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实用养生保健中草药
31616400000024

第24章 草部(4)

产后腹痛,甚至肠出:用羌活二两,煎酒服。

妊妇浮肿或风水浮肿:用羌活、萝卜子同炒香,只取羌活研细。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第一天服一次,第二天服二次,第三天服三次。

关节痛:用独活、羌活、松节等分,酒煮过。每天一杯,空心饮。

风牙肿痛:用独活煮酒热漱。又方:独活、地黄各三两,共研为末。每取三钱,加水一碗煎服,连渣服下。睡前再服一次。

喉闭口禁:用羌活三两、牛蒡子二两,煎水一大杯,加白矾少许灌下。

睛垂至鼻(眼睛下垂到鼻部,大便下血。痛不可忍。病名"肝胀"):用羌活煎汁服,几碗之后,病自全愈。

太阳头痛:用羌活,防风、红豆,等分为末。每取少许吸入鼻孔。

白茅根

[释名]

根名茹根、兰根、地筋。

[性味]

(茅根)甘、寒、无毒。

[附方]

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

反胃,食肉即吐:用茅根、芦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

肺热气喘:用生茅根一把,口咬细,加水二碗,煮成一碗,饭后温服。三服病愈。此方名"如神汤"。

体虚水肿(小便不利,但饮水很多):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加水三升煮干。去茅食品。水随小便排出。

五种黄病(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身体微胖。汗出如黄汁):用生茅根一把,切细,和猪肉一斤同煨汤吃。

小便热淋:用白茅根四升,加水一斗五升,煮成五升,温服。一天服一次。

劳伤尿血:用茅根、干姜等分,加蜜一匙,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一天服一次。

鼻血不止:用茅根研细,每服二钱,淘米水送下。

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把,水煎服。

竹木入肉:用白茅根烧过研末,调猪油涂伤处。

黄连

[释名]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云南黄连。根须及叶都可入药。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5~7年的植株,除去茎叶、须根,晒干或燥千。切片,生用或清炒、姜炒、酒炒、吴茱萸水炒用。

黄连川连雅连云连

[性味]

味苦,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中焦湿热,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泻火解毒热病烦躁,心火亢盛,胃热呕吐,血热妄行,痈肿疮毒。

[附方]

湿沮病之中焦湿热,院闷呕吐、舌苔黄腻者:配以厚朴、半夏、石菖蒲等,如连饮。

治热病。热盛火炽,壮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证:常配伍黄芩、山栀等,如黄连解毒汤;用于心火旺盛,心烦不眠,可配伍竹叶、山栀等;阴虚火旺之心烦不眠,则配以阿胶、白芍、黄芩,如黄连阿胶汤;用于肝火或胃热呕吐,与吴茱萸同用,即左金丸,或配伍半夏、竹茹等,均可奏清热降逆止呕之效;用于内热炽盛,迫血妄行而见吐血,衄血者,可配用大黄、黄芩,泻心火以凉血止血,如泻心汤用于痈肿疮毒,疗毒内攻,耳目肿痛诸证,内服、外用均有良效,如与黄芩、山栀、连翘等同用;又如黄连煎汁点眼,可治目赤肿痛,配枯矾外用,可治耳内疖肿疗毒。

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烦渴多饮之中消证:但须配伍天花粉、生地、知母等清热生津之品。

治妇人热劳赢瘦:黄连三两(去须),人参一两(去芦头),赤茯苓一两,黄芪一两(锉),木香半两,鳖甲一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澜),柴胡一两(去苗),地骨度半两,桃仁一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细罗为散,用好嫩猪肚一枚,将前药末安猪肚内,以线子缝合,蒸令烂熟,砂盆内研令如膏,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九。

治小儿胃热吐乳:黄连三钱,清半夏二钱。共为细末,分100等分,日服三次,每次一分。

治眼赤痛,除热:黄连半两,大枣一枚(切)。上二味,以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展绵取如麻子注目,日十夜再。

治痈疽肿毒,己溃未溃皆可用:黄连、槟榔等分,为末。以鸡子清凋,搽之。

治脓疱疮,急性湿疹:黄连、松香、海螺蛸各三钱共研细末,加黄蜡二钱,放人适量熟胡麻油内溶化,凋成软膏,涂于患处,每日三次。涂药前用热毛巾湿敷患处,使疮痂脱落。

治口舌生疮:黄连煎酒,时含呷之。

治小儿口疳:黄连、芦荟等分。为末。每蜜汤服五分。走马牙疳,入蟾灰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

治醇酒厚昧,唇上层齿作痛,或齿龈溃烂,或迮头面颈项作痛:黄连(炒)一钱五分,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各一钱,升麻二钱。上水煎服,实热便秘加大黄。

治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黄连末,每服一钱,粥饮下,或酒蒸黄连丸,亦妙。

治火烫伤:川连研末,调茶油搽之。

治药中巴豆,下痢不止:末干姜、黄连,服方寸匕。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

治心经实热: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

治心下痞。按之儒,其脉关上浮: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括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治火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一二两,栀子十四枚(擘),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忌猪肉、冷水。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一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

治呕吐酸水,脉弦迟:人参、白术、干姜、炙草、黄连,水煎服

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

治诸痢睥泄,脏毒下血:雅州黄连半斤,去毛,切,装肥猪大肠内,扎定,入砂锅中,以水酒煮烂,取连焙,研末,捣肠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米汤下。

治下痢:宣黄连、青木香,同捣筛,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饮下二三十丸,日再。其久冷入,即用煨熟大蒜作丸、婴孺用之亦效。

治人冷洞痢肠滑,下赤自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不可堪忍: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两。上四味,末之,以大醋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许,干之。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减,日三服。

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人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

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仃疳气下痢: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眼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口三服。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一升。顿服之。

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上截冬瓜头去穰,入黄连末,火中煨之,候黄连熟,布绞取汁。一服一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瘥为度。

半夏

[释名]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野生,产于四川、河南、湖北、贵州、安徽等地。

[采集加工]

夏秋两季采挖,洗净,除上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生姜、明矾等炮制后使用,称为制半夏用时切片。

[性味]

味辛,性温,有毒。

[功效主治]

燥湿化痰痰多咳嗽气逆,痰饮眩晕,风痰肢麻不遂;降逆止呕胃气上逆呕恶;消痞散结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又治胃不和卧不安等。本品辛散温燥有毒,主人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所以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凡痰湿所致疾患皆可选用,兼寒者尤宜。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咳喘气逆、痰湿上犯之眩晕心悸失眠,以及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证;义善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痰湿中阻之胸脘痞闷、气郁痰结咽中如有物阳之悔核气;还可治痰湿凝滞经络或肌肉所致的瘿瘤痰核及痈疽肿毒此外,也町用于胃不和卧不安等证。

[附方]

治咳喘气逆、痰多色白: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同用,如二陈汤;若寒盛而痰多清稀者,可配细辛、干姜等温肝化饮之品;若见热象,痰稠色黄者,则需与清热化痰的黄芩、瓜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痰湿上犯之眩悸失眠,常配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常以之辅天南星、白附子等药为用,如玉壶丸、青州白丸子。

治胃寒及痰饮呕吐:半夏、生姜相顽为用,如小半夏汤。若治其他原因昕致的呕恶,当据情配了五它药。用治胃虚呕吐,常与人参、白蜜等同用,如大半夏汤;治胃热呕吐,常与黄连、竹茹等同用,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至于妊娠呕吐,又常与苏梗、砂仁、生姜、竹茹等理气安胎、和胃止呕之品同用。

治痰湿中阻之胸脘痞闷胀满,证偏寒者,半夏、厚朴、陈皮、苏梗、木香等同用,证偏热者,常与黄芩、黄连、山栀子等同用。若治痰热互结之心下坚痞作痛,当与全瓜萎、黄连同用,如小陷胸汤。若治瘿瘤痰核,常与昆布、海藻、浙贝母、夏枯草等同用。若治痈疽肿毒未化脓者,可单用生品为末,醋调外敷。

治胃不和卧不安:每与秫半合用,如半夏秫米汤;取其行湿润燥之功,治老人火衰便秘,每与疏黄合用,如半硫丸。

治失眠:制半夏12克,秫米(小黄米)60克,胸膈胃脘满闷、舌红苔黄者加莱菔子120克。水煎,睡前服,每日1剂,重者可早、中、晚各服l剂。

治病毒性心肌炎:制半夏18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小儿门涎外流:生半夏、陈醋适量。将生半夏烘干,研细末,加陈醋调成稠糊,睡前贴于两足心,加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次晨去掉,连用3-5次。

治湿痰咳嗽:制半夏9克,黄荆子15克,生姜3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扁平疣:生半夏、斑蝥各等分。共研末,用10%稀盐酸调成糊备用。用时将疣体消毒,用梅花针刺出微量血,将药涂患处。

治慢性咽炎:制半夏5克,醋250毫升。将半夏砸碎,加食醋浸泡24小时,加热三四佛,去渣,加苯甲醇O.25克,过滤,瓶装。每次10毫升,加开水稀释服,每日2~3次。

鸡血藤

[释名]

又叫血凤藤。属豆科;密花豆为攀援灌木。茎无毛。荚果刀状,被绒毛,有网脉,沿腹缝线增厚,仅顶部有一个种子。白花油麻藤为藤本;荚果木质,长矩形,外被棕色短柔毛,两侧有狭翅,种子间有紧缩;种子10余枚,肾形,黑色。花、果期4~9月。密花豆分布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生于林中或灌丛中;白花油麻藤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截成长约40厘米的段,晒干。

[性味]

性温,味苦甘。

[功效主治]

活血、舒筋。治腰膝酸痛,麻木瘫痪,月经不调。

[附方]

治放射线引起的白血病:鸡血藤一两。长期煎服。

木瓜

[释名]

又叫木瓜实、铁脚梨,属蔷薇科。灌木,高一丈。枝棕褐色,有刺,皮孔明显。叶柄长3一15毫米;托叶近半圆形,往往脱落;叶片卵形至椭圆形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圆形,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有腺状锐锯齿,有时有不整齐的重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梨果卵形或球形,黄色或黄绿色,芳香,花期3~4月。果期9~lO月。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野生或栽培。

[采集加工]

9-1O月采收成熟果实,置沸水中煮5-10分钟,捞出,晒至外皮起皱时,纵剖为2或4块,再晒至颜色变红为度。若日晒夜露经霜,则颜色更为鲜艳。

[性味]

性温,味酸。

[功效主治]

平肝和胃,去湿命筋。治吐泻转筋,湿痹,脚气,水肿,痢疾。

[附方]

止吐:木瓜(末)、麝香、腻粉、木香(末)、槟榔(末),各一字。上同研,面糊丸,如小黄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无时服。

治泻不止:米豆子二两,木瓜、干姜、甘草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不以时。

治风湿客搏,手足腰膝不能举动:木瓜一枚,青盐半两。上用木瓜去皮脐,开窍填吴茱萸一两,去枝,将线系定,蒸熟悉研,人青盐半两,研令匀,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茶酒任一下,以牛膝浸酒服之尤佳。食前。

治腰痛:牛膝二两(温酒浸,切,.焙),木瓜一枚(去顶、穰,人艾叶一两蒸熟),巴戟(去心)、茴香(炒)、木香各一两,桂心半两(去皮)。上为细末,入熟木瓜并艾叶同杵千下,如硬,更下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盐汤下。

治脚膝筋急痛:煮木瓜令烂,研作浆粥样,用裹痛处,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热裹便差。煮木瓜时,人一半酒同煮之。

治筋急项强,不可转侧:宣州木瓜二个(取盖去穰),没药二两(研),乳香一两(研)。上二味纳木瓜中,用盖子合了,竹签定之,饭上蒸三四次,烂,研成膏子,每服三五匙,地黄酒化下(生地黄汁半盏,无灰上酝二盏和之,用八分一盏,热暖化膏)。

治一切脚气,腿膝疼痛:花木瓜一个(切下顶作盖,去穰)附子一只,炮去皮,晒为细末。上将附子末安在木瓜内,再以熟艾实之,将顶盖之,用竹签签订,复以麻线缚之。用米醋不拘多少,子瓷器内煮烂,石器中烂研为膏,即用二三只碗,以匙摊于碗内,自看厚薄得所,连碗覆于焙笼上慢火焙,时时以手摸,如不沾手,以匙抄转依前摊开,勿令面上焦干,恐成块子,如此数次,看干湿得所,方可为丸,空心用温酒送下三五十丸。

治干脚气。疼痛难忍:干木瓜一个,明矾一两,煎水,乘热熏洗。

治湿脚气。上攻心胸,壅闷痰逆:木瓜一两(干者),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一两(去芦头),桂心半两,丁香半两,槟榔二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三十丸。

治脚气疼痛: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渣,再入水二碗煎渣,取一小碗,两次药汁相和,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服亦得。

治脚气冲心,胸膈痞滞。烦闷:大腹皮一枚,紫苏一分,干木瓜一分,甘草一分(炙),木香一分,羌活一分。细锉为饮子,分作三服。每服,用水一升煎至三分。通口服之。

治赤白痢:木瓜、车前子、罂粟壳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治脐下绞痛:木瓜、二片,桑叶七片,大枣三枚(碎之)。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顿服之。

紫苏

[释名]

在二三月份下种,或者簇年种子在地里自己生长。它的茎方,叶圆而有尖,四周有锯齿,土地肥沃的正背面都是紫色,土地瘠瘦时叶的正背面都是白色的,即白苏,就是在荏。

[采集加工]

五六月份连它的根一起采收,用火煨它的根,阴处晾干,则经过十一、十二月叶子也不会落。

茎叶

[性味]

味辛,性温,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解肌发表,散风寒,下气除寒,补中益气,通畅心经,益脾胃,它的籽功效更好。主治一切寒气造成的病症,如心腹胀满,开胃下食,止脚气和腹泻,通顺大小便。煮成水喝特别好,与橘皮相适应。另有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的作用。治蛇、犬咬伤。

[性味]

味辛,性温,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下气,除寒温中,益五脏,补虚劳,润心肺,研成汁煮粥长期吃,能使身体强壮。可治腹泻、呕吐、反胃,利大小便,消痰止咳嗽,平肺气喘急,顺气治风邪,利膈宽肠,解鱼蟹毒。[附方]

治疯狗咬伤:紫苏叶嚼烂后敷涂在伤口上。

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二升。

治腹泻霍乱胀痛:用生紫苏捣成汁后喝最佳。干紫苏煮汁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