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身体健康枕边书
31447900000016

第16章 少儿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2)

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坏血病,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以成骨障碍和出血倾向为其主要表现。

由于人类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故需经常由食物中供给。本病病因是:

(一)摄入不足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故母乳喂养儿一般不易得病,但如果乳母饮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C,则母乳含量不足也可使婴儿患病。牛乳中的维生素C含量只有人乳的1/4,且于煮沸后破坏殆尽。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中,长时间加热、遇碱或有铜离子存在等均可使之破坏;谷物中含量很少,故单纯以谷类喂养儿如不及时添加水果、蔬菜既可造成维生素C缺乏症。

(二)吸收障碍长期消化道功能紊乱可影响维生素c的吸收和利用。

(三)需要量增加在生长育加速期,发热性疾病以及创伤愈合时,维生素c需要量增加,若摄入量不足便可发生缺乏症。

小儿维C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胎儿出生时体内储存的维生素C一般可供生后3个月之用,故维生素C缺乏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起病缓慢,在典型症状出现以前先有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烦躁不安、然后出现下列症状。

1出血毛细血管管壁的胶原纤维减少、脆性增加,出现皮肤瘀斑,初起时仅见于毛囊周围及齿龈处;当病情进展进展时肌肉、内脏、粘膜也可出血;有时表现为鼻出血、血尿、黑粪、关节腔内和颅内出血。

2骨骼胶原纤维合成障碍使软骨的骨化受阻,但钙盖在软骨基质质内及继续沉着,以致临时钙化带因钙盐堆积而增厚。骨骺端骨质脆弱,易发生骨膜下出血;干骺脱位,分离或骨骺嵌入。如果病变在膝、踝关节附近,则关节肿胀,但不发红,两大腿外展、小腿内弯,患肢呈固定位置,不愿被移动或被抱起,呈假性瘫痪;若发生在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则该处明显突出、变尖,排列如串珠,在凸起的内侧可触及凹陷,此与佝偻病的肋串珠不同,后者较圆钝,内侧无凹陷。因肋骨移动时疼痛,故小儿呼吸浅速。

3齿龈炎除齿龈出血、肿胀外,可发生齿龈溃疡合并感染,牙齿生长障碍。

4其他创伤愈合减慢;因抵抗力低下常合并感染、营养不良和其他维生素缺乏症。

小儿维C缺乏症的治疗

应大量补充维生素C:重症患儿每日静脉注射500~1000mg,连续4~5天后改为口服,每日300~500mg,轻症小儿每日口服100~300mg。一般应连续治疗2~3周。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适当补充其他维生素,保持安静少动,防止骨折及骨骺脱位自属必要。

小儿维C缺乏症的预防

正常小儿每天维生素C供给量为:婴儿30mg;幼儿35~40mg;年长儿40~60mg;早产儿每日100mg。患病时维生素C消耗量较大,应及时补充。孕妇、乳母应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蔬菜;鼓励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应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辅食或维生素C制剂。

维生素A缺乏症

小儿维生素A缺乏症的病因

维生素A缺乏症是因体内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以眼和皮肤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1~4岁小儿;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差,眼结合膜及角膜干燥,以后发展为角膜软化且有皮肤干燥和毛囊角化,故又称夜盲症、干眼病、角膜软化症。

(一)摄入不足。长期以来糕、面糊等谷物或脱脂乳炼乳喂哺小儿而未及时添加辅食品,或病后“忌嘴”及长期素食皆容易发生维生素A缺乏症。

(二)吸收障碍。慢性消化道疾病如迁延性腹泻、慢性痢疾、肠结核和肝胆系统疾病等均可影响维生素A的消化、吸收、和贮存;长期服用石腊油通便也可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

(三)需要增加。生长发育迅速的早产儿,各种急慢性传染病长期发热和肿瘤等均可使肌体对维生素A的需要增多,导致相对缺乏。

(四)代谢障碍。缺乏蛋白质和锌可影响维生素A的转运和利用;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糖尿病时,β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障碍,故维生素A缺乏而血中胡萝卜素增多,皮肤黄染但眼结膜不显黄色。

小儿维A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一)眼部。①最初为暗适应时间延长,以后在暗光下视力减退,黄昏时视物不清继则发展成夜盲症;②眼干燥不适,经常眨眼,系因泪腺管被脱落的上皮细胞堵塞使眼泪减少所致,继而眼结膜和角膜失去光泽和弹性,眼球向两侧转动时可见球结膜摺叠形成与角膜同心的皱纹圈,在近角膜旁有泡沫状小白斑,不易擦去,即为毕脱斑;③角膜干燥、混浊而软化,继则形成溃疡,易继发感染,愈合后可留下白斑,影响视力;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虹膜脱出以致失明。

(二)皮肤。皮肤症状多见于年长儿,初起干燥、脱屑,以后角化增生角化物充塞于毛囊并突出于皮面,状似“鸡皮”,摸之有粗糙感;皮损首先见于上、下肢伸侧,以后累及其他部位;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脆薄多纹,易折断。

(三)其他。患儿体格和智能发育轻度落后,常伴营养不良、贫血和其他维生素缺乏症。牙釉质发育不良,常伴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

维生素B1缺乏症

引起小儿维生素的缺乏症的病因:

(一)摄入不足母乳维生素B1含量不多,约为150μg/L,低于牛乳(400μg/L),若乳母缺乏维生素B1,可使其乳汁中的含量更低,导致婴儿发生缺乏症。谷类加工过精、或淘米时过度搓洗,或习惯吃捞饭弃去米汤,或食物中加碱烧煮以及长期偏食等均可引起缺乏。

(二)需要增多小儿生长发育的迅速阶段,发热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使维生素B1需要量增多。

(三)吸收利用障碍长期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可导致缺乏症。

维生素B1缺乏临床表现

(一)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呕吐、消化不良,排绿色稀便。

(二)神经系统症状初期烦躁不安、夜啼;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出现反应淡漠、呆滞、眼睑下垂、颈肌和四肢非常柔软,致头颈后仰、手不能抓、吸吮无力、腱反射减低。婴儿常累及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失音;后期出现颅内压增高,昏迷抽搐,可致死亡。年长儿常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较突出,如感觉障碍、肌无力甚至肌肉萎缩。

(三)循环系统症状可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如心动过速或奔马律,呼吸难伴有紫钳。婴儿呈现出临床表现。

(四)水肿及浆液漏出常有下肢水肿并逐渐向上蔓延,可伴发心包,胸腔、腹腔积液。

(五)先天性脚气病若孕母缺乏维生素B1,则新生儿可患先天性脚气病,表现为出生时全身水肿、体温低、吸吮无力、肢体柔软、反复呕吐、嗜睡、哭声无力、给予牛乳或健康人乳后症状可逐渐消失。

维生素B1缺乏症的治疗

每日口服维生素B110~30mg(应同时治疗乳母,每日口服维生素B1100mg);重症或伴有消化道功能紊乱时可采用肌注每日2次,每次10mg,2日后可改为口服,连续数周。由于患儿常伴有其他B族维生素缺乏,故应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或酵母片。

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可使血中丙酮酸增高,导致心搏骤停,故应禁忌;亦不宜使用呼吸兴奋剂,以免耗氧增加,反使抽搐加剧;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糖元异生,血糖增高,烟酸、叶酸等均可阻碍维生素B1的磷酸化作用,均须慎用。

维生素B1缺乏症的预防

婴儿每日维生素B1需要量为04mg;儿童06~15mg;孕妇及乳母2~3mg。膳食不应长期食用精米、面,最好掺一些杂粮和粗粮;烹调时不宜加碱;鼓励多吃肉类和豆制品,并戒绝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生长快、户外活动少,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故本病主要见于<2岁婴幼儿。

(一)日照不足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需经波长为296~310nm的紫外线照射始能转化为维生素D3,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故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即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城市中高大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亦会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

(二)摄入不足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不能满足需要;乳类含出生素D量甚少,虽然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钙的吸收,但母乳喂养儿若缺少户外活动,或不及时补充鱼肝油、蛋晃、肝泥等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亦易患佝偻病。

(三)生长过速早产或双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易发生维生素D乏性佝偻病。生长迟缓的婴儿发生佝压病者较少。

(四)疾病因素多数胃肠道或肝胆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如婴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严重肝、肾损害亦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生成量不足而引起佝偻病。

(五)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可提高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系统的活性,使维生素D和25(OH)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糖皮质激素会对抗维生素D转运钙的作用。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3月一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病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常在维生素D缺乏后数月出现,患有骨软化症孕妇的母乳喂养儿可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佝楼病症状。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智能发育和免疫功能。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

(一)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恼、夜间啼哭、睡眠不安、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出现枕秃等。

(二)激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如不经治疗,症状会继续加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变。

(三)恢复期患儿经治疗和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会逐渐减轻、消失;血清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骨骺X线影象在治疗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四)后遗症期婴幼儿期重症佝偻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2岁的儿童。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其骨骺干骺端活动性病变不复存在。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

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动、防止骨骼畸形。治疗应以口服维生素D为主,剂量为每日50~100μg(2000~4000IU),视临床和X线骨片改善情况于2~4周后改为维生素D预防量,每日10μg(400IU)。对有并发症的佝偻病,或无法口服者可一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320万~30万IU,2~3个月后口服预防量。治疗一个月后应复查效果,如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测和骨骼X线改变无恢复征象,应与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鉴别。对已有严重骨骼畸形的后遗症期患儿可考虑外科手术矫治。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自限性疾病,充足的日光照射和每日补充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400IU)即可保证体内的25-(OH)2D和1,25(OH)2D3浓度正常,因此,孕妇应多作户外运动,饮食应含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新生儿在出生2周后应每日给予生理量(10~20μg/日)维生素D;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婴幼儿更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即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和给予预防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并及时添加辅食。

(第四节)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

发病可急可缓。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在胸部可听到干、湿罗音,以中等不泡音为主,偶可限于一侧。婴幼儿不会咯痰,多经咽部吞下。症状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发热38~39℃,偶达40℃,多2~3日即退。感觉疲劳,影响睡眠食欲,甚至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年长儿再诉头痛及胸痛。咳嗽一般延续7~10天,有时迁延2~3周,或反复发作。如不经适当治疗可引起肺炎,白细胞正常或稍低,升高者可能有继发细菌感染。

身体健壮的小儿少见并发症,但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呼吸道畸形、慢性鼻咽炎、佝偻病等儿中,不但易患支气管炎,且易并发肺炎、中耳炎、喉炎及副鼻窦炎。

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关于休息、饮食室内温度、湿度的调整等,详见“上呼吸道感染”。婴儿须经常调换卧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因咳嗽频繁妨碍休息时,可给镇咳药,但应避免给药过量以致抑制分泌物的咳出。当急性支气管炎发生痉挛而致呼吸困难时,轻者参考以下中医疗法“实热喘”处理,重者参考毛细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处理。

2中医疗法本病中医称为外感咳嗽,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临床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实热喘。治法以疏风散寒、清热宣肺、降热平喘为主。可结合临床辨证施治。

(1)风寒咳嗽:以突然咳嗽,声咳急频为主,痰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或伴头痛、恶寒或不发热、苔微白,脉浮。治以辛温解表,散寒止咳。常用杏苏散加减。

(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以黄粘稠为主,咽红口干,鼻塞流黄涕,或伴发热有汗,舌苔身微黄白,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加减。

(3)实热喘:除上述症状外,患儿发热较高,同时伴有顺喘憋。治以宣肺化痰,降逆平喘。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3其它治疗有时需用适量的吐根糖浆,婴幼儿每次2~15滴,年长儿每次1~2ml,每日4~6次,可使痰液易于咳出。10%氯化铵溶液也有同样作用,其剂量为每次01~02ml/kg。并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适当抗菌药物。此外对迁延性支气管炎可加用超短波或紫外线照射。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预防呼吸道疾病,主要强调呼吸道保洁:少去公共场所,如果实在要去,戴上口罩。回来后给呼吸道做一下清理,用盐水漱口,鼻孔掏一下。家里空气要清新,常开窗开门,始终有一扇窗户是打开通风的。家里的空气还要有一定的湿度,使用湿化器也要注意不要太潮湿,保持一定湿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