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31642700000020

第20章 德行养生(1)

所谓“德行”,就是道德行为。道家智慧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德行如水,心静则明上善若水。”道医孙思邈也曾在《千金要方》中写道:“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所以说,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法。

德行乃养生之根

由于物质生活的富裕与提高,现代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注重养生、重视保健,但是除了购买保健品、增加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平衡、恪守生活规律外,恐怕很多人都没想到,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其实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医学证明:有德之人,由于注重德性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免疫功能,精神爽朗,邪气难侵,容易健康长寿;而小人由于心术不正,损人利己,攀龙附凤,耗心伤神,结果寝不安席,惶恐难宁,导致免疫功能严重下降,反而有损身心健康,与长寿无缘。

道教养生要求人们重视自己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这是养生长寿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道教先贤曾这样教导养生者:“养生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也就是说,道教在修炼养生中常讲的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难成仙道。为了强化养生者的思想道德修养,道教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强调必须要做到与人为善,积功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救人之急,悯人之孤等。通过这些具体的道教行为规范,净化社会,净化人们的心灵,最终就可达到不求寿而寿自延的目的。

一个人有高尚的道德,就会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奉献为荣,他就不会去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整天愁肠百结。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干那些损人利己的事,不贪不义之财,不做伤天害理的勾当,这种人心神安宁,心安理得。常言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他们吃饭香甜,睡觉安稳,胸怀坦荡,多言多利。生活在舒心如意的气氛中,其乐融融,对内心环境是一个良好刺激,有利于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家认为,修养道德与脏腑阴阳协调具有内在联系,如《黄帝内经》中说:“修身养德,则阴阳气和。”

现代医学认为,人既是一个受生物学规律制约的生物有机体,更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活动的相应变化。有人分析,有道德修养的人,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相对稳定,体内的酶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质分泌正常,强化神经活动,从而延缓衰老,有利于健康长寿。

在中医学的历代医学之中,最重视道德修养与养生紧密结合者,要首推唐代活了100多岁的药王孙思邈。他在《千金要方》中专门写了一篇《养性序》,认为养性就是以“善”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夫养性者,所以可以成性,性自为善。”他强调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恶生,祸乱实害亦后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就是说,养德为养生首务,既能防病,又能避祸。他进而得出,善于养性者,注重道德修养,即使不服药饵,也能长寿,所谓“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孙思邈不仅倡导养德与养生结合的主张,而且身体力行。他不受名利之诱,多次拒绝高官厚禄,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凡病家请求出行,不瞻前顾后,不先考虑自己的吉凶安危,也不惧怕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即使是面对“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的病人,也不产生半点厌恶的心理,仍然以十分同情的态度,认真负责地去治疗。孙思邈由于重视养德,所以活了100多岁。

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和长寿,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注意养德立德,加强自身修养,用一颗宽容、友爱、豁达的心来对待一切,从而提高自身抵抗疾病的免疫功能。

小知识

名人论养德

德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代的智者和养生学家都十分强调养德,即理想、道德、情操、性格等精神方面的修养。比如:老子主张去私欲,去贪心,以自然之气养自身之气。他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样才能“知足不辰,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孔子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寿”的关单,并进一步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强调“不怨天,不尤人”的达观态度。

上善若水,养生之本

“上善若水”语出《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善恶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有人对2700多人进行14年跟踪调查,惊讶地发现,一个乐于助人、和他人相处融洽的人预期寿命显着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且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1.5倍,那些性格孤僻、不愿参加社会活动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要高。人与人之间感情亲密、相处融洽,会增加人的免疫功能,增进健康。因此,具有善良之心,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善良的人长寿的原因是:从心理角度来看,善良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他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虑。从免疫系统角度看,经常行善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功能。相反,一个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并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寿命就比较短。一个心脏病常常发作又对他人怀着敌意的人,其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程度就越大。视别人意见为敌的人,往往一触即发,暴跳如雷,非常容易使血压升高,甚至酿成任何药物都难以治愈的高血压。至于那些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之人,因为他们做贼心虚,所以经常坐立不安、失眠、烦躁,他们不敢把自己的丑事向家人透露,终生背着一个沉重包袱,他们的精神压力有增无减。这种人的寿命无论如何都比大多数人短。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是心态平衡必备之条件。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才可能心态平衡,才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整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小知识

古代人心理健康标准

我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标准蕴含在《黄帝内经》之中,经学者研究,把它概括为以下九条:

1.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以恬愉为务”、“和喜怒而安居处”、“心安而不惧”。

2.不为物欲所累,“志闲而少欲”,“不惧于物”,“无为惧惧”。

3.不妄想妄为,“无思想之患”,“不妄想”,“不妄作”,“淫邪不能惑其心”。

4.意志坚强,凭理智行事,“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至。”

5.身心有劳有逸,生活合乎规律,“御神有时”,“起居有常”。

6.心神宁静,“恬淡虚无”,“居处安静”,“静则神藏”。

7.热爱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其俗”,“善附人”,“好利人”。

8.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

9.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做到“节阴阳而调刚柔”。

道家养生重宽容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净明道祖师许真君之“垂世八宝”中便有宽容,并认为“君子之致乎道者,八宝是也。”所谓“宽容”,指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

道教所崇尚的宽容精神,源于道教尊奉的“道祖”老子之思想。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在老子看来,“容”(即宽容)者,符合于“道”。换言之,即“道”具有“容”的品格。盖“道”为“虚无”之体,夫“虚”者,能“容”也。老子十分崇尚宽容。他教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以达到“玄同”的境界,这其中便体现了“宽容”的思想,并认为人如果能够做到宽容,便与大道相符合,从而终身不会遭受危险。由此可见宽容的意义和作用。

道家认为,心胸狭窄的人易生闷气,忧愁眉际,气埋于心头,整日闷闷不乐。结果气滞于胃,不饥不渴,影响消化系统的蠕动,甚至出现胸闷气短,心跳加快,神经衰弱,夜晚失眠等症,危害甚大。所以我们应以宽广的胸怀、开朗的性格、豁达的风度、高尚的品质、来对待人生,对待客观世界。主动寻找乐趣,诉诸知己,释放苦衷,消除闷气。

研究证明,生闷气不仅不利于解决矛盾,而且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伤害。有关专家在实际研究中,对部分大学生要求分别采用宽容和非宽容的态度来回忆一个自己受伤害的情景,每个过程持续了大约16秒,然后进入一个放松期。在非宽容期间,他们要在脑海中重放事件全过程,回忆他们所受到的不公平际遇,他们感受如何,以及他们持续怨恨的感觉。结果发现,在非宽容时期学生们的平均心率增加,血压升高,但是当学生选择对伤害他们的人采取宽容态度,并且主要集中在对他们的人格原谅时,他们的心率渐渐恢复正常。

由此可见,宽容不仅是一种大度的表现,对人对事都是一种尊重,而且宽容于己也是有利的。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儿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儿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儿风雨,多一点儿温暖和阳光。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了就算了。每个人都有错误,如果执着于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能够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也将以他坚强的心志在氛围中占据主动,以其威严更能够给人以信心、动力,因而更能够防止或减少背叛。

宽容就是潇洒。“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宽厚待人,容纳非议,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难得人世走一遭,潇洒最重要。

一句话,道家告诉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要以理性之心对待社会,要以敬重之心对待自然,要以关爱之心对待生命。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建设得更好,我们的生活将会调理得更好,我们的生命将会呵护得更好,我们的精神将会修养得更好。

小知识

宽容待物

在宽容待物上,道教主张物我为一、齐同慈爱。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认为,宇宙、天地、人及万物皆由“道”所化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因此主张善待万物,并应该“齐同慈爱”,即像待人一样去待物。为了善待万物,要求人们“慈心于物”;主张不杀生。认为“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反对“射飞逐走,发蛰惊棲,填穴覆巢,伤胎破卵”。规定“不得妄伐树木”、“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不得以秽污之物投井中”、“不得妄凿地毁山川”,等等。道教这种宽容待物的胸怀和思想,对于我们人类长久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安宁,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无为”是道教教义之一。道教认为,“无为”就是对于社会政治和处世的基本态度,万事万物以及社会的发展自有其“道”,治理天下要顺乎社会发展,与民休养生息;待人处事则要摒弃妄自作为,而应追求清静寡欲。“无为”是达到无不为和自化之目的的途径和方法。

无为首先是老子提出来的,他在《道德经》里多次提到无为,第三十七章说:“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认为凡事都应依道而行,顺应自然而治,清静无为就能自正自化,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加以不必要的干预。道教正是在此基础上衍化而成教义。研究表明,早期道教把“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老子想尔注》称:“若以贪宠有身,不可托天下之号也。所以者,此人但知贪宠有身,必欲好衣美食,广宫室,高台榭,积珍宝,则有为;令百姓劳弊,故不可令为天子也。设若道意,有身不爱,不求荣好,不奢侈饮食,常弊薄羸行,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魏晋以后,无为成为道士全身和修仙的基础,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以求全身、去危、离咎。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韩非子》说:“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所无(张榜本作‘无所’)制也。”他认为之所以无为无思是虚静的最好状态,是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心意不受任何束缚。没有道术的人故意求无为以达虚静,而心意上却忘不掉虚静而受到束缚。虚静是心意不受任何束缚的。所以,人们不能执意追求“无为”。《云笈七签》则告诉我们:“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改而从善……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而内丹家则以金丹术为“无为”,《道枢》引《太丹篇》说:“无为之道莫过乎金丹。”

河上公《老子注》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教“无为”思想,有益于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调节自我身心状况,促使人们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对精神刺激的承受力以及加强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小知识

舜无为而治

古时,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于是舜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赤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让他穿无领子的布衣。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道者善利万物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