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31805200000017

第17章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就派使者来求和,并把汉朝的使者都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严酷的迫害手段,使其就范。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并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匈奴想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孤零零地到了贝加尔湖,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和一群不会生小羊的公羊。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但他仍然紧紧地抱在怀中。他常常望着南归的大雁,期盼自己能早日回到汉朝。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求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了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地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后,吓了一大跳。忙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只有四十岁。他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无不为之感动,都称赞他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知识链接

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与冰天,穷困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时听塞上,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欲使匈奴,惊心碎胆,常服汉德威。”《苏武牧羊》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歌。产生于民国初年,在二三十年代广为流传。歌曲内容取自古代历史故事——苏武出使匈奴的故事。此曲借用古代题材,寄托了当时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歌词为长短句,分上、下阕,语言精练,朴实生动,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情感。除第一句引子外,上、下阕曲调相同。中间出现转调,强调了坚定诚挚的爱国决心。此曲以通俗的内容、流畅古朴的旋律,表达了深沉悲壮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