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要培养的习惯与性格
31879500000139

第139章 培养追求家庭和谐的性格

【性格解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及其塑造的价值观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具体来说,集中表现为“贵和”精神,即追求国家的安定发展,追求家庭的和睦兴旺。家庭是我们成长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在与家庭成员沟通的过程中,追求和谐相处显得异常重要,因为家和才能万事兴。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则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爱别人的人才能长久地得到别人的爱”,从家庭关系来考虑,就是要求我们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追求一种和睦相处的境界。

古代一位老人养育了五个儿子,但是他们之间经常发生矛盾,这让老人非常担心。有一天,他把五个儿子叫到眼前,让他们折断一根筷子;结果,每个人都能轻松做到。接着,老人拿起一捆筷子,让他们折断,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老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追求和睦的生活,才能团结起来抵抗外力的干扰,否则一盘散沙很容易毁掉美好的前程。”

的确,家庭成员之间只有追求和睦相处,才能在其他方面实现兴隆发达;一旦内部争斗不止,就很容易被外部势力所利用,或者难以抵挡外力的破坏。万众一心,其力断金,明白了这个浅显的道理,我们就要注意培养替家人着想、追求和谐的个性,打造其乐融融的生活氛围。

【心得感悟】“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幸福生活的实现需要我们重视家庭和谐关系的建立。我国自古就形成了家庭美德建设的“家训”、“治家格言”等训导,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夫妻、长幼之间的和睦相处,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心。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分子,我们要努力使老人得到充分的敬重,使子女得到健康成长,追求和谐的精神和家庭文化。

【行动指南】追求家庭和睦,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家庭文化主题。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继承中华民族“贵和”的精神,牢记“家和万事兴”的格言,从而使家庭关系其乐融融。

1.父母慈爱。父母是家庭的核心成员,要关怀、教育下一辈健康成长,培养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这种对子女朴素、自然、亲切的爱会给家庭关系带来温暖。

2.兄弟姐妹情同手足。在家庭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形成了相互关爱的人伦关系。目前,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许多孩子都是孤单一人,但是也有一些家庭是重新组合而成,这时我们要学会与对方和睦相处。

3.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忠贞不渝。人们对爱情抱有最美好的期待和想象,形成了关于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美好品质。在此,夫妻之间要提倡患难与共、忠诚专一的美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