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居家养老护理
31699100000009

第9章 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日常照护(1)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年人常见疾病概况。

2.熟悉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

3.掌握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的日常照护内容和措施。

据调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约三分之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前列腺增生、骨关节疾病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在老年人群体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养老护理员应学习一些常见慢性疾病及其相关的护理知识。

第一节 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照护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系指病因不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占高血压总数的95%以上;另有不足5%的患者,其血压升高是由于某些疾病而导致的临床表现,称为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老年人由于大动脉弹性降低,以收缩压增高为主的高血压类型多见。

一、高血压概述

(一)高血压的流行情况

1.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流行具有以下规律:①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成正比;②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③有地理分布差异:华北、东北属于高发区,西北及东南沿海各地属于低发区;④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⑤与饮食习惯有关:高盐、高脂肪饮食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中等量以上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高;⑥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均血压水平高;⑦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⑧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2.高血压流行特点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而重,且呈增长的趋势。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者数达1.6亿,心脑血管病占总死亡的44.4%,为死因首位,而总死亡的第一位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可见我国高血压病存在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三高)的特点。调查资料还显示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即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三低)的现象。

(二)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与遗传、肥胖、精神紧张、摄盐过多等因素有关。

国际上已确定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和中度以上饮酒。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也证明这三大因素和高血压发病显着相关。此外,还与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缺少体力活动及精神、心理压力和社会因素有关。

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高血压的临床特征

(一)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0kPa)。

(二)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病一般起病缓慢,部分患者无症状,仅在偶测血压或普查时发现,一般可有头晕、头痛、头胀、项强、耳鸣、眼花、心悸、失眠等症状,多于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升高逐步明显而持久,上述症状渐见频繁,但症状的轻重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可不完全成正比。

早期除血压升高外,可无其他体征或实验室检查异常,后期则因并发心脑肾不同程度的损害而有相应的表现。少数患者在某些情况下,血压急剧增高,而出现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的表现。

还有少数患者发病急骤,进展迅速,血压显着增高,伴器官损害,肾功能损害突出,预后差,称恶性高血压或急进型高血压。恶性高血压可表现为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或视神经乳头水肿、持续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患者可死于肾衰竭、脑卒中或心力衰竭。

(三)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患者的首要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

因此,治疗不仅仅是为了降低血压,还需要控制相应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合理控制并存的临床情况。

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照护

(一)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减重 肥胖或超重的老年人应适当减轻体重,尽量使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kg/m2以下。日常饮食中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脂肪及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

2.限制食盐摄入 减少钠盐,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少食各种咸菜及其他腌制食品。老年人由于味觉功能减退,容易导致过度使用盐、酱油等调味品,应适当控制,可增加葱、姜、蒜等来调味,有些老人喜欢吃辣,也可用适量的新鲜辣椒来调味。

3.合理膳食 减少膳食脂肪,控制脂肪在总热量的30%以下,食用油每日20~25克,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蛋白质约占总热量的15%,动物蛋白占蛋白质的20%,蛋白质可选用奶、蛋、鱼、虾及精肉。植物蛋白以豆类最好。注意补充钾和钙,多食绿色叶菜、鲜奶及豆制品类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每日新鲜蔬菜400~500克、水果200克左右。

4.戒烟限酒 饮酒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且饮酒可影响降压药物的效果,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如饮酒,建议每日男性饮酒其酒精含量不超过30克,即葡萄酒小于100~150毫升,或啤酒小于250~500毫升,或白酒小于25~50毫升;女性则减半。吸烟可导致收缩压、舒张压增高,同时尼古丁能影响降压药物的疗效,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戒烟。

5.适度运动 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以决定运动方式、强度、频度和持续运动时间。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气功、门球等。运动强度应因人而异,运动时忌体位突变、用力太猛及剧烈活动而诱发脑卒中等并发症。老年人运动具体内容详见第四章。

6.保持情绪稳定 高血压病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疾病。生活中应注意调节心理,减轻心理压力,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

(二)监测血压

测量血压是高血压诊断及评价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评价治疗效果和用药的依据。应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以便为治疗提供参考。

(三)帮助老人遵医嘱正确服药

一般降压的目标值为<140/90mmHg;糖尿病及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的目标值为<130/80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的目标值为收缩压<150mmHg,但如果可能,应当尽量将其收缩压降至患者能够耐受的140mmHg以下。

照护者应了解老人用药的目的、原则及副作用,帮助老人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或自行突然撤换药物,为防止遗忘,应将服药与日常照护工作结合起来执行,进行必要的记录。

(四)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在日常照护工作中,老人从卧位或坐位到站立要慢,并在站立前先做适当的肢体活动;在服用降压药后的最初几个小时,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尽量选择在休息的时间内服药;夜间起床排尿尤其要注意缓慢起床。在患者首次服药、联合用药或加量时应特别注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五)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再加长期高血压的影响,血管脆性增加,在血压的突然增高下,易引起脑血管意外,应特别注意预防。平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和充足的睡眠,防受寒,避免剧烈运动、过度用力和强烈应激等,避免使血压突然升高的各种因素,以防心脑血管意外。

(六)应急救护

一旦老人出现高血压急症,应迅速让其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放松心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送医院治疗。

第二节 冠心病患者的日常照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一、冠心病概述

(一)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①高脂血症;②高血压;③糖尿病;④吸烟。

发生冠心病的其他相关因素有:超重与肥胖、高龄、缺少体力活动、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过量饮酒、精神压力、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纤维蛋白原增高、胰岛素抵抗、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异常等。

二、冠心病的临床特征

(一)临床类型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肌缺血发展的速度、范围和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将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和心肌梗死型冠心病是常见类型。

(二)临床表现

心绞痛是由于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典型表现有:①突发的胸痛,常位于胸骨体上、中段后方或心前区,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上肢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或者疼痛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②疼痛性质为缩窄性、窒息性或严重的压迫感,患者常停止原先活动;③常见诱因为劳累、激动、受寒和饱餐等;④持续时间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⑤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心绞痛发作分为劳累性、自发性及混合性三种,除劳累性心绞痛中稳定性心绞痛外,其他各型常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心肌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造成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和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等。

心肌坏死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坏死区域越大,心功能受损就越明显,预后也就越差。如果在血管堵塞的早期能得到积极的治疗,使堵塞的血管重新开通,则可以使坏死的心肌范围限制在最小,使坏死周围的损伤和缺血心肌得到挽救,使心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护;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死亡或产生许多并发症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心肌梗死时可无明显的胸痛,可仅有胸闷、心悸、乏力等非特异性的表现。

三、冠心病患者的日常照护

(一)指导患者康复锻炼

冠心病患者适当运动能提高心脏利用氧的能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冠状动脉血流;能缓解或减轻冠心病的症状;可提高心脏工作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同时对老年人进行定期体检,早期发现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给予正确的康复指导,对早期防治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心肺功能评定结果和患者个体的耐力情况,照护者根据医护人员的运动处方指导老人进行日常康复锻炼。

锻炼时应注意活动要循序渐进,最大活动量以不出现症状为原则。如有心率过快、呼吸困难,应立刻停止运动,并予积极的处理,如含服硝酸甘油、吸氧等。当运动中出现胸闷、胸痛、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明显心悸气短、头晕、恶心或呕吐、动作失调、心律不齐时,应立即停止运动,请求帮助,及时送医院。如果出现运动后疲劳感不消除、失眠、食欲减退、持续心跳加快时,也说明运动量过大,应暂停运动,必要时应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二)调整生活方式

1.合理膳食

限制总热量,维持适宜体重,限制脂肪特别是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的摄入,少食用精制糖类,避免经常食用高胆固醇及高动物性脂肪的食物。提倡清淡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水,特别是晨起饮一杯水,避免因血液浓缩引发冠状血管血栓形成。少食多餐,避免过饱。

2.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运动量根据身体情况,循序渐进,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为原则。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戒烟、限酒

吸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应提倡戒烟,可少量饮用一些酿造酒,如葡萄酒。

4.保持大小便通畅

忌过度用力排便,必要时给予通便药。

5.保持情绪稳定

消除紧张心理,学会放松,必要时指导其做松弛训练,避免情绪激动。

(三)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痛风、肝肾疾病及内分泌疾病等,尽可能地预防或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

(四)学会监护病情

养老护理员应掌握监测脉搏、血压技术,识别发病先兆症状。特别是老年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胸闷、疲劳、气急或难以解释的牙痛、肩颈痛及上腹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所有具有可疑冠心病表现的患者均应及早做心电图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