试

可对一个人的人格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心理健康状况测试

反映被试者近期的心态,有无心理疾病症状。

(3)气质测试

了解神经系统类型、遗传特征和对外界反应的特点。

(4)成人智力测试

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5)人际关系测试

了解被试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6)其他测试

根据情况需要,设置特定情景,测一些特定的问题。如:焦虑抑郁量表,主题统觉测验等等。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参加心理测试要注意下列事项:

(1)实事求是,不要有任何顾虑。

(2)对心理测试中答案的选择不要做任何是非判断,而应该反映自身真实而貌。

(3)心理测试问卷中,有部分“测谎题”,以保证测试的有效、真实。某些人过于掩饰自己,测谎分数过高。

(4)不必反复琢磨,不要随便修改你的答案。凭第一印象,尽快选择答案,以自己的理解作答。

(5)每个题都要作出选择,不可回避不答。

(6)必须独立答题,以保证不受他人暗示。

(7)心理测试结果应是保密的,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和评估。

心理治疗的误区

在诊治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有很多心理问题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患者陷入了下面的集中误区。

(1)病人一味地寻求特效疗法

什么特效药呀、什么高级仪器呀、什么外围疗法呀,凡是媒体宣传过的,都要匆匆忙忙试试,而每种疗法又都是浅尝辄止,忽视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而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恰恰是心理治疗的核心,也是治疗取得疗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忽视核心和根本,治疗当然不会取得成功。

(2)病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颠倒了医生和病人间的主次关系

心理问题的诊疗与一般疾病诊疗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患者是治疗的主体,医生是辅体。如果把心理病的治疗比做一次心灵手术的话,那么最合适、最理想的手术者并非心理医生,而是心理病患者本人,心理医生只是手术的助手和顾问,绝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只会拔苗助长。

(3)病人对于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估计不足

据研究,任何心理病的产生,都有病态性格做基础,性格基础不动摇,心理病的症状也将难以根除。而性格是在五岁以前的铸型作用形成的,五岁以后,就基本定型,一旦定型,终生难以改变。我国的谚语里,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可见,心理病的诊治原本就是艰难而漫长的。对此缺乏认识和没有足够的准备,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治疗就容易失败。

心理治疗的副作用

心理治疗往往也有副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使患者停滞不前

比如,一个依赖型的患者,把依赖的模式转移到医生身上,而达个医生没有察觉,下意识地在满足和鼓励患者的依赖模式,这将导致患者的依赖模式难以解决,治疗当然就会停滞不前了。还有的患者心理问题的核心是被动、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控制,如果恰好遇到一个习惯控制别人的治疗师,患者和治疗师会形成“控制——接受控制”的病态同盟,这样的关系表面上似乎非常舒适,可是,患者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患者的人格没有得到发育和成熟。

(2)加重患者的病情

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通常发生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中。由于这些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比较脆弱,如果治疗强度过重,会使患者的防御机制崩溃,使病情加重。还有个别患者,存在着隐蔽很深的自虐心理,将心理治疗视为自虐的工具,这样的人,心理治疗在表面上越成功,他的受虐心理越得到满足,病情也就越重、越顽固。

(3)制造新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它通常发生在一个非常变态的医生和一个心理上非常幼稚的患者之间,是以医患双方严重的施虐受虐心理做基础的。这种情况似乎只是在西方的心理片中可以看到。

心理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来自心理医生的不成熟。目前,心理医生督导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治疗的副作用。

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心理不健康的原因较多,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

(1)生物学原因

指遗传、生化、生理、脑及躯体损伤等因素导致的心理不健康。

[1]遗传: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在心理疾病中,遗传因素有一定的作用。

[2]生化:近代神经化学研究表明,中枢神经递质中的****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质代谢失常,可以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3]机体损伤:机体损伤或患病可以引致心理变态。例如脑外伤可引起变态行为;癌症、糖尿病等可以引起适应不良的人格变态等。

(2)心理学原因

指那些因环境条件的变化,通过心理的影响而引起人的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因素。学术界在阐述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的问题上,形成了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3)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生物学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此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生活与文化水平、伦理道德、教育程度等。

[1]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某些心理疾病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适应调整不良,就会危害人的心身健康。文化水平低,迷信巫术的人,心理与行为变态就容易发生。

[2]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社会文化关系包括阶级、民族、宗教、职业、道德、两性关系等等。关系失调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来自社会生活事件。例如,配偶死亡、离婚、失业、考试失败、失恋、家庭不幸、职业紧张等等,也有地震、火灾等突发原因。如果这种失调的强度大,时间长,就可能导致人发生心理和行为异常。

[3]社会****的心理创伤:长时间的社会****或者暴动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

[4]社会紧张状态的心理作用:人口过密、拥挤、噪声骚扰、生活贫困、工作紧张、社会犯罪、歧视等等,都可以造成紧张状态。伴随紧张状态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例如忧愁、悲伤、焦虑、恐惧等等,可以扰乱人的心理和行为。

神经衰弱六大症状

(1)衰弱症状

这是本病常有的基本症状。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肢体无力、困倦思睡,特别是工作稍久,即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困难、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充分休息也不足以消除其疲劳感。很多患者诉述做事丢三落四,说话常常说错,记不起刚经历过的事。

(2)兴奋症状

患者在阅读书报或收看电视等活动时精神容易兴奋,不由自主的回忆和联想增多:患者对指向性思维感到吃力,而缺乏指向的思维却很活跃,控制不住。这种现象在入睡前尤其明显,使患者深感苦恼。有的患者还对声光敏感。

(3)情绪症状

主要表现为容易烦恼和容易激动。烦恼的内容往往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感到困难重重,无法解决。另一方面则自制力减弱,遇事容易激动或烦躁易怒,对家里的人发脾气,事后又感到后悔,或易于伤感、落泪。

(4)紧张性疼痛

常由紧张情绪引起,以紧张性头痛最常见。患者感到头重、头胀、头部紧压感,或颈项僵硬,有的则诉述腰酸背痛或四肢肌肉疼痛。

(5)睡眠障碍

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辗转难眠,以致心情烦躁,更难入睡。其次是多梦、易惊醒,或感到睡眠很浅,似乎整夜都未曾入睡。还有一些患者感到睡醒后疲乏不解,仍然困倦;或感到白天思睡,上床睡觉又觉脑子兴奋,难以成眠,表现为睡眠节律的紊乱。有的患者虽已酣然入睡,鼾声大作,但醒后坚决否认已经睡了,缺乏真实的睡眠感。这类患者为失眠而担心、苦恼,往往超过了睡眠障碍本身带来的痛苦,反映了患者的焦虑心境。

(6)其他心理生理障碍

较常见的如:头昏、眼花、耳鸣、心悸、心慌、气短、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

神经衰弱症的治疗

对神经衰弱的治疗,除了使用必要的药物外,主要是进行心理治疗。常用的有放松疗法和催眠暗示法。

(1)药物治疗

主要是使用抗焦虑剂和协调兴奋与抑制之间平衡的药物。

(2)多样化活动治疗

即通过多样化活动调节大脑神经功能。

多样化活动之所以对治疗神经衰弱有较好的疗效,是因为在多样化活动的情况下,由于大脑广泛区域神经过程交替活动,使脑细胞得到了锻炼,逐渐增加了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作用(这种作用在过去因大脑负担过重而被减弱了)。因此,到了夜间,大脑中经过白天兴奋性活动的许多神经中枢都发生了负诱导作用,并迅速成弥漫性抑制。这样,“常夜难眠”就变成“长夜好眠”了。

(3)心理治疗

常用的有放松疗法和催眠暗示法。

放松疗法是一种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学会精神上和躯体上放松的一种行为疗法。即练习如何按照自己的意识逐渐放松全身肌肉,藉而获得心理上的松弛。

催眠暗示疗法须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它是利用催眠术使患者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然后进行言语暗示或精神分析,以达到了解病因和消除症状的治疗目的。

焦虑症的自我预防

(1)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首先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古人云:知足心常惬。不要老是追悔过去,埋怨自己当初这也不该,那也不该。理智的人不注意过去留下的脚印,而注重开拓现实的道路。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其三是要注意“制怒”,不要轻易发脾气。

(2)自我疏导

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这是一种人们常用的方法。

(3)自我放松。

当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容易咬紧牙关。此时不妨放松下颚,左右摆动一会儿,以松弛肌肉,纾解压力。你还可以做扩胸运动,因为许多人在焦虑时会出现肌肉紧绷的现象,引起呼吸困难。而呼吸不顺可能使原有的焦虑更严重。欲恢复舒坦的呼吸,不妨上下转动双肩,并配合深呼吸。举肩时吸气,松肩时呼气,如此反复数回。

(4)自我反省

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

(5)自我催眠

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数数,或用手举书本读等,促使自己入睡。

焦虑症的自我控制

下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控制焦虑发作的方法,包括四个步骤。

(1)叫停

一旦你感到有某种身体的不适(比如心跳加快、头晕),同时有某种不祥的预感时,立刻说“停止”。如果你曾经发作过焦虑症或正处于焦虑症发作时期,可以在手腕上套一个橡皮圈。在你说停止时,拉一下橡皮圈弹自己的手腕。

(2)找原因

想想长时间坐着突然站起时,头晕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不祥的预兆,由于控制不了灾难性的想法,焦虑症就爆发了。每个人都会有头晕、心跳加快、胸闷的时候,那只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在这些反应发生时,先找到原因。想想:我干了些什么?(一直坐着又站起,所以会头晕),今天天气怎么样?(天气预报说气压很低,所以感到胸闷)我昨晚休息得好吗?(整晚没睡,所以很疲劳)

(3)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与你目前的感觉无关的事情上,使自己无暇进行灾难性的推测。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周围环境:假设你走在一个大街上,你感到隐隐的不安,马上去注意街道周围有什么建筑,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你以前进去过吗,便可转移注意力。

(4)控制呼吸

焦虑症发作时病人呼吸急促,这会导致二氧化碳减少,进一步加剧身体症状,如头晕、四肢刺痛。对于没有进行过呼吸训练的病人来说,简单的方法是用双手将一个没有漏洞的纸袋(不能用塑料袋)紧紧地套在自己的鼻子和嘴上,做深呼吸十次。

忧郁症的形成原因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一段时间感到不快活,比如我们失去了亲人、做错了事情、遭到领导的批评,甚至是夫妻问吵架拌嘴,这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落和无助,自责或内疚,因而情绪低落、沮丧,这就是忧郁。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忧郁症,有些人却不会?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不止一个。专家认为可能导致你患上忧郁症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遗传基因

忧郁症跟家族病史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父母其中一人得忧郁症,子女得病几率为25%;若双亲都是忧郁症病人,子女患病率提高至50%-75%。

(2)环境诱因

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也可能诱发忧郁症,如丧偶(尤其老年丧偶,几乎八九成的人会得此病)、离婚、丢掉工作、财务危机、失去健康等。

(3)药物因素

对一些人而言,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一些高血压药、治疗关节炎或帕金森症的药)会造成忧郁症状。

(4)疾病

罹患慢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与阿兹海默症的病人,得忧郁症的几率较高。甲状腺机能亢进,即使是轻微的情况,也会患上忧郁症。忧郁症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前兆,如胰脏癌、脑瘤、帕金森症、阿兹海默症等。

(5)个性

自卑、自责、悲观等,都较易患上忧郁症。

(6)抽烟、酗酒与滥用药物

过去,研究人员认为忧郁症患者借助酒精、尼古丁与药物来舒缓忧郁症情绪。但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这些东西实际上会引发忧郁症及焦虑症。

(7)饮食

缺乏叶酸与维生素B12能引起忧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