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从平凡到优秀
31868900000003

第3章 务实灵活,主动改变——“适”时务者,方为俊杰

“适者生存”,这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法则。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无论你看起来多么强大,如果不懂得务实灵活,适时改变自己,都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立足生活,“适”时务,主动求变,才是俊杰之人。

一、“适”时务者为俊杰

乐不适时必成忧。

——[西班牙]塞万提斯

徐某是位美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去年,他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刚一上班,经理找他谈话时,他就直接要求“专业对口”,而且反复说,只有让自己到设计部门工作,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

可是,经理并没因徐某的强调而改变想法,仍然安排他到策划部门工作。这使得徐某很不高兴,甚至感到自己被“埋没”了。带着这种情绪工作,没过多久,徐某就无法再呆在这家公司了,只得主动提出了辞职要求。

据调查,每年走上工作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中,有一半多会出现“社会不适症”。尽管他们大都对未来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理想,但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角色转移不到位,使得这群新人倍感紧张,或显失望。

为此,专家建议,人的特长应该成为自己适应环境的“催化剂”,而不应成为挑剔的“资本”;应该让特长服从需要,而不是让需要服从特长;应该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自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切成长与进步都是通过“适应”而获得的。即使你想超越别人,你也必须首先从学会“适应”开始。没有模仿,就无法创新;没有适应,就不能超越。

无论是面对新的工作岗位还是面对人际关系,你如果碰上了与自己不合的人或事,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舍弃”自己的特长,“掩盖”自己的个性,把自己归于“零”,从适应环境或他人开始。

要首先让自己适应社会,而不要强求社会来适应自己。这就需要调整好心态,千万不要动气,也不要心灰意冷。须知,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唯一不变的定律——“适者生存”。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适”时务者才是真正的俊杰!

二、是金子就该让它发光

如果是金子,就该让它发光;如果是人才,就该使他才尽其用。

——佚名

唐代柳宗元曾讲过这样个故事:一木匠连自己的床坏了都没有能力修好,却自称能建造房子,柳宗元对此将信将疑。后来,柳宗元在一个工地上看到这个木匠:其发号施令,操持若定,有条不紊。见状,柳宗元大为惊叹。

对于这个木匠,应当如何看待呢?如果只看到他因修不了床就弃而不用,那无疑是埋没了这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事有主流支流,人有小节大节,知主流者才能知大势,识大节者才能识大体。

徐邈年轻时嗜好喝酒,而且一喝酒就爱胡说。曹操知道后,大为恼火,欲治其罪。幸好有人出来说情,他才逃过一劫。从此,徐邈汲取教训,极力克制自己,逐渐得到曹操的好感。

后来,曹操任用他做陇西太守。曹丕称帝后,更是委派他到边陲凉州任刺史。在凉州,徐邈克己奉公,一丝不苟。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戍边事务上,建立了卓著功勋,后来被封为都亭侯。

在这里,如果曹操抓住徐邈当年的一点小事不放,那么,徐邈可能一辈子也翻不了身来,更谈不上有所作为。

我们每个人谁能保证没有类似徐邈那样的小节问题呢?一时一事当然不能忽视,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主流和大节如何。都知道,孔雀开屏是美丽的,但是,如果不去看孔雀那美丽的羽毛,只看到孔雀开屏时露出的屁股,就武断地认为孔雀是丑陋的,那么对孔雀来说,就是很不公平的。

在考察、选拔人才时,应当不拘一格,不能因为一个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就将其忽略,甚至打入“冷宫”。如果是金子,就该让它发光;如果是人才,就该使他才尽其用。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识人用人原则。

三、人至察无徒

取其长,不问其短。

——王安石

有人指着几十盆青松,要别人辨认出哪些是真松、哪些是假松。有个人很快辨出了真假。旁人问其原因,他说:“这很简单,只要细看枝叶,凡有小虫眼的,一定是真松。”这就叫无疵不真。辨物如此,识人也一样。

人无完人,所以,不宜苛求。古人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求全责备是识人的大忌。对人要求过严,力图“完美”,往往见人一短,就不及其余,甚而不予任用。这种态度压抑着人的积极性,阻碍人的成长,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纵观历史,凡用人求全责备的,终不成大业;而讲究“贵适用,勿苛求”者,多有奇勋。

众所周知,诸葛亮足智多谋,但在识人方面,他却存在着“端严精密”的偏见。他用人“至察”,求全责备,正如后人评价说:“明察则有短而必见,端方则有瑕而不容。”

诸葛亮用人总是“察之密,待之严”,要求人皆完人;而对一些确有特长又有棱角的雄才,往往因小弃大,见其瑕而不重其玉,结果,使其“无以自全而或见弃”。

比如,魏延“长于计谋”,而诸葛亮老是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将其雄才大略看做是“急躁冒进”,始终用而不信;刘封本是一员勇将,诸葛亮却认为他“刚猛难则”,劝刘备趁其上庸之败而除之;马谡原是一位既有所长也有所短的人才,诸葛亮在祁山作战中先是对他用之不当,失街亭后又将其斩首。

正因为诸葛亮对人“求全责备”,处之极端,而致使许多官员谨小慎微,以致他临终前将少才寡,正应了“人至察无徒”之断。

与诸葛亮相反,春秋时的齐桓公可谓高风亮节。他对曾辅佐对手公子纠,并对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不仅不计前仇,相反,还委以重任,坚持用其长。而管仲也是感恩不已,竭心尽力,辅佐桓公,终使齐国雄霸诸侯。

四、立足现实,量力而行

反抗障碍没有好处,自怜也没有好处。人应该有勇气接受自己认为各种可能性的组合的事实,并从事世上最有趣的游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美]福斯狄克

古时候,有位知名武术大师,他隐居深山,但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跟他学艺。

人们来到深山,发现大师正从谷地往山上挑水。大师水挑得不多,只有大半桶。有人不解,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大师语重心长地说。

众人有些不解。这时,大师笑道:“你们看看这个桶。”众人顺着大师的手势望去,只见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决不能超过它,否则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立足现实,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底线应该定多少合适呢?”

大师说:“通常情况下,往低处定比较好。因为,较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锐气不易受挫,进而还会培养起更大的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我们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诚然,挑水如同武术,武术如同做人。看来,大师的话还真有道理。

立足现实,量力而行,这是制定和实施目标的基本要求。

所谓“立足现实,量力而行”,就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考虑,通盘运筹,既不能只强调需要,不考虑可能,也不能只强调有利因素和成功机会,不考虑不利因素和失败风险,更不能脑子发热,不顾客观条件,以理想代替现实,制定过高的指标,选择不切实际的方案。

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取法平上”,但又不要太脱离实际。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去实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如果贸然行动,不仅浪费资源,还会造成工作被动,锣齐鼓不全,以至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矛盾重重,最后归于失败。

五、士为知己者“用”

人并不仅仅为金钱而工作……要使人们努力工作,还应该以诚相待……就像对每个家庭成员一样尊重他们。

——[日]盛田昭夫

在领导素质方面,孙权既比不上曹操,也比不上刘备,但他信任下属,大胆起用新秀,在这一点上,他又远远超出了曹操和刘备。如果说曹操手下对曹操是个“怕”字,刘备手下对刘备是个“敬”字,那么,孙权手下对孙权则是个“亲”字。在吴国,君臣上下真诚互信,亲如一家。

信任是相互的,孙权对部下以诚相待,换来的是部下的极力拥戴。在吴国阵营里,将士们竞相发挥自己的忠勇才智,哪怕是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也毫无怨言。顾雍总理朝政,呕心沥血;吕蒙绞尽脑汁,奇兵败关羽,终因积劳成疾,40岁就英年早逝;周泰在火与剑的严峻关头,“胆气逼人”救驾孙权;诸葛谨父子至死都未动摇过对孙权的忠诚。

从古至今,不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没有互信就难以成就事业。大家只有以诚相待,有了信任感,才能激而励之。物质奖励尽管必要,但要和精神鼓励相结合,才能有更大的功效:奖金再多也有价,真诚信任价无比!

用人,就要诚恳,让下属充分施展他的才能。要做到这一点,对领导来说,关键是要“知人”。有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如果把它改成“士为知己者用”,也是非常贴切的。士能否被用(即人才能否施展出才能),关键在领导能否“知己”,能否以诚相待。

相互真诚,会使人受到感化,从而在内心产生积极的感情。日本企业家盛田昭夫说得好:“人并不仅仅为金钱而工作……要使人们努力工作,还应该以诚相待……就像对每个家庭成员一样尊重他们。”

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佚名

观察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能准确抓住细节,并发现问题之所在,这就需要不断训练自己的观察力。

首先,学会有目的地去观察。

在观察之前,要制定观察任务,尤其要去注意不易觉察的地方。例如,到某地参观,事前要先了解参观的重点,明确参观的目的。参观时,在导游的指点下,注意力就能集中,观光的效果才会好。

其次,了解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你的观察目的虽然明确了,但也会因观察顺序不对或方法不好而影响观察的效果。例如,观察油画就应离得远些,而观察一幅工笔画就要靠得近些。在观察时,要弄明白首先要观察什么,然后再观察什么,这才可能对观察对象进行完全而正确的观察。

同时,要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你的观察效果。例如,搞清楚某个观察对象需要观察的重点是什么,哪些是可能对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关的,而哪些是无关紧要的。

最后,要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人的观察类型有三种,即分析型、综合型和混合型。

分析观察型的人,其特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人能发现事物的特点,但不善于把许多特点联系起来,在一个整体上看问题。

综合观察型的人,其特点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这种人把观察停留在事物的整体上,而对事物细节,却难以有重点关注。

混合观察型的人,其特点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种人既能把握事物的整体,又能细致地看到事物的细节。

一个能适应社会的人,就应该把训练自己的混合型观察能力当作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