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走出家庭生活心理误区
31851300000052

第52章 怎样化解亲子冲突

心路迷障:亲情母子好困惑

我们先看妈妈的困惑:

活了几十岁,也当了十几年的父母,虽然没有高功大德,也没为孩子打造出丰厚的物质基础,可是在同龄人中,我们夫妻多少也算学有所长,在抚养教育孩子上,也算是尽心竭力。

孩子小的时候,礼貌聪明,同事朋友无不羡慕我们家庭的文化氛围,称赞我们教子有方。那时候,我们不仅快乐过,自信过,还有一些沾沾自喜。可现在呢?一切全变了!刚上初二的儿子我们已经管不了了!倒不是说他道德品质有多么不好,也不是说他学习成绩有多么不行,关键是他变得和我们越来越生疏。开始表现在不服我们的说教,不愿接受我们的安排和建议,以后发展到凡是我们说的话,好话坏活他都不听,干脆跟我们没话。原本平和的家庭开始乱套了:当父亲的因和儿子交流不成功而认为儿子忏逆不道,一动肝火便报怨:“怎么会有你这么一个儿子!”儿子也觉得委屈:“我怎么会有你这么一个爸爸!”冲突升级时,一个摔东西,撵儿子,一个扭头就走。我按下葫芦又起瓢,谁也拦不住。我埋怨丈夫的粗暴,丈夫反说儿子被我惯坏了;我试图跟儿子沟通,儿子却冷冷地说:“话都让你们大人说了,事也都是你们做的,我还有什么可说的!”

丈夫一直对儿子“怎么有你这么一个爸爸”耿耿于怀,觉得自己论知识,论经济,论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足以对得起孩子。

我知道孩子有心理断乳期,也相信孩子不会因父母的文化经济原因而疏远我们,可面对我们家中的亲子冲突,却显得那么束手无策。我该如何是好?

接下来再看儿子的困惑:

其实,我曾为我的父母挺自豪的:因为他们的培养,我总是把美术比赛和“故事大王”的奖状捧回家。那时候,妈妈脾气不急躁,爸爸也不那么凶。

谁知我一上了中学,家里对我的管教就多了起来。每天出门前,妈妈就“在学校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地唠叨不停,放学后爸爸就“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地说个没完,好像我一上了中学,就掉进了坏人堆。发现我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在一起,他们就会阻止我,还多次当面假装客气地把人轰回家。我和他们的冲突就从这儿开始的。我和爸妈讲那个同学人很好,只是学习成绩差,是我的朋友。但爸妈仍执意不许我和他在一起。我觉得他们这样做很没水平,对我的朋友和我都不尊重。再以后,我发现爸爸越来越****,不管我的想法是什么,只要是他喜欢和希望的,我就必须接受,如果我不愿意,就说我不懂道理,不知好歹,自以为是。我再申辨,就会听到“轮不上你来教育大人”之类的话。我觉得这很不说理,当然不服气。

冲突过后,爸爸有时也向我道歉,但却要加上“我是有错,但我是你爸爸,你应该……”我觉得这种道歉很没有诚意。时间长了,就不愿搭理他们了。

但是,我还想说一句:爸爸您好糊涂!我从来没羡慕过别人的爸爸,我知道您很愿意拿自己和贫困山区农民家庭的父母比,那么,为什么不从知识和金钱以外的方面去考虑呢?

心理透析:亲子冲突的心理根源

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这类亲子冲突问题。亲子冲突的心理根源在哪里?

一是亲子关系的不平等。

我们的一个调查表明,中学生几乎一致地期望亲子如朋友。朋友是什么?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友当指有共同师承或有共同志向的人。如此说来朋友关系的实质是什么?两个字:平等。于是,人们把朋友定位于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亲子又何妨是朋友?然而,亲子做朋友还是那样难。根源是至今还顽固地盘踞在人们头脑中不肯退位的“父为子纲”,是亲子关系的不平等。上面孩子说的“爸爸越来越****,不管我的想法是什么,只要是他喜欢和希望的我就必须接受”,以及爸爸道歉时还说“但我是你爸爸”,反应的不正是不平等的亲子关系吗?亲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或者说是相互教育的。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上,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影响叫做前承方式,父母从孩子那里接受影响叫做后承方式,两代人相互影响叫做并承方式。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作父母的总要从孩子那里接受影响。如此说来,“还轮不上你来教育大人”之类的话,怎能让人服气?

二是对孩子缺乏理解。

心理断乳期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独立的地位,要求观念独立、行为自治。“无论什么都想自己试一试,并且不要他人干涉。”所以有人称之为“第二反抗期”。这一时期大致正是初中阶段,而初二时表现最为突出。上文妈妈说“初二的儿子我们已经管不了了……凡是我们说的话,不论好话坏话他都不听”正是孩子心理断乳的表现。孩子总要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必须进行心理上的“断乳”。一位心理学家讲过这样的话:“儿子违背父亲、反对父亲,很多是作为发展过程的必要性而发生的。”

三是价值观的冲突。

父母执意不许孩子和人很好只是学习差的同学在一起;父亲“觉得自己论知识,论经济,论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足以对得起孩子。”孩子却说,父母“和贫困山区的农民家庭的父母相比,为什么不从知识金钱以外的方面去考虑呢?”实际上反应了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换句话说,在孩子看来,多喝了点墨水,多挣了点票子,父母并不因此就伟大。相形之下,难道我们做父母的不感到自己的价值观不如孩子吗?孩子批评“没水平”难道不该父母反思吗?

心灵跨越:增进亲子理解和沟通

对策是什么?对症下药。一是摆平亲子关系。二善待心理断乳。三是宽容彼此的价值观。如此亲子作朋友,彼此才好沟通,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下面是有效化解亲子冲突,增进亲子理解和沟通的方法。

一是角色扮演。在心理上扮演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认识问题,体验孩子的感受。比如设身处地地想象:“我这次考试倒退了十几名,心里非常懊丧……”这样,就会对孩子多一份理解。

二是想象对话。遇到对孩子不理解的时候,可以进行想象对话。比如,这边父母心里说:“孩子真气人,怎么不听话了?”那边想象一下孩子的心里话:“我这么大了,干嘛总是不放心?”这样想象中的双向对话,会帮父母对孩子有了新认识。

三是迁移感受。把自身生活经历中的某些感受迁移到孩子身上来。比如,想想自己工作中遇到失败的心情,有利于体验孩子在类似情境中的心态。

四是回忆往事。经常回忆自己的孩童时代,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就不会忘了孩子到底是孩子,就对孩子有了真正的理解。

五是耐心倾听。在亲子沟通中,父母首先需要学会运用的不是嘴巴,而是耳朵。不要急于发言,急于表态,急于说教,而要倾听,再倾听。

六是书面交流。亲子沟通,除了口头交流,还有书面交流。书面交流的形式可以是日记,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网络,等等。书面交流常常会收到口头交流难以达到的效果。不信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