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31805200000033

第33章 东方朔割肉

郑成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因收复被荷兰侵占的台湾而名垂千古。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但在明朝末年,荷兰人趁明王朝腐败无能,侵占台湾并修建了城堡,向台湾人民征收重税。台湾人民不断反抗,屡次遭到荷兰侵略军的镇压。

郑成功少年时期曾跟随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台湾人民遭受的苦难,早就有收复台湾的决心。这个时候,恰好有一个在荷兰军队里当过翻译的人到厦门来求见郑成功,劝郑成功收复台湾。他说,台湾人民受侵略军欺侮压迫,早就想反抗了。只要大军一到,一定能够把敌人赶走。他还送给郑成功一张台湾地图,把荷兰侵略军的军事布置告诉了郑成功。郑成功有了这个可靠的情报,进攻台湾的信心就更足了。

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亲率二万五千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军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慌。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东平地区和台南地区的两座城堡中,还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想以此阻挡郑成功的船队登岸。郑成功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驶进了鹿耳门,登上了台湾岛。台湾人民听到郑军到来,成群结队推着小车,提水端茶,迎接他们。躲在城堡里的荷兰侵略军头目气急败坏,他派了一百多个士兵前来应战。郑成功一声号令,把敌军紧紧围住,杀了一个敌将后,敌兵就溃散了。

经过几天的战争,荷兰侵略军遭到惨败,龟缩在两座城堡里不敢应战。他们一面偷偷派人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郑军大营里求和,说只要郑军肯退出台湾,他们愿意献上十万两白银慰劳。郑成功扬起眉毛,威严地说:“台湾本来是我国的领土,我们收回这个地方,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如果赖着不走,我们就把你们赶出去!”

郑成功看到,赤嵌城的水都是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只要切断水源,敌人就会不战自乱。于是,他切断了敌军的水源。果然,不出三天,赤嵌的荷兰人就乖乖地投降了。另一个地方的荷兰军不等援军的到来,也绝望地投降了。自此,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知识链接

甲午战争中的台湾问题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进行反抗,在5个多月的战斗中,历经大小百余仗,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但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统治,进行了长达20年的抗日武装斗争和民族抵抗运动。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期间,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战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8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终于收复了台湾。宣告: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属中国主权之下。

东方朔是西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有着渊博的知识,因为他机智幽默、能言善辩,所以深受汉武帝的器重。

有一年,祭祀祖先的时候到了。汉武帝为了让宫里那些侍从官们回家祭祖,就下令赏赐他们一些肉,大家都很高兴。可是人们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没等来主管事务的官员,因此,肉就分不成。等了这么久,东方朔不耐烦了,他擅自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把肉割下来一块,并且对其他人说:“因为今天是伏日,要祭拜祖先,所以应该早点回家,现在我已经拿到了皇帝赏赐的肉,我就先回家了。”说完带着肉就大摇大摆地走了,其他人都吓得目瞪口呆。

后来,主事的官员来了,有人把东方朔的所作所为告诉了官员。主事的官员觉得东方朔这种行为违反了礼节,就向汉武帝汇报了这件事。汉武帝把东方朔叫来问话,说:“昨天朕下令赐肉,上面的人还没来,你怎么就提前割下肉离开了呢?”东方朔急忙把帽子摘下,跪在地上说:“臣有罪,臣有罪!”

其实,汉武帝并不是真的要责罚他,就对他说说:“你站起来,自己说说自己的罪过吧。”听了皇帝的命令,东方朔拜了拜,站起来说:“东方朔啊东方朔!你受赏赐却不等命令下达,你为何如此无礼?拔剑去割肉,你为何如此豪壮?只想割一小块肉,你为何如此谦让?回家后把肉交给妻儿,你为何如此仁义?”

汉武帝听完后哈哈大笑起来,说:“你这个东方朔啊,我要你批评自己,你怎么表扬起自己来了!你说得也有道理,朕就赐你无罪吧!”

■知识链接

直言敢谏的东方朔

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人才。东方朔被聘在公车署中,但俸禄不多。一段时间后,他不满意自己的处境。一天,他见到一个侏儒,恐吓侏儒道:“你的死期要到了!”侏儒问他为何,他说:“像你这样矮小的人,活在世上无益,你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说拿兵器到前方去作战了。你这样的人活在世上只是糟蹋粮食,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杀掉你们。”侏儒听后大哭起来。东方朔对他说:“你先不要哭,皇上就要来了,你向他叩头谢罪。”一会儿,武帝乘辇经过,侏儒号泣叩首。武帝问为何哭?侏儒说:“东方朔说皇上要把我们这些矮小的人杀掉!”武帝问东方朔为什么这么说。东方朔说:“臣活着要说,死了也要说。矮子身长三尺,可以得到米一袋,钱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却也只得到米一袋,钱二百四十的俸禄。矮子饱得很,而我饿得发慌。陛下您认为我说的对,是个人才,就重用我;认为我不是人才,就罢退我,不要让我在这里浪费粮食。”皇上听了哈哈大笑,遂任命他为待诏金马门。

1839年6月3日,刚下过小雨,天放晴了,太阳高高挂在天空,从四面八方来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

大家不时地朝一座小山上张望。山头上,新搭起了一座礼台,挂着麒麟帐,铺着红地毯。台前矗立的高杆上,一块黄绫迎风飘舞,上面写着“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销烟”几个大字。山前山后,站满了担任守卫的士兵,他们手执刀枪,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

为了彻底销毁鸦片,林则徐亲自设计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底铺上石板,防止烟油渗入土里;池前挖了一个直通大海的洞;池后开了一条可以引进河水的沟。如果把烟土浸化以后,也能引水进池,从而把烟渣全部冲进大海。

下午2时,神情刚毅、留着及胸长胡须的林则徐,和其他文武官员一起登上礼台。这时候,林则徐遥望南天,心潮澎湃。随着礼炮的轰鸣声和百姓的沸腾声,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一群身体健壮的工人,光着脊梁,赤着双脚,走到销烟池的跨木上。他们先把盐撒入池内,接着把切成小块的鸦片投了进去,后来又投入石灰。然后,他们挥动铁锄和木耙,用力来回搅动。不大一会儿,销烟池里像烧开了水的锅一样,“咕嘟咕嘟”地直冒泡,同时,放出一股股难闻的臭气,不一会儿,鸦片都化在销烟池里了。等到海水退潮后,打开销烟池前面的涵洞,销溶后的鸦片就随着浪花冲进了大海。涵洞上装着网筛,防止未销溶的大块鸦片流出。全部鸦片销毁后,他们用清水刷涤池底,以免留下一滴烟灰。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激动地跳啊叫啊,欢呼声响彻了虎门的上空。

这时,林则徐转过脸,对在场的外国商人说:“我们禁的是鸦片,禁的是不正当的贸易。你们要做买卖,我们欢迎。如果你们还要私贩鸦片,不但东西要没收,而且人也要严办!”有的商人听了直点头,有的却露出一丝奸笑。林则徐眼里放出正义的光芒,又庄严地说:“谁要想动武,我可以告诉他们,我们不怕打仗!”

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决心抵制鸦片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

■知识链接

林则徐禁烟原因

嘉庆中叶后,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却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主要目标。由于中国对外来产品的需求量很小,外国商人为牟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帝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并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帝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敛,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朝野人士的警觉。道光帝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若再听由鸦片泛滥下去,则数十年之后中原再无可御敌之兵,也没有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汉武帝创造的六个“第一”

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

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

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

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

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

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邓世昌,生于1849年,祖籍广东。他18岁进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驾驶轮船,是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1880年,李鸿章为组建北洋水师广为招揽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被委任为“致远”舰管带。1888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这时邓世昌已升至中军中营副将。

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国的北洋舰队在黄海突然遭到日本海军舰队的袭击,“甲午海战”由此展开。当时,邓世昌已成为“致远”舰的舰长。在他的指挥下,“致远”舰和战友密切合作,一起把3艘日本军舰成功击溃。

战斗激烈地进行着,北洋舰队由于指挥不当最终还是敌不过日本军舰快捷的速度和凶猛的火力,渐渐处于下风。下午3点钟左右,北洋舰队中最大、最好的军舰“定远”号遭到4艘日本军舰围攻。在北洋水师中,“定远”号担任着指挥整个舰队作战的重任,一旦它被击沉,北洋舰队的处境就会更加危险。邓世昌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看到“定远”号旁边,有日本最厉害的“吉野”号军舰,要是能把它击沉,形势就会得到好转。他对大家说:“今天就是战死也要保住北洋舰队的军威,为国杀敌!”“致远”舰在激战中中了数弹,浓烟和大火在军舰上弥漫,海水开始涌进倾斜的船身,“致远”号面临着随时沉没的危险。而且,“致远”号的炮弹也已经用完了。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邓世昌下令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吉野”号,决定与它同归于尽。

“致远”号拼命的架势,把“吉野”号吓得掉头就跑,并不断地向“致远”号发射鱼雷。在邓世昌的亲自驾驶下,“致远”号成功避开了几枚鱼雷,马上就要把“吉野”号撞沉了。突然,敌人的一枚鱼雷击中了“致远”号,被击中的“致远”号,在“轰”的一声巨响后,很快沉入大海。

邓世昌随同军舰沉入大海,有士兵发现邓世昌还活着,就扔了一个救生圈给他。但是,决心与“致远”号同生共死的邓世昌,拒绝使用救生圈。邓世昌心爱的狼狗“太阳”,游到他身边,叼住他的辫子,不让他沉没。邓世昌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太阳”死去,可是怎么赶它它都不肯离去。最后,邓世昌把狼狗抱在怀里,一起消失在汹涌的波涛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表永久敬仰。

■知识链接

邓世昌简介

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故事,通过通俗简短的叙述,将历史人物生动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邓世昌(1849-1894),广东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邓世昌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邓世昌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舰长),当时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同年冬,随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1882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图鲁”勇号。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年底回国,并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被任为中军中营副将兼“致远”舰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