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31805200000032

第32章 李广传奇

岳飞,字鹏举,祖籍河南汤阴。他自幼聪明好学,对《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书百读不厌。十五六岁时,开始习武,几年后,就精通了十八般武艺。

岳飞在二十岁时,投身军营,参加抗金战争。一次,一百多名骑兵正在岳飞的带领下操练,突然受到一队金兵的偷袭,士兵们一时不知所措,慌了手脚。岳飞非常镇定,并对他们说:“自古以来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勇而不在多。现在,我们和敌军相遇,虽然敌人众多,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我们的实力。如果我们突袭出去,定能将他们打败。”说完,他挺枪高喊:“冲啊!”率先杀了出去,一枪就把一名金兵将领挑下了马。将士们大受鼓舞,也跟着向敌军杀去。在这次厮杀中,岳飞的队伍把几倍于他们的敌人,杀得溃不成军,大败而逃。此后,岳飞威名远扬。

后来,岳飞做了宗泽的部下,屡败金军。由于他战功卓绝,被宗泽提拔做了东京留守司统制。可是,面对大军压境,贪生怕死的东京留守杜充竟然投敌叛变。岳飞把各路义军联合在一起,组成了一支新的军队,继续抗金。因为义军以岳飞为统帅,所以被称为“岳家军”。岳家军有一条严明的军纪,即“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因此,岳家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由于岳飞战绩显赫,因此很快被任命为节度使。可就在岳家军战无不胜之时,宋高宗却对岳飞心存怀疑。岳飞不得不辞官回乡,为母守丧。公元1139年,宋高宗与秦桧狼狈为奸,与金朝签订了称臣纳贡的和议。

不久,金朝毁约,再次举兵南下。无奈之下,宋高宗只好派岳飞迎战。1140年的一天,金兀术听说岳飞驻在郾城(今河南郾城),手下只有数量很少的轻骑兵和步兵,觉得是个好机会,就对手下几个大将说:“我要把铁塔兵、拐子马全带上,杀了岳飞,碎尸万段,方消我心头之恨!”铁塔兵是金兀术的亲随卫队,都是从金军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彪形大汉,骑的马也特别结实。他们头戴铁盔,脸罩铁网,身披铁甲,脚穿铁靴;坐骑也从头到屁股,全盖着铁甲,只有四条腿要跑路,才不得不露出马脚。铁人骑在铁马上,像一座座铁塔,因此叫铁塔兵。拐子马是跟铁塔兵配合的左右两翼的轻骑兵。士兵勇猛,马步迅速,铁塔兵在正面厮杀时,它飞快地从两边出动,要是对方人少,就实行包围;人多,就冲击左右。就在金兀术带领一万五千精锐骑兵进逼郾城时,在郾城的岳飞把几千将士集中起来,讲述他的战术:“铁塔兵身躯虽然高大,但是笨重;铁甲尽管坚固,那四脚却露在下面。这正好是咱们的盾牌军的用武之地,只要把四只马脚中的一只砍断,整座铁塔就坍啦!再说那个拐子马吧,凶就凶在两翼出击,气势汹汹,咱们干脆全部冲进敌人的中间去,叫拐子马扑个空。等它回过头来,已经丧失了锐气,就跟普通骑兵差不多啦!”岳家军依照岳飞的战术果然大破了铁塔兵和拐子马。

岳飞把金兀术的精锐骑兵拐子马一举歼灭后,抗金的形势蓬勃发展起来。而就在这时,宋高宗又听信了秦桧的谗言,认为岳飞父子要谋反,在公元1142年的除夕之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秘密杀害在杭州的风波亭内。

宋高宗死后,岳飞的冤案才得以昭雪。人们把岳飞的遗骨安葬在风景秀丽的西湖边,又在旁边修建了岳王庙。并且用生铁浇铸了秦桧等奸臣的塑像,让他们世世代代跪在岳飞墓前,向岳飞父子谢罪。

■知识链接

岳飞被害前后

岳飞父子被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虽然找不到证据没有审讯结果,但赵构、秦桧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岳飞父子。绍兴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一代名将岳飞及其儿子岳云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内被杀害。岳飞被害前,在风波亭中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了生命危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死前,又将此事告诉他的儿子,并说:“岳元帅尽忠报国,今后必有给他昭雪冤案的一天!”岳飞沉冤21年后,绍兴三十二年(1153),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便下诏平反岳飞,追封岳飞为鄂王,谥号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并在湖北武昌建立庙宇供人们进行祭祀活动,额名忠烈,并修宋史列志传记。

李广是西汉初期的著名将领,以抗击匈奴战功赫赫而名垂千古,历史上把他称为“飞将军”。他出生名门,从小练就一身武艺,骑射更是无人能比。

汉文帝时,北方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常常跟随军队抗击匈奴,因英勇善战,杀死和俘虏了很多敌人,被升为侍卫官。每当汉文帝外出巡视、打猎,他就跟随左右,在危难时刻冲锋陷阵,解除文帝遇到的种种危险。所以汉文帝说,如果李广生在高祖时期,就是封个万户侯都不为过。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先后担任了很多边郡的郡守,他因屡败匈奴而威名远扬,匈奴人都惧怕他。右北平一带本来匈奴猖獗。李广上任之后,匈奴人为他的威猛所震慑,流窜到别处骚扰去了。右北平一带没有匈奴了,可是时常有老虎出来伤害人。李广就经常出去打虎,老虎碰见他,没有不被他射死的。有一天夜里,月色下,他与随从隐约看见草丛中匍匐着一只斑斓猛虎,好像正向他们扑来。情急之中,他射出一箭。走近一看,却是一块石头,箭镞深入石中,随从人员无不惊叹:“将军真神力呀!”

还有一次,李广带领100多名骑兵追击匈奴的三名射手,他们射杀了其中的两人,活捉了剩下的一个。正当他们要返回驻地时,几千名匈奴骑兵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士兵们都很惶恐,都想掉转马头往回逃跑。这时,李广对他们说:“匈奴大军距离我们还有数十里,我们如果转身逃跑,匈奴骑兵一定会紧紧追赶,最后会把我们全部射杀。如果我们停留在这里不逃走,匈奴人必有疑虑,以为我们后面有大量援军,就不敢袭击我们了。”说完之后,他下令将士们继续前进,在距离匈奴骑兵部队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了下来。李广命令所有的士兵下马,并把马鞍解下来原地休息。匈奴骑兵看到这种情况,大为惊奇,不知汉军使的什么计策,纷纷猜测起来。这时,匈奴骑兵部队里走出来一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李广飞身上马,瞬间就将那白马将领射杀,然后重返原地,下马解鞍。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匈奴人越来越疑心,以为汉军在附近埋有伏兵。半夜时分,匈奴人乘着夜色,仓惶逃走了。第二天早晨,李广率领一百多名士兵返回了营地。

李广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唐朝时期,有不少诗句用以歌颂李广,如王昌龄《出塞》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知识链接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德才兼备的人才。他青壮年正逢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时期,政治较清明,两位皇帝励精图治,但冯唐一直没得到重用,空有满腹经纶,难遂报国之心。汉武帝时,武帝寻求贤才,听说冯唐很有才能,就召见了他。但这时的冯唐已九十有余,白发皓首,不能再复官,这就是“冯唐易老”的故事。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小七十余次,每次都有李广。李广英勇善战,匈奴闻风丧胆,称他为“飞将军”。唐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千古绝唱,可谓妇孺皆知。但就是这么一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将,最终也不得封侯之赏,而和他同时参加对匈奴作战的将领中,才能和声望远远比不上他却被封侯的达数十人。“飞将军”李广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行程落后,他拒绝军法审判,拔刀自刎。全军将士痛哭失声,百姓闻之,无论老壮皆为垂涕,这就是“李广难封”的悲剧。“李广难封”的悲剧一半是性格造成的,一半是时运造成的。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他出生于将门之家,他的父亲是登州明军的将领。父亲死后,10岁的戚继光承袭父爵,官居四品。

14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战争中,一些失败了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把他们称为“倭寇”。明朝初年,倭寇对中国沿海进行侵扰,从辽东、山东到广东,他们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到处抢劫掠夺,沿海居民深受其害。虽然当时明朝在海上建有十六座城池,但对于防止倭寇的侵扰,收效甚微。到嘉靖年间,倭寇又猖獗起来,他们与中国海盗相勾结,对闽、浙沿海地区进行大肆侵扰。

面对倭寇的猖獗气焰,嘉靖皇帝派戚继光负责山东的抗倭兵事。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又被调往浙江。到任之后,他开始招募当地的农民和矿工,积极组织军队抵抗倭寇侵略,决心为老百姓除去大患。他组织训练了一支三千多人的新军。因为他治军有方,教育将士要杀贼保民,严格训练将士,并排演自己创制的鸳鸯阵。因此,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倭寇在浙江东南一带烧杀劫掠。戚继光接到情报后,果断率军出击,在龙山大败倭寇。随后,他又在台州地区九战九胜,挫败了了浙江东部的倭寇。但是狡猾的倭寇又扎营在福建宁德边的横屿上。小岛四面环水,退潮时尽是泥沼。倭寇凭借有利地形,在岛上又修筑了坚固的工事,陆军难以进攻,水军也无法靠近。为了消灭这股敌人,戚继光察看地形后,制定了陆军进攻的方案。他命令战士们在海水退潮时快速地在烂泥上铺上稻草,冲上横屿。天降神兵,倭寇毫无准备,经过短暂的激战,敌人被戚家军全歼,横屿一举收复,倭寇从此失去了大部入侵的实力。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再次援兵福建,与福建军队兵分三路进攻平海卫,消灭了两千二百多名倭寇。嘉靖四十三年春天,福建的倭寇全部被消灭。嘉靖四十四年,“戚家军”又与友军歼灭了广东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寇全部被歼灭,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知识链接

戚继光的“鸳鸯阵”

戚继光为对付入侵的倭寇,依据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鸳鸯阵”。这种阵形十二人为一个作战基本单位,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不断变化。鸳鸯阵阵形最前为队长,其后二人一拿长牌、一拿藤牌,长牌手用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用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他们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人近距离战斗。再二人为执狼筅的狼筅手,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最后一名为负责伙食的火兵。“鸳鸯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利用“鸳鸯阵”,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

匈奴

匈奴原本是活跃在中亚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东汉时期分裂为南北两支,北匈奴被东汉战败于公元1世纪末,开始了漫长的西迁;南匈奴归附东汉。匈奴军队有着强大的力量和严明的纪律,他们以不可阻挡之势扫清了西迁路上的所有障碍。当地的民族为了躲避恐怖的敌人而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从而掀起了一阵巨大的迁徙浪潮。

韩世忠

韩世忠字良臣,南宋名将,陕西省绥德县砭上村人,民族英雄。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战功。韩世忠生性直爽,忠于朝廷和国事。岳飞陷冤狱,满朝文武官员无一人敢言,唯世忠仗义执言,为秦桧所恨于心。最终被解兵罢政,后归家十余年,泊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