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商人崇尚群体,以和为贵。
在日本文化中强调忍让和奉献,团体的利益比个体的利益重要。在日本,“公”的概念与我们国家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只要是团体的就是公的。而在我国,人们认为国家的才是公的。比如,公司的财产在中国人认为属于私有的财产,而在日本,公司的财产属于公产,是不可侵犯的。在这种文化的浸染下,形成了非常好的合力和团队精神。而犹太商人把珍惜自己作为座右铭,并将之融入一切商务活动之中,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商业理念。这一点上,个体与群体也体现出了文化之间的不同。
日本属于大中华文化圈,日本与中国的企业伦理有很多相近之处。前几年,在国际上新儒学非常流行,很多人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复兴的世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四小龙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社会和谐发展为代表的东方伦理精神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大中华文化圈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日本商人与中国商人之间的文化共通性。日本商人与中国商人都讲究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精神。日本民族自称大和民族,这说明日本人对“和”的看重。中国人把自己的治国方略总结为建设和谐社会,这说明中国人把“和”看得多么重要。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讲究团结合作的文化精神都已经渗入了民族的血液中。
在日本企业中,企业与职工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日本的企业员工与企业老板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老板对员工比较关照,员工对老板也比较忠诚。在日本企业里,职员不像在中国这样,可以频繁地换单位,一般说来在一个单位会一直干下去。很多人甚至是一个单位干一辈子。产生这种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日本人对打造企业团队、培育企业文化的重视。在日本的企业经营者看来,最理想的职员是大学一毕业就到单位,从一开始就接受企业的经营理念,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学习、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和谐运作。他们特别看重社员的协作精神。日本企业家认为经验比能力重要,只要在这个团队里按要求去学、去干,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日本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大多采取终身雇佣制,社员一旦到公司,一般就一直干到退休。企业为职员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和学习培训的机会,职员则忠于企业、“爱社如家”,职员之间也必须互相关照,团结协作。而“跳槽”则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日本企业的管治理念格格不入。
日本人普遍工作认真,讲求效率,重信用,守礼节。
日本人将武士对于主人的忠诚发展为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进而建立起全社会的信用。
在日本,企业员工穿着统一整洁的制服,佩戴公司的统一徽记。员工在自我介绍时不像美国人那样,“I am。
Smith”,也不像中国人那样,拿出一张名片,不是张总就是李总。而日本人则会自我介绍丰田公司的什么一郎。说明日本人对公司的认同、自豪感溢于言表。日本人的群体观念突出表现在以所在公司为家。日本人个个都是工作狂。比如说公司上午九点上班,但员工普遍八点半就到了,中午包括吃饭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下午名义上是五点下班,但几乎都要自觉加班到八九点,有时甚至更晚。男人下班后都要和同事、朋友喝酒到十二点以后才回家,而且习惯上一个晚上要换两三处地方吃喝,所以东京的餐饮业特别发达,深夜酒馆里仍是觥筹交错,笑声、歌声阵阵不歇。男人在公司、在同事心目中的地位是衡量其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日本人更看重工作关系和单位群体。
如果说中国人对群体的重视突出表现为家族文化的话,日本人则是表现为“公司团体文化”,即人们之间只要发生社会联系,如同事、校友等,就很容易形成牢固的团体,这时个人就自觉牺牲或乐于牺牲个体而竭力为群体服务,这与中国人主要靠血缘相联系,陌生人之间不大容易取得信任有较大的不同,日本这种文化传统显然有利于形成较大的企业集团。“二战”后麦克阿瑟将军强行解散日本财阀,但几经沧桑,现在日本仍是几个大的企业集团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集团内的企业相互参股。碰到危机时共渡难关,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商品社会是讲究竞争的。竞争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器。西方的竞争以个人为本位,而日本却以群体为本位。这种以群体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竞争在整体上形成了“对外竞争、对内和谐”的格局。在竞争中,日本人的想法与美国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日本人认为社会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集体竞争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竞争的地方。一个公司的雇员组成的队伍应该像一个统一体那样行动,以便与另外一个公司所建立的团队竞争。于是为了在一场无休止的集体竞争中击败所有对手,最重要的是保持企业内部的亲密和谐。这样,日本儒教中的忠诚精神就成为每个企业的绝对律令。企业在雇佣雇员时,如同收养养子一般,要估价他的性格、忠诚感和他对公司可能做出贡献的潜在能力,这些特性要比员工的“专业本领”更加重要。对双方来说,雇佣就像结婚一样,是一种终身承担的义务。于是类似中世纪那些超家族的封建集团,一种强烈的“家长式的”气氛弥漫于公司之中。在雇员中间,在雇员与经理人员之间,那种具有血缘关系似的团结感情十分盛行。
在国际市场上,日本人觉得国家就是一个被放大了的企业,它作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因而企业对于政府犹如雇员对于企业一样,信奉的仍是传统儒教的忠诚原则。在美国,赚钱是获得社会尊敬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而在日本,一个人除了赚钱以外,还必须为社会和国家做某些事情。
团队精神的形成无疑需要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日籍学者福山写过一本名为《信任:社德和创造繁荣》的书,他把日本的成功归因于社会资本。有了它,社会成员在形成新团队时容易相互信任合作。原本陌生的人越快、越牢固地结成有着共同目标的团体,则社会资本就越大。福山先生认为,正是日本有丰厚的社会资本,才能形成庞大有效的公司组织,专业化管理因而成为可能。人们在市场交易中相互信任、合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专业化分工得以进行,最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个体大多靠家族、血缘关系来维系,市场组织不免太小,交易范围也难以扩大。这种例子不难在我们身边找到。
中国人也讲究集体观念,但是中国人的团队精神比不上日本人,甚至尔虞我诈。在这一点,中国人要向日本学习。要知道合力的作用是最大的。
日本企业个人的原动力不像西方企业那样,追求个人享受和个人奋斗,而是来自于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观念:不给人添麻烦,注重团体的荣誉。日本企业的员工认为假如自己工作不努力、不认真,就会拖企业的后腿,给别人添麻烦,被人耻笑。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努力,每个人都不能落后、不能出差错。一位在日本医院做访问学者的整形外科医生最感慨的是,他国内所在的医院完全把个人收入和工作量挂钩以调动积极性,可日本的医院根本不用这样做,也没有一个人偷懒。
也正因如此,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世界一流的。同一企业里的员工,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言行整齐划一。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像樱花一样,单支的樱花比不上牡丹华丽,但众多的樱花形成一团锦簇,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
日本商人为什么擅长于制造业?
日本商人为什么擅长于制造业?这里面大有根源,说得远一些就是文化性格。
在日本企业界,产生了很多享誉世界的商业巨子和企业领袖,而这些人大多是制造业的巨子,如家电行业的三洋、松下、日立、索尼;汽车行业的本田、丰田;重工行业的三菱、住友等,这些都是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
这些企业,一个个执商界之牛耳。
日本企业在两个领域是有世界竞争力的,一个是电子,另一个汽车。这些都属于制造业,并且属于现代制造业。
将所有国家制造业的文化进行评判,可以划分为三个能级:
第一个能级是精密制造文化,代表性的是德国商人;
第二个能级是标准制造文化,代表性的是日本商人;
第三个能级是基本制造文化,代表性的是中国商人。
德国、日本、中国目前处于这三个能级之列,在精密制造上,德国无疑是最好的,比如德国奔驰、宝马都出自德国人之手。世界上最好的车床也出自德国人之手。德国人的认真和严谨是他们能在制造业上能做好的重要原因。对日本人同样要从这个角度去认识。
日本的大和文化精神可用24个字来总结,即认真、质量、管理、服从、计划、时间、进步、学习、团队精神、勤劳发展。
日本能够实现经济起飞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其根本原因是日本文化适合标准制造的特性,使日本在制造业中以极低的成本,高速自动地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制造业成功的基本要素是质量、管理、成本和技术。缺少这些特性,企业在制造业中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而日本文化中认真、勤奋、学习和服从等一些非常鲜明的文化特质恰恰支持了制造业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人这些文化特质又是怎样来的呢?是狭小的生存空间和贫乏的资源要素铸成的。
在20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恰恰是制造业,20世纪有80%的工人致力于制造业,日本文化迎合了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日本人在制造业中发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优势,制造业中的规则、标准,对他们的文化特性而言,不仅不冲突,而且操作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像今天印度人对软件业一样,于是,日本人疯狂了,他们像孩子玩游戏一样地投入了生产并从此上瘾,一路挺进,走向世界。
今天,你无论什么时候进入日本,都会发现日本国家是一架管理得很好的机器,不论是战时还是战后,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是这样。从礼节、茶道到出游,每一个日本人都是合格的“工人”,是快速运转的一部国家机器中的螺丝钉。大和民族的群族文化促成了日本成为世界标准制造业中的优秀者。
但是日本商人的优秀并不是顶尖的。以德国为核心的部分欧洲国家在精良制造方面的文化天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支强大力量,他们正在随着全球化的过程而遏制日本攻势。日本制造的产品正在淡出欧洲市场。
有一则幽默非常有意思,是讲不同国家商人如何对待养牛的。
传统的公司是这样的:你有两头母牛,卖掉一头母牛,买了一头公牛,形成生态平衡。你的牛群增长,经济效益增加,最后你卖掉它们,然后靠这些收入退休。美国公司是这样的:你有两头母牛,卖掉一头,强制剩下的一头生产四头母牛的奶,当母牛累死的时候,你感到非常惊讶。而日本公司则会这样,有两头母牛,他会重新设计它们,结果它们是平常的十分之一大小,却能生产二十倍的奶,然后再创建卡通母牛形象,名叫Cow。
kimon,再卖到全世界。
中日韩同属于大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是它们共同的基础。但这三种文化又有不同的地方。如果用一个字来区别,那就是中国文化是义文化,韩国文化是情文化,而日本文化则是理文化。而这个理文化是日本制造业繁荣的基础。
在大中华文化圈中,韩国人最多情、热情。韩国人也认为自己是多情的民族,他们可能半夜提着白酒到朋友家喝酒。有一个名为徐廷柱的诗人说过:“如果说情字有商标的话,那肯定是made。
in korea。”
在中国,近几年,文化之间的地域偏见和歧视非常厉害,什么河南惹谁了,什么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经常挂在人的口头。有些地域的人非常受人看重,比如山东人、东北人、湖南人,有些地域的人则非常被人看不起。认真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这个评价的标准,不是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是人的文化素质,而是这个地域文化中“义”的成分的多少。某一种文化越义气,中国人就越看重。比如,关公,中国人不仅将他树为神,而且还树为武财神。这说明中国文化是一种义的文化。
到过日本的人有一个感觉非常明显,就是线特别多。胡同里有线,区别行人线与行车线,小学生专门有一种名为能学路的线。就是运动场上也有一种线用来区别学生座和教师座。日本人总是在遵守着这些线,线意味着原则,意味着规则,意味着精密,意味着严谨。在生产产品的时候,这样的人就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正因为如此,日本的电子产品和汽车保证了质量。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一般说来,隧道是从两头往中间挖的。日本人总是经过严密计算,认真施工,最后两边对在一起,没有任何差错。而中国人则显得马马虎虎,结果两边对不在一起,把一条隧道打成了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