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31805200000043

第43章 古城底比斯

古城底比斯位于埃及南部的尼罗河畔,是古埃及帝国中世纪和新王朝时代(约公元前2040至1085年)的首都,是供奉阿蒙神之城,迄今为止已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古老的都城之一。希腊大诗人荷马曾赞誉底比斯为“百门之城”。

橙色小贴士

耶稣的传说

大约两千年前,在地中海东岸一带的犹太人中间,流传着一个宗教故事:耶路撒冷城里有一个少女,名叫玛利亚。她已经订婚,但是没有出嫁就怀了孕,她的未婚夫约瑟很想解除这个婚约。一天夜里,约瑟做了一个梦。梦中,上帝的使者对他说:“玛利亚的怀孕,是受上帝圣灵感动得到的。她怀的是上帝的儿子,名叫耶稣,是来拯救世界上苦难的百姓的。”约瑟相信了这个梦,把玛利亚娶了过来。不久,果然生了一个男孩,于是取名耶稣。

耶稣出生的那天,有一颗明亮的星星从天上落向耶路撒冷城。东方的几个博士看到以后,不觉兴奋地高呼起来:“救世主基督降生到人间来了!”

博士们兴冲冲地到城里去向玛利亚祝贺。不料,这件事情被耶路撒冷的统治者知道了。他认为这件事是有意蛊惑人心。为了彻底除掉产生这种传说的根源,耶路撒冷的统治者下令要把全城两岁以下的婴儿统统杀死。约瑟和玛利亚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夜抱着耶稣逃到埃及。

耶稣长大后,走遍了中东各地。一天,他走到约旦河的边上,遇见一个名叫约翰的教士,他一面口诵经文,一面把耶稣侵入水中,行了个礼。据说,受了洗礼,就是接受了上帝的圣灵。

耶稣受洗礼之后,又经受了种种考验,譬如要连续四十天不吃不喝等等。从此,耶稣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到处传教,收了不少门徒。

耶稣在传教时,总要劝说人们信仰上帝。他同情受苦受难的百姓,为他们医治各种疾病,帮他们解除了痛苦,这样相信耶稣的人愈来愈多。官吏和祭司长见这么多百姓都跟随耶稣、信仰耶稣,感到害怕极了。他们怕耶稣带领百姓做出对他们不利的事。于是,他们想尽办法要杀死耶稣。耶稣有十二位门徒,其中有个名叫犹大的。犹大特别爱财,有一天他到祭司长那里去问:“我把耶稣交出来,你们给我多少钱?”祭司长马上给了他三十块银币。

第二天,耶稣和十二门徒一道出去,正遇着祭司长和官吏带着拿棍棒和大刀的打手走来。犹大向祭司长使了一个眼色,一把抱住了耶稣,表示要向耶稣请安。这时,打手们一拥而上,抓住了耶稣。

耶稣被捕以后,受尽打骂和侮辱。最后,他被罗马帝国派驻该地的总督判处死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虽然死了,但基督教从此流传下来,成为世界上传播最广的宗教。

■知识链接

《圣经》

《圣经》是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经典,由《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组成,《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全书》是耶稣基督以及信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旧约全书》共46卷,其中包含了其他宗派划为次经的数个书卷;基督新教的《旧约全书》有39卷;而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由于把多个章节较少的书卷合成一卷,总数只有24卷,内容和新教的《旧约全书》一致。《新约全书》的数量比较一致,都有27卷。犹太教并不承认《新约全书》为正典。考古学证明,《旧约全书》完成于耶稣诞生前数百年至千年,例如开始的《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完成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最后的《玛拉基书》完成于公元前400年左右;《新约全书》则完成于公元1世纪末,所以整部《圣经》的写作历时1500多年。

《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创作的名画,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橙色小贴士

亚历山大的征服

亚历山大是古代马其顿的国王,是马其顿帝国最负盛名的缔造者。同时他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足智多谋,雄才伟略,骁勇善战,在统治马其顿王国的短短十三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伐,领军驰骋欧亚非大陆。他先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掉了波斯帝国,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国家。

公元前336年夏,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作为一位年轻统帅,他首先率军进入巴尔干半岛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亚诸部落,把色雷斯人击退到多瑙河畔。底比斯的毁灭,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希腊诸城邦望风归顺,纷纷表示愿意臣服于亚历山大。

但是,希腊各城邦的臣服并不是亚历山大最终的目的。他说:“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带来无穷的财富!”随后,亚历山大怀着征服世界的渴望,离开故土,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征伐波斯。他们借助一举渡过赫勒斯滂海峡的余威,一鼓作气,突破敌军防线。首战告捷不仅鼓舞了亚历山大大军的士气,而且彻底摧毁了波斯人抵抗的决心,开辟了向亚洲扩张的道路。这样,亚历山大名声大振。不少城邦不战而降,甚至把他视为将他们从波斯人统治下解救出来的救星。

公元前333年秋,亚历山大又在伊苏斯城附近,以其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击败了不甘心初战失败的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四万步兵和七千骑兵向美索不达米亚进军。在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亚历山大的军队靠饱满的精神、高昂的士气,战胜了强劲的对手。亚历山大乘胜东进,占领了巴比伦。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经安息、阿里亚、德兰古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和粟特。公元前325年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由于多年远途苦战,兵士疲惫不堪。加上印度人民的顽强抵抗,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东进的计划。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发高烧身亡。一代枭雄就此灰飞烟灭。

■知识链接

马其顿方阵

伊萨斯之战和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战栗,亚历山大把马其顿方阵说成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的战术。马其顿士兵的分工一般是正规常备兵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和直径2英尺的圆盾。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补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轻装步兵矛的长度较短,盾的直径较大,盔甲稍轻,作战时的机动性更好。骑兵由年轻贵族组成,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在等待作战时,他们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把长矛留在敌人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