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跟纪晓岚学说话
31821200000057

第57章 不谈世事,不逞英雄

俗话说: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还有说:人怕出名,猪怕肥。这些都说明要想生存于人世间就不能锋芒太露,以避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纪晓岚是无书不读的一代通儒,但他并不轻易著书,也不保存自己的著作。原因当然很多,但从文人避祸的角度来看,在清朝乾隆时期,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高明之举。

纪晓岚自己曾讲过:“余自早岁即学歌咏,中间奋其意气与天下盛流相唱和,颇不欲后人,今年将八十,转瑟缩不敢著一语,平生吟稿亦不敢自存。盖阅历渐深,检点得意之作,大抵古人所已道,其驰骋自喜,又往往为古人所吟咏,拈须拥被,徒自苦耳。”

这只是一个原因而已,纪晓岚平生不著书,还有一个很重要而时人又不便说出来的原因,那就是清代施行的残酷的文字狱政策,避免留下祸端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清代顺治以来,满族统治者为扼制汉族士人反满思想的滋长,推行残酷的文字狱政策,曾给汉族知识分子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思想文化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纵观乾隆盛世,经世的妙文却没留下来多少,倒是谈鬼怪的大家出了不少,蒲松龄是一个,纪晓岚也是一个。除此之外,就是考据学了。

所以,锐敏的思想家龚自珍就正告说:清帝“积百年之力,以震荡摧锄天下廉耻”,并用“戮心”来形容其手段之残酷:“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渐,或三岁而戮之,十年而戮之;百年而戮之。”

时人李祖陶就说:“今之文人,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见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世道人心,实有关系。”即使在乾隆后期文网渐弛之后,不少人仍心存余悸,有临渊履冰、动辄得咎的精神压力:“行事之间,动遭蹇难;议论所及,娄丛谗讥。故人旧友,或相告绝。幸为太平之人,不撄罗网之累。然身心若桎梏,名字若黥劓。”

普通的读书人尚且如此心惊胆战,而纪晓岚亲眼目睹了乾隆年间一系列血雨腥风的文字狱案,并在乾隆的指示下亲手销毁了大量的文化典籍,不少著名学者被斥责为“狂吠”、“悖逆”等罪名,甚至遭锉尸抄家之祸,自己如果自行书写,会不会有此劫难呢?还是不写书为妙吧。

乾隆年间的士大夫以“不谈世事逞英雄”相戒,就是那个时代给士大夫最好的教训,也是土大夫应对那个时代的“人生技巧。”但“文以载道”,道理往往存在于书中,所以古人强调著书明志。纪晓岚只好以鬼狐精怪自娱,以至于他的笔记体小说《阅微草堂笔记》颇为后世所重。

在乾隆盛世中,《四库全书》无疑是文治之盛的主要标志。而纪晓岚的一生心血都交给了这项旷世工程。“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这部耗时二十年,参加者达三千以上的文化大典,是与纪晓岚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平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在任总纂官的十八个年头中,他走进了华夏绚丽文化的每一座殿堂,也经历了几千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在文网渐严,删毁文献越来越多的日子里,他以一个士人的良知感受了****帝王的严酷:

俯见豺狼蹲,侧闻虎豹怒。

立久心茫茫,悄然生恐惧。

置身岂不高,时有蹉跌虑。

徒倚将何依,凄切悲霜露。

然而,这样一种悚惧恐惶的心情又能向谁倾诉?为了让乾隆发现错误,纪晓岚将明显的错误留在书上,以让乾隆挑剔、斥责;为了突出“皇上”的地位,他创造了“圣义”、“圣谟”等六门,冠予经史子集四部之首;为了躲过文网之劫,他主动奏请将明末清初所有书籍再加“细心检阅”,并从严把握;为了“以赎前愆”,他一次次前往热河、盛京重新校勘文津、文溯二阁(四库全书)。但是,责备、申斥、戒饬、罚俸、革职留任、戴罪赎愆,一道道上谕像催命的符咒让他无法安生。“岁岁容看温室树,惟应自戒口如瓶”,“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让“海内共仰望为宗臣”的纪晓岚守口如瓶。晚年的纪晓岚变得十分世故,似乎把人生的一切都已参透。面对“朝中大老,国之祥瑞”种种赞誉,他总是不置可否,倒是不经意间的著述———《阅微草堂笔记》泄露了天机,以至书未成印即有洛阳纸贵。鲁迅说,在那个极端****的时代,纪晓岚借鬼神之口抨击社会,是需要相当勇气的。

纪晓岚并不是不著书,只是不谈时势、不谈国事而已。

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的人,要记得在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千万别锋芒太露。

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总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看周围的同事,若是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会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陈先生在年轻时代以兼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辩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能不开口,也要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准备,《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