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实用养生保健中草药
31616400000022

第22章 草部(2)

(子)苦、温、无毒。(白蒺藜:甘、温、无毒)。

[附方]

腰脊痛:用蒺藜子捣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胡豆大,每服二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通身浮肿:有杜蒺藜每日煎汤洗。

大便风秘:用蒺藜子(炒)一两、猪牙皂荚(去皮、酥炙)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盐茶汤送下。

月经不通:有杜蒺藜、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难产(胎在腹中,胞衣亦不下;或者胎死):用蒺藜子,贝母各四两,共研为末,米汤冲服三钱。过一会如仍不下,可再次服药。

蛔虫病:用初秋采集的蒺藜子,阴干收存。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

多年失明:用初秋采集的蒺藜子,阴干捣成散,饭后服,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牙齿动摇:用蒺藜去角,生研五钱,加水淡浆水半碗,盐少许,温时漱口,甚效。或以蒺藜根烧灰贴牙,亦能固齿。

鼻塞多年。不闻香臭:用蒺藜两把,加水一大碗煮取半碗,先令病人仰卧。满口含饭。随好以药汁一合灌入鼻中,如不通,可再灌。至鼻中喷出一两个小肉坨(息肉)子,病即愈。

面上瘢痕:用蒺藜子、山栀子各一合,共研为末。加醋调匀。夜涂脸上,清晨洗去。

白癜风:用白蒺藜子六两,生捣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一天服二次。一月后断根。服至半月时,白处见红点,即预示有效。

疔肿:用蒺藜子一升,火熬,捣烂,以醋调匀封疮上。拔根即愈。

蠼螋尿疮:用蒺藜叶捣烂敷患处。如无叶,可用子代替。

大黄

[释名]

黄良、将军、火参、肤如。

[性味]

(根)苦、寒、无毒。

[附方]

吐血、鼻血(心气不足):用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热服。下泻即验。

伤寒痞满(心下满而不痛):用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泡人麻沸汤中。过一会,绞渣取汁,分二次温服。此方名大黄黄连泻心汤。

热病兼说胡话:用大黄五两,锉细,炒到微红,加水煎成膏子,每服半匙,冷水送下,此方亦治伤寒发黄。

腰脚风痛:用大黄二两,切成小块,加少许酥油炒干,不能炒焦。

捣烂筛过。每服二钱,空心服,煮开过多次的姜汤送下。泻出冷脓恶物,痛即止。

风热积壅:用大黄四两、牵牛子(半炒)四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了,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白开水送下。如要微泻,每服可加十至二十丸。又方:基本上和上主栅,但不用炼蜜而用皂荚熬膏代替,称为坠痰丸或"全真丸",又名"保安丸"。

痰为面病(但水泻及胎前产后的痰病不可服用):用大黄(酒浸,蒸熟。切晒)八两,生黄芩八两,沉香半两,共研为末,加青礞石(二两)和焰硝(二两)一起封固、煅红、研细的药末二两,以水和各药成丸,如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六十丸,缓病七八十丸,急病一百二十丸,温水送下后,好静卧勿动,让药起作用。第二天,先下糟粕,次下痰涎。如末下,可再次服药,此方名"滚痰丸"。

腹中痞块:用大黄十两,研为末,加醋三升、蜜两匙,和匀,煎成丸了,如梧子大。生前了三十丸,生姜汤关定。能吐泻即验。又方:陈石灰半斤,瓦器上炒至极热,等稍冷后,加大黄末(炒热)一两、桂心末(略炒)半两,以醋调成膏,摊在布上贴患处。又方:大黄二两、朴硝一两,共研为末,以大蒜同捣成膏贴患处。加放阿魏一两,更好。

脾癖疳积:用大黄末三两,加醋熬成膏,倒在瓦上日晒夜露三天;再加硫磺一两(以形如琥珀者为好)、宫粉一两,一起研匀。十岁以下小孩,每服半钱,大人每服一钱半,米汤送下。忌生冷鱼肉,只吃白粥半月。如一服不愈,半月之后再服。

小儿诸热:用大黄(煨熟)、黄芩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在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至十丸,蜜汤送下。亦可加黄连,称为"三黄丸"。

骨蒸积热。渐渐黄瘦:用大黄四分、加童便五六合,煎取四合,去渣服汁,分二次服。

赤白浊淋:用大黄研末,每次取六分,放人破了顶的鸡蛋中,搅匀,蒸熟,空心吃下。三次见效。

大便秘结:用大黄末一两、牵牛头末半两,和匀,每服三钱。用厥次序心烦现象者,酒送下,无此现象者,蜜汤送下。

热痢。里急后重:用大黄一两,浸酒中半日,取出煎服。

伤寒并热霍乱(涎流吐逆,不能言语,牙齿动摇,喘气闷绝):用大黄、人参各半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热服即安。

食后即吐:用大黄一两、甘草二钱半,加水一升,煮成半升,温服。

产后血块:用大黄末一两,加头醋半升,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温醋化下。

男子疝气偏坠:用大黄末调醋涂患处,药干即换。

头眼昏眩:用酒炒大黄,研为末,清茶送服二钱。

风热牙痛:用大内烧存性,研为末,早晚擦牙。

口腔糜烂:用大黄、枯矾,等分为末,擦牙,吐涎。

鼻内生疮:用生大黄、杏仁捣匀,加猪油调涂。又方:用生大黄、黄连各一钱,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加重油调涂。

损伤瘀血(从高处跌下或木石压伤,痛不可忍):用大黄(酒蒸)一两、杏仁(去皮)三七粒,共研细,加酒一碗,煎成六分,鸡鸣时服。至晚间有瘀血排下为验。

冻疮:用水调大黄末涂搽。

汤火伤:用大黄生研,调蜜涂搽,不惟止痛,而且灭瘢。

蠼螋咬疮:用大黄研末敷上。

肿毒初起:用大黄、五倍子、黄蘖,等分为末,新汲水调匀涂患处。每天四至五次。

痈肿热痛:用大黄研末,加醋调匀涂患处。药干即换。

乳痈。用大黄、粉草各一两,共研为末,加好酒熬成膏,摊布块上贴疮。同时,取药末一匙,温酒送服。次日有恶物排出。此方名"金黄散"。

大风癞疮:用大黄(煨)一两、皂荚两刺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匙,空心服,温酒送下。排出恶物如鱼脑状或乱发状,再雄黄花蛇药("通天再造散")。

甘遂

[释名]

白泽、主田、鬼丑、陵泽、甘泽、重泽、苦泽。

[性味]

(根)苦、寒、有毒。

[附方]

水肿腹满:用甘遂(炒)二钱二分、牵牛一两半,共研为末,煎为水剂,随时服用。

身面浮肿:用甘遂二钱,生研为末。放入猪肾中,外包湿纸煨熟吃下。每日吃一次至四五次。如觉腹鸣,小便亦通畅,即是见效

肾水流注(腿膝挛急。四肢肿痛):用上方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煨熟,温酒嚼下。泻下黄水为验。

大小便不通:用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坏了十文,共研匀。每服一钱,加白面四两,和水做成面片,煮熟淡食。待大小便通畅后,再服平胃散加熟附子,每取二钱煎服。

水鼓气湍:用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后,共研为末。每取二三分,加水半碗,煎开几次,待温服下。不过十服见效。脚气肿痛:和甘遂半两,木鳖子仁四个,共研为末。每取四钱,放入猪肾中,湿纸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汤送下。不过十服见效。

疝气偏肿:用甘遂、茴香,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痞症(发热、盗汗、胸背疼痛):用甘遂包在面中,放浆水内煮十沸,去面。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黄,研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临星时服,冷蜜水送睛。忌油腻鱼肉。

消渴:用甘遂(麸炒)半两、黄连两,共研细,加蒸饼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汤送下。忌甘草。

风痰迷心癫痫:用甘遂二钱,研为末,放在猪心里。缚紧,纸懈,煨熟。取药出,加辰砂末一钱,分成四份。每服一份,半用过的猪心煎汤调下。以大便下恶物为效,否则须再次服药,此方名"遂心丹"。

小儿马脾风(风热喘促,闷乱不安):用甘遂(包面中,煮过)一钱半、辰砂(水飞)二钱半、轻四化建设少许,共研为末。服时,先取少许浆不,滴入一为油,然后放药末二三分在油上。等药下沉,去浆灌服。此方名"无价散"。

麻木疼痛: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共捣作饼,贴患处。此方名"万灵膏"。内服甘草汤。

突然耳聋:用甘遂半寸。棉裹插耳内,口中嚼少许甘草。

王不留行

[释名]

禁宫花、剪金花、金盏银台。

[性味]

(苗、子)苦、平、无毒。

[附方]

鼻血不止:用王不留行连茎、叶阴干,煎成浓汁温服。很快见效。

大便后下血:用王不留行研为末,每服一钱,水送下。

刀伤失血:用王不留行十分,蒴翟叶十分,桑根白皮十分,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黄芩、干姜、芍药、厚朴各二分,前三味,烧存性,后六味,研为末。两组和匀。治在伤。每服一匙,水送下;治小伤,只须用末敷伤处即可。妇女产后亦可服用。此方名"王不留行散"。

妇女乳少:用王不留行、穿山甲(炮)、龙骨、瞿麦穗、麦门冬,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服药后再吃猪蹄汤,并一日数次用木梳乳,助乳汁流出。此方名"涌泉散"。

头风白屑:用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为末,干搽头上。第二天清晨篦去。痈疽诸疮:用王不留行、桃枝、茱萸根皮各五两,蛇床子、牡荆子、苦竹叶、蒺藜子各三程式,大麻子一升,以水二头号半,煮取一斗,多次洗患处。此方名"王不留行汤"。疔肿初起:用王不留行子研为一末,加蟾蜍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酒送下。汗出即愈。

芦荟

[释名]就是卢会、奴会或劳伟。即木脂。绿色的是真品,出产于伊朗。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主治]

清热,杀虫,祛肝火,明目,祛心热、除烦。治小儿惊痫。外敷慝齿患处。吹人鼻中,可治脑疳,除鼻痒。脾胃虚弱患者忌用。

[附方]

治脚鸡眼:芦荟叶适量。将芦荟浸入童便或自己的尿中1~2小时,取出漂洗干净。首次用药前,先将患处用温水浸洗,使角化皮肤软化,用刀刮去角皮层,然后将芦荟切去表皮,贴患处,胶布固定,每晚睡前换1次药,连用5-7次。治痤疮:芦荟叶适量。取鲜芦荟叶3-5片,洗净,捣烂,绞汁,加入雪花膏或凡士林内,配成7%软膏,每天早、晚揉擦患部1次。

治烧烫伤:鲜芦荟叶适量,洗净,捣烂,绞汁徐伤处。每口数次。

治口腔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牙出、肛裂出血:芦荟适量。将芦荟叶捣烂,绞汁,浓缩,烘干,研细末,干洒患处,或取药棉蘸药粉,堵塞轻压出血处。

治甲沟炎(指甲沟受伤红肿化脓刺痛):鲜芦荟叶片。将芦荟叶放火上烘软,刮取其粘液涂患处。每日3次。

治蜂螫伤:鲜芦荟叶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治小儿惊风:芦荟、胆南星、天竺黄、朱砂各3克。共研细末,甘草煎水调面粉糊为丸,黄豆大,干燥。每用一丸,灯心煎水送服。

虎杖

[释名]

又叫苦杖、大虫杖、酸桶笋、斑根、野黄连、大活血、九龙根。属蓼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达三尺;根茎横卧地下,木质,节明显。茎直立,圆柱形,中空。举叶互生,阔卵形至近圆形,瘦果卵形,具3棱,红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我国中部及南部。生于山谷、溪旁或岸边。

[采集加工]

春、秋均可采挖,切断,晒干。

[性味]

性平,味苦。

[功效主治]

祛风,利湿,破瘀,通经。治风湿筋骨疼痛,湿热黄疸,妇女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痔漏下血,跌扑损伤,恶疮癣疾。

[附方]

治毒攻手足肿,疼痛欲断:虎杖根,锉,煮,适寒温以渍足。

治筋骨痰火,手足麻木:斑庄根一两。川牛膝五钱,川茄皮五钱,防风五钱,桂枝五钱,木瓜三钱,烧酒三斤泡服。

治胆囊结石:虎杖一两,煎服;如兼黄疸可配合连钱草等煎服。

治五淋:苦杖不计多少,为末。每服二钱,用饭饮下,不拘时候。

治月经闭不通,矩气欲死:虎杖根百斤(去头去土,曝于,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斗。上三味细切,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斗,内二卜瓜、牛膝汁,搅令调匀,煎令如饧每以酒服一合,口再夜一宿血当下,若病去,止服。

治妇人月经小利,背膊烦疼:虎杖三两,凌霄花一两,没药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

治产后瘀血痛,及坠扑昏闷:虎杖根,研末,酒服。

治腹内积聚,四肢沉重,月经不通:高地虎杖根细切二斛,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大斗半,去滓,澄滤令净,取好醇酒五升和煎,令如饧。每服一合,消息为度,不知,则加之。

治肠痔下血:虎杖根,洗去皴皮,锉焙,捣筛,蜜丸如赤豆,陈米饮下。

治红白痢:酸汤杆三钱,何首乌三钱,红茶花二三钱,天青地白二钱。煎水兑红糖吃

治诸恶疮:虎杖根,烧灰贴。

治痈肿疼痛:酸汤秆、土大黄为末,调浓茶外敷。

苦参

[释名]

又叫苦骨、牛参、川参、野槐。亚灌木。根圆柱状,外皮黄色。茎枝草本状,绿色,具不规则的纵沟。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种子通常3~7枚,黑色,近球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沙质地和红壤地的向阳处。

[采集加工]

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

[释名]

性寒,味苦。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治热毒血痢,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

[附方]

治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

治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苦参(切片,酒浸湿,蒸晒九次为度,炒黄为末,净)一斤,地黄四两(酒浸一宿,蒸熟,捣烂)。加蜂蜜为丸。每服二钱,白滚汤或酒送下,日服二次。

治谷疸,食的头旋。。心怫郁不安:苦参三两,龙胆一合(末)。牛胆丸如梧子。以生姜汁服五丸,日三服。

治赤白带下:苦参二两,牡蛎一两五钱。为末,以雄猪肚一个,水三碗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

治下部疮漏:苦参煎汤,日日洗之。

治大肠脱肛: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之,以木贼末敷之。

治心肺积热,肾脏风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癞,瘙痒难忍。时出黄水。及大风手足烂坏。眉毛脱落,一切风疾:苦参三十二两,荆芥(去梗)十六两。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好茶吞下,或荆芥汤下,食后服。

治漏脓肥疮,脓窠疮,腊梨头,遍身风癞,隐疹疥癣,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破烂。阴囊痒极。并妇人阴痒、湿痒:苦参一斤(为末),鹅毛(香油炒存性)六两。黄米糊丸,朱砂为衣。茶汤送下,日进二次。或随病作散擦或洗贴。

治瘰疬:苦参四两,捣末,生牛膝和丸如梧子。食后暖水下十丸,日三服。

治鼠瘘诸恶疮:苦参二斤,露蜂房二两,曲二斤。水三斗,渍药二宿,去滓,黍米二升,酿熟稍饮,日三。一方加猬皮,更佳。

治汤熨火烧疼痛:苦参不以多少,为细末,用香油调搽。

治旋耳疮:又名月蚀疮,初起在耳轮上或耳后,耳垂处发一黄色米粒样疙瘩,周围发红,顶白透脓,奇痒难忍,破后脓水外溢,蔓延传染,不几日耳前后成为一片,脓水淋漓,此疮小儿最易传染,苦参、黄柏各五钱,苍术、海螵硝各三钱。各研极细.和匀。用温开水调敷患部,每日早晚各换药一次。治齿缝出血:苦参一两,枯矾一钱。为未,日三揩之。治毒热足肿作痛欲脱者:苦参煮酒渍之。

甘草

[释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

[性味]

(根)甘、平、无毒。

[附方]

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小儿撮口风。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一天服尽。

小儿干瘦: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赤白痢: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口疮: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