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31805200000006

第6章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名叫孔丘,是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等到三十岁时,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拜他为师的人越来越多,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教起学生来。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到了齐国,求见齐景公,和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很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有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他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0年,孔子做了鲁国管理工程的长官司空,又由司空升为管理治安的长官大司寇。后来,鲁定公要到夹谷跟齐国会盟,他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国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鲁定公同意了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在夹谷会议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杀气腾腾,虽有左右司马护卫,但鲁定公仍吓得面如土色。孔子见状,快步登上台阶,向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那位礼官只好下令武士们退下。武士们不听,他们要看齐景公的态度行事。齐景公自觉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

在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鉏(chú)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但他总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

从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最后,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知识链接

孔子的封谥号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孔子一直享有“至圣先师”的美誉,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古人给孔子封的谥号很多。西汉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宣尼”是谥号。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北周静帝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隋文帝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后又改称“宣父”,“宣”为谥号。唐高宗赠孔子为“太师”。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宋真宗加称孔子为“圣文宣王”。明世宗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取消谥号、封号。清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后又改尊为“至圣先师”。自此以后,直至清末,孔子的封谥号未再更动。

介子推与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