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31642700000029

第29章 名著与养生(2)

道家行气术,又称运炁、引炁、通炁、逼炁、闭炁等,指运行体内的真炁,以通经脉。当然,这种行炁法是以服气法为基础的,是通过服气调动体内真炁,入手时与服气法有点相同:从鼻孔引气闭守,暗暗地用心数一百二十下,然后引入身体内部,再从口中将浊气吐出,微微吸入清气,一般要吸入的多而呼出的少,用一根鸿毛放在鼻孔上,以鸿毛不动为最佳。常行此法,能使人长寿。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服食药物虽然是长生的根本,但是按照恰当的方法行炁,也能够活上百岁。”

《肘后备急方》中的养生思想

《肘后备急方》为中医治疗学专著。共8卷,70篇,为东晋葛洪著。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此后又经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现存《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该书收载了多种疾病,其中有很多是珍贵的医学资料。这部书上描写的天花症状,以及其中对于天花的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确。书中还提到了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并提出了结核病“死后复传及旁人”的特性,还涉及到了肠结核、骨关节结核等多种疾病,可以说其论述的完备性并不亚于现代医学。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推荐了竹板固定骨折法,开创了中国骨科骨折小夹板外固定疗法的先河。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外敷上药,如生地黄、栝楼根等,然后用夹板固定骨折。这种做法成为其后中医学治疗骨折的大法,也是中医骨伤科独特的疗法之一。

书中还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用疯狗的脑子涂在伤口上治疗的方法,该方法比狂犬疫苗的使用更快捷,而且有效,从道理上讲,也是惊人的相似。另外,对于流行病、传染病,书中更是提出了“疠气”的概念,认为这绝不是所谓的鬼神作祟,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当今来讲,也是十分有见地的。书中对于恙虫病、疥虫病之类的寄生虫病的描述,也是世界医学史上出现时间最早,叙述最准确的。

作为我国古代医书,它在临床医学方面,具有诸多明显的特点:

1.广泛运用灸法和热熨

东晋前医书详于针而略于灸,此书则多用灸术,举凡猝死、中恶、尸蹶、霍乱、寒热症、身面浮肿、咳嗽等,皆采用之,被誉为保存灸法最丰富的文献。热熨法即原始的物理疗法,多用于心痛、心腹症结、伤寒、虚损、乳痈、蛇螫等方面。如治毒肿急痛,以“柳白皮酒煮,令热,熨上,痛止”。

2.鉴别症状的客观指标

鉴别症状的客观指标。如“若胫已满,捏之没指者”,即足气病;“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纸即如檗染者”,为黄虏病。又如记大腹水“水病之初,先目上肿起,如老蚕色”;“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节声”;“须臾身体稍肿,肚尽胀,按之随手起,则病已成”。这是从大量临床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素材,是向实验医学迈进的一个起点。

3.讲究食疗及炼丹实践

注意食饮,讲究食疗,以及根据炼丹实践,重视金石类药物的应用,也不乏其例。如“大腹水”者忌盐,愈后应节食勿饮酒等。又据炼丹化学反应的特性,以盐水引吐,清洗伤口;利用雄黄抑菌、杀虫和解毒的作用治疥癣、痈肿,以烧矾石末装入囊中置腋下,治狐臭等,都有相应的疗效。

小知识

药枕

传说古时候,有一书生日夜苦读,直读得头昏脑胀。邻女爱慕那书生,见书生读书辛苦,便采来野菊花,阴干后悄悄塞入书生的枕头。几天后,书生复又神清气爽,思维敏捷。日日枕着菊花枕,书生终于可以免除头痛脑胀之苦,故而专心读书,不久便高中举人。

药枕,采用的是我国传统闻香治病的方法,将中药中的花、叶、籽等晾干后,装入枕中,用于治疗或保健。药枕对头、面、五官作用效果好,既可祛病,又可保健延年,深受百姓喜爱。一般阴虚火旺者,可选绿豆枕、黑豆枕;肝阳亢盛者,可选夏枯草枕、晚蚕砂枕;失眠者,可选磁石枕;眼花目暗者,可选菊花枕、决明子枕等。

《养性延命录》中的养生思想

《养性延命录》是一部养生专著,由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撰。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教诫、食诫、杂诫忌穰害祈善等3篇;下卷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等3篇。作者总结了古人的养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养生医药知识,论述了养生延寿的理论与方法。本书推崇道家养生学说,内容较为广泛,是我国较早而颇有影响的一部养生专著。书中还收存了五禽戏,六字诀等珍贵养生文献。收入《道藏》572册,《云笈七签》摘入卷三十二。

《养性延命录》继承了《黄帝内经》“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认为天地自然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指出人体“载形魄于天地,资生长于食息”,并引用《妙真经》等书的论述,精辟地阐明了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养生的理论认识。例如,《养性延命录·教诫篇》里说:“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个口号使人们认识到在养生过程中如果能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是完全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的。另外,该书收录了梁代以前各类书籍所载的养生法则和养生学家的方术,可概括为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节制饮食、适当劳动、节欲保精、服气导引六个方面。

在静养方面,本书强调益气、保精、摄神是养生大法。认为“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还指出养生宜顺天时、适地理、和阴阳,取其中和,无太过,勿不及。例如“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肥液,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戚,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只有这样,“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在动养方面,本书指出气功、导引、服气、吞津诸法,都有利于健康。有关方法介绍,如《服气疗病篇》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命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吹以去风,呼以除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教诫篇》引《黄庭经》说:“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名曰饮食自然。自然者则是华池,华池者口中唾也……漱而咽之,溉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支(肢)节毛发宗之而生也。”现代研究表明,唾液分泌障碍会引起皮肤萎缩,弹性减弱,色素沉着,脱发,皮脂腺分泌减少等。可见在进行气功、导引的过程中,将口中唾“漱而咽之”,有助于改善发、皮、骨、筋状况,增进功力。

在食养方面,《养性延命录》提出“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饱食即卧生百病”的科学观点,这同样具有现代意义。如《食诫篇》要求人们食不要过饱,饮不要过多,夜不要食,还有饥饿之后进食,食必多,大渴之后饮水,饮必过等等。并进一步指出,在出现饥渴感觉之前,“先饥乃食,先渴而饮”,这样才有益于身体健康。总而言之,《养性延命录》对于推动养生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小知识

道教养生观

道教养生观,就是道教对人的生命、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道教文献中的大量的养生著作和道教养生方术,充分体现了道教珍爱生命、重视养生,渴望永生的热忱和探索精神。道教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中包含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它对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成了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之核心和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之基础等的中医养生学养生防病的基本思想。

《千金方》中的养生思想

孙思邈在医学史上的伟大成就,大都体现于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里。这两本书,后世统称《千金方》。孙思邈在70岁高龄时,完成了《备急千金要方》;而在撰写《千金翼方》时,他已然百岁高龄了,完成该书的第二年,他便与世长辞了。可以说,这两部书就是他毕生心血的印证。

《千金要方》共30卷,其中主要对于临床各科的诊治方法、食物疗法及预防、卫生等方面的内容都详加论述,而30年以后成书的《千金翼方》,取义为与前面的著作《备急千金药方》相互补充,如羽如翼。该书仍是30卷,论述了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等方面的内容,十分详尽。

孙思邈的这两部巨著,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隋以前的医方书有256部,但是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到唐时留传下来的就很少了。有的还是残缺不全,并且记载的方子也少。孙思邈的这两部要著,却记载了不少前人已经散失了的内容,若没有他这两部要著的记载,这些散失了的内容便是无法再找到的了。所以他这两部巨著,称之为我国医史的遗宝不为言过。它除了临床的重要参考之外,还有着祖国医学史的考证价值。

另外,这两部书内容丰富,理法方药各有所宗,分门别类,有纲有目,体系完整,是集唐代及唐以前祖国医药学之大成的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代表了盛唐医学的先进水平。它既是中医自身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积累的成果,也是吸收外来文化,取各家之长的结晶。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继承和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他指出:“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治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2.奠定了我国食疗学的基础

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列举食养、食疗食物154种。其弟子孟铣(唐代著名医学家、有“药仙”之称),在孙氏食养的基础上写成食养专书《补养方》,后世传人又增补为《食疗本草》,是中医食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重视妇幼、老年保健

孙思邈十分重视妇女和儿童的疾病,认为妇女有经、带、胎、产等方面的特殊生理条件和疾病范围;儿童的身体结构与成人大不相同,都应当单分出科,独立讨论。他也是最早提出将妇科单列一科的医家。在书中,还把“妇人方”一卷置于篇首,足见他对此的重视程度。对于小儿,他主张衣着要软、不宜过暖、常晒太阳,并对哺乳的时间、次数、乳量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书中载小儿方30多首,也是唐代对儿科贡献最大的医家。同时,还十分重视老年摄养,并提出一些养老之法。

4.注意环境居处的选择和改善

孙思邈主张居住环境以俭朴幽静为佳。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

小知识

孙思邈著作的影响

孙思邈的两部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问世至今,对我国方剂学的研究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孙思邈也因此被称为“时方之祖”。《千金方》还收录了唐代编修的《新修本草》,为后世保留了这一重要的医学文献。宋人郭思评价《千金方》说:“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清代医学家徐大椿则说该书“用意之奇,用药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此书一直受到我国历代医家的推崇,在国际上影响也越来越大,朝鲜、日本以及英、美、德、法诸国都有学者从事孙思邈著作的研究。

《悟真篇》中的养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