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造就一生
31517000000007

第7章 交际中的口才技巧(1)

求人办事要有铜牙铁齿

当我们遇到求人办事的时候,也许你会觉得不知道怎么张嘴,因为毕竟会有些不好意恩和尴尬。其实,只要你拥有一定的口才技巧,那么你就不会觉得开口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事情也会比你想象的更加顺利。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求人的。小时候对做不来的功课,我们求人讲解;长大后,为成家,我们求人说媒;工作时,我们求人合作,求人推销……总之,生活中需要我们开口求人的事太多了。

但求人办事要想获得好的效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要使对方心甘情愿地为你帮忙,你必须练就一副铜牙铁齿。如果你没有口才,只一味的谈自己的事,并不停地对对方说:“劳你大驾,请你帮忙。”之类的话,只会让人感到耐烦。

要想把自己的请求向对方说明,首先应该摆出一副愿意听取对方讲话的姿态来,有倾听别人言谈的诚意,别人也会愿意听你说下去。

有一次,相声演员姜昆到广州演出,市属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往采访,不料,被姜昆一一婉言谢绝,这使记者们十分失望。这时,有一位女记者却再次叩响了姜昆的房门,说:“姜昆同志,我是一个相声迷,我对您的表演很欣赏,可是我想跟您谈谈您演出时的一些应特别注意的细节问题……”姜昆一听是为自己更完美的演出而来的,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她。

这位女记者利用了她和对方对相声的爱好及共同的兴趣做文章,巧妙地打开了姜昆的“话匣子”。所以求人时,说话的话题应该视对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话题,若不符合对方的需要,就无法引起对方的兴趣,最好的办法是引出彼此共通的话题来,才能与对方聊起来,然后再设法慢慢地把话题引入自己所要谈论的范围里。

所谈的内容不要总是老生常谈,以免惹人生厌,也不要夸夸其谈,显示自己什么都懂,毕竟你是在求人家,常言说得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所以,此时你也一定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我们在平常与人交谈的时候,一般都是说些身边的琐事,这或许是想向对方表示亲切。但在求人办事之时一般情况下不宜把老婆、儿女当作谈论的话题。有些人习惯在讲几句正经话后,就把话扯到老婆、儿女的身上,像这种人总不免给人一种娘娘腔和不务正业的感觉。像这样说家务事,不能算是好的谈话内容,这种谈话毫无益处。

求人办事时,谈话可以从政治、经济等比较严肃、文雅的题目开始,然后再涉及文学、艺术、个人的兴趣方面等比较轻松的话题,总之,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大方地公布出来,使得彼此都能有共同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谈话方式。

谈话的语言要视对方的修养而选择,做到能雅能俗,才不会让人对你有格格不入的反感。一个善于求人的人,一定很注重礼貌,用词考究,不至于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因为他知道不得体的言辞往往会伤害别人,即使事后再想弥补也来不及了。相反的,如果你的举止很稳重,态度很温和,言词中肯动听,双方自然就能谈得投机,分别后也会彼此怀念不己。

所以,为了要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必须言语和善,讲话前先斟酌思量,不要不动脑筋,想到什么说什么,以至引起了别人反感还不自知。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平时要多培养一下自己的深思慎言作风,切不可像随地吐痰似的,不看周围是何处就脱口而出,那样是会被人瞧不起的。

总之,求人办事,说话的技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恰当的言词可以使你更顺利或以更小些的代价来达到目的。

开口求人是一门高深学问

开口求人也是一门学问。别人肯不肯帮忙,一方面与自己平时的为人处世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如何开口表达有重要的关系。日常交往中深得人缘的人,别人一般也乐意帮忙,而平日不注意交际、朋友少的人求人时若能深谙求人办事的口才技巧,也能获得别人的帮助,达到自己的目的。

首先请求别人,一定要选好时机,最好在别人心情舒畅;或在别人比较空闲的时候才适宜提出来。如果你去找别人帮助自己的忙时,别人恰巧正在高度紧张地工作,你去打扰他,他会因感到麻烦或嫌你没有眼色而敷衍你。如在别人心情不佳、情绪郁闷时,你提出请求,将会使他因心烦意乱而拒绝。

求人帮忙时,一定要博得对方的好感。先“捧”后求的技巧。所谓“捧”在这里是指对所求的人的恰到好处、实事求是的称赞,并不包括那种漫无边际、肉麻的吹捧。求人时说些对方乐意听的话,尤其是顺便就与所求的事有关的方面称赞对方一下,也不失为一种求人的好办法。

在求人时不忘表示愿意给对方以某种回报,或将牢记对方所提供的好处,即使不能马上回报对方,也一定会在对方用得着自己的时候鼎力相助。配以“互利”的承诺,让对方觉得他的付出值得,同时也会对求助者多一份好感。

倘若向特别要好和熟悉的人求助,可以直截了当、随便一点。但有时求助于关系一般的人、生人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时,则常常需要一个“导入”的过程。这个导入过程可长可短,得视情况而定。

另外,请别人帮忙时,措辞一定要讲究礼貌,以表露出对别人的尊重。比如:“劳驾,请您让一让好吗?”“打扰您一下,您能告诉我到某某地方该怎么走吗?”“请你下班时,等我一会好吗?”

如果你用生硬的口吻提出要求,肯定会招致对方的反感,即使对方碍于情面不好拒绝,但内心肯定不快,甚至可能心生埋怨也未可知。

求什么人说什么话

能说会道的人的人,一定要具备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这种能力,不能对不同的人,总唱“同一首歌”。

和别人沟通,首先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因为每个人的脾气禀性不同,所以他所能接受的说话方式就可能不一样。要想达到求人成功的目的,就要收集信息,因地制宜,运用恰当的技巧,千万不可意气用事,一言不和,怒发冲冠,引起了被求对象的反感,这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所以要求人必须先控制自己的情绪,除了控制情绪之外,交涉时还要消除“自我限制”的心理,因为自我限制往往使人作茧自缚,无法放开手脚,说话也不会有创造性的成果。

此外,在求人的过程中,也要能善于利用信息。现代人拥有许多信息,却不知道如何去利用它,甚至还会使用错误,造成反效果。比方当你夜晚送女友回家时,你知道该让车内保持幽暗,以增加罗曼蒂克的气氛,但是把车子停在两盏路灯之间呢?还是在路灯的正下方?大部分人一定会以为前者较为理想,其实光线从两边车窗斜射进来,反而把车内的情形照得一清二楚:而后者因为灯光只能照到车顶,车内反倒完全看不见。信息的运用也正是如此,运用得当则有利,反之,就一无是处了。

所以,求人时必须先认清自己的行动目标,把握资料的正确使用方法,随时观察对方的反应;尤其是越到最后阶段,越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最好是顺着对方的思路去接近对方,这样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与你携手合作。要是一意坚持己见,结果当然背道而驰,离目标越来越远了。

技巧有如种子,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如果希望顺利达到求人的目的,就必须研究出一套恰当的手段,尤其是言谈的手段,才能收到预期中的理想效果。至于什么样的手段才最恰当,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只要光明磊落,不搞旁门左道,能因人、因事而分别应变,知道何时该紧抓不舍,何时该放他一马,以求取最佳的结局。

请求别人办事的时候,倘若能够明白对方属于何种类型,说起话来就比较容易了。现列举几类人供参考。

(1)死板板的人

这类型的人比较木讷,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所预期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你是否也遇到过这种人?

求这种人的时候,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但这实在也是没办法的事。举个例子,当你遇到F先生时,直觉马上告诉你:“这是一个死板板的人。”此人体格健壮,说话带有家乡口音,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却不太清楚。除了从他表情中,可以察觉些许紧张之外,其他的,一点也看不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花些功夫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一些中性话题,只要能够使他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此类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譬如,当你们聊到有关保龄球时,F先生的话就开始多了起来,这表示他对这种球类很有兴趣。他很起劲地谈到打球的姿势、球场的情况和自己最近的成绩……原来死板板的表情,竟一扫而空,代之以眉飞色舞。

每一个人都有他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说,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好话题内容并利用这种人性心理。

(2)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像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教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求他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对付他呢?

某个企业的一位副科长,说话虽然客气,眼神里却有些许傲慢,并且不带一丝笑意,这种人实在是非常不好对付的,让人一见到他,就感觉有一种“威胁”存在。

对付这种类型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哕嗦,所谓“多说无益”正是如此,因此,你要尽量小心,以免掉进他的圈套里。

不要认为对方客气,你也礼尚往来地待他,其实,他多半是缺乏真心诚意的。你最好在不得罪对方的情况下,言词尽可能“简省”。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苦衷,这位副科长可能自觉“怀才不遇”或怨恨自己运气不好、无法早点出头。又由于其在社会上打滚甚久,城府颇深,所以尽管不受上司眷顾,也会在“保卫自己”的情况下,与人客气寒暄。因此我们只要同情他,而不必理会他的傲慢,尽量简单扼要地说话就对了。

(3)深藏不露的人

我们周围存在有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其心思,或让人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自我防范心理极强。

与这样的人沟通更是难上加难,往往搞得人们无所适从。

但是,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做出最后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做出答案或提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傻,或者故意言不及义的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4)过分糊涂的人

这种人一开头就没弄懂你的意思,你就是和他长时间频繁地接触,结果也是枉然。

小朱经常光顾一个书店,其中的一位女店员,常常在小朱讲明购买的书名时,还会糊里糊涂地弄错。像这种错误,一般人难免犯个一两次,但像她那样经常犯错,也就有点不可原谅了。因为小朱是这家书店的常客,老是遇到这种事情,心里总觉不太舒服。终于,有一次小朱把情形告诉书店经理,不多久,女店员就被辞退了。

经常犯错的人不外两种:一种是自己从来不知反省;另一种则是理解能力差,完全没听懂别人的谈话。

(5)自私自利的人

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为数不少,无论你走到哪儿,总会遇到几个。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要他做些于己无利的事,他是断不会考虑的。

有一位李先生,经常手不离计算器,这说明他始终在计算着自己的利益。正因为他最看重数字,他所坚持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至于其他事情,他不会在意如何做好它,只考虑怎样做才最省事。这种悭吝之徒谁都不会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当你不得不求他的时候,只有暂时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说话要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就会表示满意。

(6)毫无表情的人

人的心态和感情,常常会通过脸部的表情显现出来,所以在求人的时候,这些往往可供作为判断情况的工具。

然而,有些人却是毫无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说,他的喜怒是不形于色的,这种人不是深沉就是呆板的。当你需要和这种人进行交谈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别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

常人说:“眼睛是会说话的”,诚然,眼睛是灵魂之窗,“观其眸子”你自然可以知道对方的心思。

你可以从对方的表情中,看出他对你的印象究竟如何?有时候,自己会过分紧张得连表情都不很自在,此时,你不妨看看对方的反应:是毫不在意、无动于衷?还是已经察觉、面露质疑?留意他的眼神,你一定可以得到答案。知道了他的态度,话自然就好说了。

与这种人沟通,别被他这种表情吓住,一定要放松、从容不迫。但要注意的是,当你明白对方的反应可能是受自己的应对态度所影响,进而影响到结果时,就不得不特别注意、研究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了。

求人办事中的口才诀窍

开口托人办事儿毕竟是件难事,但如果掌握了技巧,难事也就变得容易了。

(1)借别人之口说自己的话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介石发难。可在对方没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杨虎城下面有个着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渡江战役前夕,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政府即将垮台。周恩来力劝国民党和谈代表留在北平共事,代表们也对原政府失去了信任,却不知毛泽东能不能容忍他们这些异党分子,就想探个究竟,也好为自己求得一条退路。可如果直接相问,就明显有乞降之嫌,大家都抹不开面子。有一个成员趁打麻将之机,轻描淡写地问毛泽东:“是清一色好,还是平和好?”毛泽东心领神会,爽快答道:“还是平和好,我喜欢打平和。”

就这样,一个重大的信息悄然传了过去,代表们全留了下来。问者自然高明,回答也是不凡。

(2)借玩笑话说实事

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只要有可能,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一个年轻打工者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0%和20%。大鼻子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洋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