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31642700000028

第28章 名著与养生(1)

道家养生名著浩如烟海,积淀了数以千年的精华,养育了难以计数的英才,昭示着绚丽无比的辉煌。历史证明,道家养生之道,非经典名著滋养下的躬身实践,别无蹊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些名著加以了解并研习,这对我们用道家功法养生不无裨益。

《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养生理念为: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以柔为贵、弱者变强和重人贵生。

1.道法自然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概念,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本原和运动变化的法则。其核心内容是讲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道德经》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规律为自然无为,必然要逆人欲之所为。老子无论在政治或人生态度上,都主张自然无为,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这种观念称为“生态智慧”。“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违“道”只能短寿。

2.清静无为

老子倡导的静神养生观,其精髓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少私寡欲”和“无为处世”。“少私寡欲”是养生的内涵,“无为处世”是养生的方法。

虚静: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在繁忙中静下心来。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世事的纷争,能够致虚守静,就可把握根本。他极力倡导“无欲”、“无求”、“无知”、“无为”的思想。其意是指要淡泊无为,无忧无虑,返璞归真,处于自然状态,保其精神,全其性命。

无为:道家认为,天下万物在生化中反复运转,但无论怎样运转变化,都是源于“道”的本体,事物的对立面正好体现了“道”的运动,指导人们共同实现“无中生有”、“有生万物”的目的。

《道德经》中还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其义是修道者要天天反省自己,减少杂念,减少再减少,直至没有杂念,就能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名言。

“无为处世”的含义有如下三点: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含有一种相生相成的道理;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即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勉强作为;无为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3.以柔为贵,弱者变强

老子对“道”的解释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所讲的“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弱,老子恰恰看到弱而无用的东西之大用。例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守柔曰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对于“弱者变强”老子不是主张用人间的斗争和竞争。因为老子认为“弱者”本身,就是为了打破人类社会竞争和斗争所带来的反作用。老子虽讲“柔弱胜刚强”,但这里所指的“强”,并不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强者所胜。

实际生活中以柔克刚的例子很多,如,“滴水石穿”、“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等。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如果经常处于柔的状态,则可避免过早衰老。这种“贵柔”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国传统的健身术也是以柔见长,如导引、气功、太极拳、导引保健功等。

4.重人贵生

“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道德经》中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提倡乐生、重生,鼓励人们去争取天年,最高理想是长生不死。

性命双修的思路:“性功”,即指精神意识和思想道德的修炼;“命功”即指对身体保健的修炼。将形体的修炼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

众术合修的思路:道家在理论上强调“生道合一”,在实践上重视“众术合修”,这是对后世道教养生学的一大贡献,并对其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后世道家功法很多,如炼丹、服气、导引、房中、服饵、画符咒语等等。

小知识

函谷关

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函谷关镇王垛村,距三门峡市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讶尘向北空”、“双蜂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函谷关是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函谷关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外。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对生命的认识的大量知识,对于养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

1.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

《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认为阴阳乃生命之源,《黄帝内经》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黄帝内经》对生命起源本质的认识是唯物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2.对生命规律的认识

《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人生历程中年龄阶段的差异,而且充分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区别。如男子以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以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和特点,又详细论述了衰老变化的过程及衰老的各种表现,为防病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

3.顺应天时的整体保健观

《黄帝内经》把人体和自然界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强调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提出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顺四时而适寒暑”,“法于阴阳,和于数术”等顺应天时的预防保健的观点。

4.提出了养生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提出的“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对养生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阐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原则和大量方法。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和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节制房事等等。

先秦时期是养生学的奠基时期。诸子的“百家争鸣”,分别提出了许多养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而《黄帝内经》则是这一时期的养生学发展的系统总结和结晶,为中国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小知识

《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

古代对宇宙及生命的哲学认识,首推道家。在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医学相互渗透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是道家和道教文化。《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和代表之作,在道家的成熟和道教的产生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黄帝内经》从探索生命本源出发,把先秦道家在思维方式、宇宙观的万物生成论、精气神、养生观等方面的思想成功地渗透到中医学这门基本成熟的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中,构建了富有道家思想特点的生命哲学。

《黄帝内经》残留着些许巫术的痕迹,很多内容与方术相关,其理论大量吸收道家思想,在传承中也有道家、道教的影响,其医学理论体系为汉末以来道教义理的建构、修仙方术的完善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医学思想渊源和思维模式。

《神农本草经》中的养生思想

道教修炼长生以体魄健康为基本条件,所以特别注重养生健身之道,注意吸收古代医药学与养生学等思想内容,而在这方面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积累。在医药学上对道教影响最大的当属《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医药学家和道教炼养家的影响颇深,齐梁时的陶弘景就是以《神农本草经》和前人的本草论述为基础,重新整理出《神农本草经集注》的。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该书在记载药物的时候,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下、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又可长服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补养和祛疾的双重功效,但不需久服;下品125种,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多数有毒或药性峻猛,容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使用。全书共记载了365种药物,而这种分类方法也是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便于选择和使用可以轻身延年及养生保健的药品,同时提供了治疗疾病的安全有效的药物范围。

《神农本草经》依循《黄帝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神农本草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药;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神农本草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

应该说,《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以及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原则,直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小知识

《神农本草经》中的神仙思想

先秦以来,中医药学的发展与神仙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东汉以后,仙方与汉代方士医群体崛起,神仙不死术盛行。人们对神仙不死药的追求,逐渐经历了一个从寻觅到炼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方士们对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吸收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神农本草经》就有不少汉人的神仙思想,吸收了汉代方士和早期原始道教的医药学成就。

《抱朴子》中的养生思想

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抱朴子》是一部具有丰富养生思想的道教著作,也体现了葛洪的神仙道教思想。葛洪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为其神仙道教的养生思想提供了现实基础。葛洪不但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教的养生思想,而且提出“玄道”的思想,这是葛洪《抱朴子》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抱朴子》分为内外两篇,后来被作为道教经典。

《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病,属于道家。其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的确实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

《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法;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总之,《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抱朴子》中还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如他说:“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他认为修炼既可以保德致长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通过修炼还可以获得长生,身体不伤,是最大的孝道。

另外,炼丹术的发展,到东晋时,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当时的炼丹术,以追求长生为目的。人们追求长生成仙,最早是在自然界寻找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后来演化成为人工冶炼金丹,希望通过服食丹药达到长生成仙之目的。可是,服食丹药能否长生?仙人究竟是否存在?对于这些问题,炼丹家们虽然也曾有人谈论,但这些谈论从来都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而《抱朴子》中却首次对长生成仙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作了认真系统的论证。这些论证当然不能成立,但透过这些论证,我们可以窥见道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思维方式。另外,《抱朴子》在论证过程中记述了一些具体的炼丹方法,对金银和丹药炼制的记述,集汉、魏以来炼丹术之大成。这些记述,对于我们了解当时人们所具有的化学知识,是十分有益的。

当然,《抱朴子》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从理论上“论证”了长生术的可能性,它记载的炼丹术中所反映的化学知识,是中国化学史的重要研究对象。另外,《抱朴子》还广泛涉及到药物学和医学,记录了大量矿物、植物药,它对一些疾病成因和治疗的论述,也非常深刻。《抱朴子》对于研究葛洪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等,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是理所当然的。

小知识

激发体内活力的行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