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31805200000024

第24章 王导辜负伯仁

公元318年,司马睿在王导和他堂兄王敦的拥护下,登上王位,开创了东晋王朝,史称晋元帝。开始时,晋元帝司马睿十分敬重王导和王敦,但是等到帝位巩固之后,司马睿便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心腹,对二人也渐渐产生了怀疑。

王导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对晋元帝的心思一清二楚,却始终安然自若。但是脾气急躁的王敦,却仗着自己手握兵权,认为皇帝也奈何不了他,于是就写了个奏章来要挟晋元帝。

晋元帝毫不退让,他让自己的心腹掌握了一些兵权,去对抗王敦。这可把王敦气坏了。公元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举着“清君侧”的大旗,发动了兵变。晋元帝十分生气,派戴渊、刘隗率领兵马,前去应战。

王导担心王敦的所作所为会连累自己,便每天早上带着宗族子弟去等候朝廷的降罪。

一天,王导碰到了正准备入朝的周

(yǐ)(字伯仁),急忙喊住他说:“伯仁兄,我想跟你谈点事。”周不想被别人猜疑,便没有回应他。可是,在上朝的时候,他却对晋元帝大说王导的好话,还在奏折上竭力担保王导没有谋反之心。最终,晋元帝不再怀疑王导。不一会儿,周从宫门中走出来,看到王导依然在那里等候,由于周不是表功之人,所以他没有说话便走开了。

不久,王敦攻陷了建康城,这下晋元帝可急坏了。这时,周却针锋相对地指责王敦。王敦一怒之下,就去询问王导是否可以把周杀掉。王导想到周不理睬受难中的自己,这时便也沉默不语了。于是,王敦很快就把周杀掉了。

后来,在王敦退兵后,王导对旧档案进行清理,发现了一封替自己求情的奏章,打开一看,竟是周写给晋元帝的。王导这时才知道自己犯了个大错。明明知道自己能救周的性命,却不肯出手相助,最后害得周送了性命。这全是因为自己对周心怀不满造成的啊!

看着周的奏章,王导痛哭流涕,他感叹:“虽然周伯仁不是我亲手所杀,但他却是因为我才枉送性命的啊!我实在是对不起他,就是我死了以后,也没脸去见他了!”

■知识链接

王导的用人方针

王导做扬州刺史时,派属官到本州各郡考察政治。考察官回来都向王导报告郡太守得失,只有顾荣的族子顾和不说话。王导问他所到的地方都有些什么事?顾和说:“你是国家首辅,应该让吞舟的大鱼也能漏出网去,何必计较地方官的好坏?”王导连声称赞他说得对。这时,其他人都自悔失言。陈颧曾致信王导说:“西晋所以灭亡的原因,在于用人不当,重虚名不重实用,看门第不看真才,政事败坏,不可挽救。现在应该改变旧习,分明赏罚,拔贤选能,共谋中兴。”可是王导不听他的劝告,听任参佐避事自逸,清谈误国,而把屡发正论的陈颧贬为郡太守。明帝死后,王导和庾亮同受遗诏,共辅幼主。当时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镇于外。有人向王导进谗,说庾亮可能举兵里应外合,劝他提防。王导说:“他若来了,我就‘角巾还第’,有什么可怕呢?”他虽然表现为恬淡无为,不计进退,但他在心里却不服庾亮,骂庾亮是“尘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