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并伴有脑、心、肾功能障碍和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此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早期和中期,症状往往不明显,而为人们所忽视。而一旦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则变成难以控制的医疗保健问题,因而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一、正常血压的标准和高血压诊断标准
正常血压的标准 计算血压的单位一般有毫米汞柱(mmHg)和千帕(kpa),两者之间是可以换算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大约为7.5∶1。换算时可以简单地用毫米汞柱乘以4再除以30,就得到血压的千帕值,反之也可以。
正常的血压范围是收缩压在90~140毫米汞柱(12.0~18.7千帕)之间,舒张压在60~90毫米汞柱(8.0~12.0千帕)之间。高于这个范围就可能是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低于这个范围就可能是低血压。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并不难,但需在不同时间测三次血压,取其平均值,均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方能诊为高血压。对偶尔超过正常范围者,宜定期重复测量以确诊。临床上最重要的检查步骤是寻找高血压的病因。
二、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患者中约5%左右无自觉症状,也不知道血压何时升高,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产生了血管和器官损害的并发症。有些患者甚至在发生了心血管意外之后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早期仅有轻微的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工作和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并容易出现疲劳等。随着病情的发展,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症状逐渐增多并明显,如手指麻木和僵硬、多走路时出现下肢疼痛,或出现颈背部肌肉酸痛紧张感。当出现心慌、气促、胸闷、心前区疼痛时表明心脏已受累,出现夜间尿频、多尿、尿液清淡时表明肾脏受累、肾小动脉发生硬化。如果高血压患者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呼吸深沉不规则、大小便失禁等提示可能发生脑出血。如果是逐渐出现一侧肢体活动不便、麻木甚至麻痹,应当怀疑是否有脑血栓的形成。
三、高血压与高血压病有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常把高血压和高血压病混同起来,认为只要发现高血压就是高血压病,或者把高血压病简称为高血压。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高血压只是一个症状,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许多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都可能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但由于这种高血压是继发于上述疾病之后,通常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或症状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但随着病情加重,常常使心、脑、肾等脏器受累,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脑出血等并发症。
由于病因病理不同,治疗原则也不相同。原发性高血压只有积极治疗高血压,才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而继发性高血压首先是治疗原发病,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展,仅用降压药控制血压是很难见效的。所以,临床上遇到高血压病人,必须排除是其他疾病所致的高血压,才能诊断为高血压病。
四、高血压的发病因素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目前认为下列因素与血压升高有关。如遗传因素、体重因素、营养因素、精神和心理因素等。
遗传因素 许多临床调查资料表明,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在同一家庭高血压病患者集中出现,不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因为有遗传因素存在。遗传性高血压患者有两种类型的基因遗传:①具有高血压病主基因,随年龄增长必定发生高血压。②具有高血压病副基因。这些人如无其他诱发高血压病的因素参与则不发病。但目前如何从形态、生化或功能方面检测出这些遗传素质还是很困难的。
体重因素 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前瞻性研究也证明,在一个时期内体重增长快的个体,其血压增长也快。我国的人群研究结果无论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均证明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营养因素 近年来有关膳食结构与血压调节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而比较多的研究认为,过多的钠盐、大量饮酒、膳食中过多的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比值过低,均可使血压升高,而膳食中有充足的钾、钙、优质蛋白质可防止血压升高。
吸烟 现已证明吸烟是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据测:吸两支烟10分钟后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而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精神和心理因素 调查发现从事紧张度高的职业,如司机、售票员,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11.30%左右,其次是电话员、会计、统计人员,患病率达10.2%。说明高血压病在从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又缺少体力活动者中易发生。
总之,高血压的发病与许多因素有关。高血压病可能是遗传、营养、体重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如果不及时治疗高血压会有什么危险
高血压病对人体的最直接影响是增加心脏的负担,使心脏的每一次搏动更为“费力”,还会激活体内多种生物因子。日久则会引起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并发高血压性心脏病,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部分患者可因心律失常发生猝死。
高血压病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因素。
而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引起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病因。如果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肾动脉上,可导致肾组织缺血,最后出现肾功能不全。严重的可致尿毒症,而后者又可加重高血压病,形成恶性循环。此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样可影响脑供血,导致头晕、乏力、记忆减退等症状。下肢动脉硬化可导致下肢缺血,出现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甚至下肢坏疽。高血压病还可影响眼睛,使视网膜动脉痉挛、硬化,导致阵发性视物模糊,甚至视力严重减退。
我们必须认识到,从表面来看,降压治疗的目的是将血压降低到正常范围内。实际上,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如瘫痪等)的危险,并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现已证实,有效控制血压能明显减少心脑血管意外(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命。
就目前的医疗水平,高血压病还无法治愈,患者除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外,需要终身服药。
六、老年人高血压治疗原则
老年人高血压治疗主要在于预防心力衰竭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脏排血量,保护肾功能,同时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及药物性低血压等危险,重视生存质量,强调非药物治疗。老年人的肝脏和肾脏的功能较弱,易造成药物的蓄积,同时对血容量的减少和交感神经的抑制敏感、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等,常易发生低血压反应。老年人心脏储备能力降低易发生心力衰竭,因此老年人使用抗高血压药物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药量,使得血压的下降较为缓慢、稳步。在降压的过程中,要注意老年人血压的心输出量降低、血管阻力异常的现象,减少各重要脏器由于血压的下降所导致的储备功能下降的现象,增加心脏、脑和肾脏的血流量,防止心肌缺血和脑梗塞的发生。
七、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方法
治疗高血压病,必须采取综合疗法,即不能单纯依赖某一种疗法,包括不能单靠降压药。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并非是一种病,并非单纯的血压增高,而是一组包括血压增高和血液动力学以及生化性能亦发生改变的综合症。因此,治疗高血压应采取综合疗法,主要包括:
药物疗法 降压药,调节血脂、血液粘稠度以及保护血管的药物。
运动疗法 根据病情及病人的年龄、体质情况,坚持适宜的运动。实践证明,适宜的运动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降低血脂,保护血管。
饮食疗法 合理饮食,补充钾和钙,减少饮食中饱和脂肪及胆固醇,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及大豆制品。
精神疗法 保持稳定而愉快的情绪,防止暴怒和生闷气、闲气,有助于血压稳定。
生活规律,戒烟,少饮酒,劳逸结合,保证充足和良好的睡眠,均有助降低血压。
八、降压药物的使用原则
具体说来,主要应根据以下六条原则:
1.高血压病人刚开始接受药物治疗时,原则是先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和副作用少的药物。一般先采取单一降压药物,如果服用一个时期,降压效果不佳时,再选择联合用药。
2.用药先从小剂量开始,以后逐渐增加,达到降压目的后可改为维持量以巩固疗效。切忌突然停药以免引起血压反跳,即所谓的“停药综合征”。
3.除恶性高血压外,血压显着增高多年的病人和老年人,血压下降不易过多或过快,以免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对主要脏器产生不良影响。
4.若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或者几个主要脏器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在用药的选择上,既要熟悉各种降压药的毒副作用,又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尽量避免引起疾病恶化的药物。
5.注意药物之间的互补作用。选择协同作用增加的药物。避免相互加重毒副作用或者出现互相拒抗的作用。
6.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切忌采用固定模式。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耐心选择较理想的药物,在实践中找出最佳的用药方案。
九、血压应控制到多少为宜
由于高血压治疗是保护心、脑、肾,那么血压降到多少能达到这个目的?医学科学家进行的长期观察与研究证实,当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才最低。
1.一般高血压病人没有严重的合并症者,可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即18.7/128千帕以下(140/90毫米汞柱)。
2.若病程较长,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舒张压不宜降至11.4千帕(85毫米汞柱)以下,以免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3.对于需要立即降压处理的高血压急症,应在短期内给予降压,但应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超过25%~30%,不要求立即降至正常。
4.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还应该控制得更低一些。血压应低于130/85毫米汞柱。
5.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血压应该控制在125~130/75~80毫米汞柱以下,才能延缓肾功能损害的发展。
十、高血压治疗误区有哪些
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都居家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虽然方便,但实际治疗过程中却存在不少误区,有些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居家治疗高血压的误区有以下一些:
不测血压服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平时不测血压,仅凭自我感觉服药,平时感觉无不适时少服或不服,一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就加大药量。殊不知,血压忽高忽低或下降过快,同样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不测血压,盲目服药,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还可使病情恶化,诱发心脑血管疾患。
间断服药 有些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好转,血压降至正常,即认为已“治愈”,便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再用药使血压下降后再停药,人为地使血压降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这样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不仅能使病情恶化,使肌体产生耐药性,而且还会导致“高血压危象”。
无症状不服药 一些高血压患者血压虽然很高,平时却无任何自觉症状。由于身体没有其他不适,这些人很少服药或不服药。从病理学方面讲,无症状高血压长期不服药,可使病情加重,又可诱发心脑血管疾患。
降压过快 一些高血压患者治病心切,常常擅自加倍服药或数药并用降血压。数天内血压大幅度下降。降压过快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脑梗塞等严重后果。这种教训是深刻的。
睡前服药 有些高血压病人喜欢睡前服用降压药,认为这样治疗效果会好些。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人在睡眠后,全身神经、肌肉、血管和心脏都处于放松状态,血压比白天下降20%左右。如果睡前服药,两小时后正是药物的高效期,这样就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从而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阻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滥用乱用 高血压按其病情及其他器官的损害情况分为三期。对各期高血压的治疗用药有所不同。有些人患高血压后,不按医嘱服药,而是按照别人治疗高血压的用药处方用药,或者偏信广告中的好药。这样就势必出现治不对症、药不对病的情况,延误疾病的治疗。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用药治疗时,除避免上述误区之外,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既有效地控制血压稳定,又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必须严格遵照医嘱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
十一、高血压病人的运动治疗
运动是非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可以调节自主神经,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更可以燃烧脂肪,增加肌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减肥的效果。
病人血压控制稳定且无明显合并症时,可进行稍激烈的运动,如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打网球、跳绳、打羽毛球等。血压控制不当或有明显合并症时,应进行较温和的运动,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等。
过度激烈或太温和的运动皆不恰当,判定运动强度的公式如下:
最高心率=(220-年龄)×85%
最低心率=(220-年龄)×70%
如果运动后测得心率介于最高与最低心率之间,那么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例如:一位60岁的老年人,运动后的心率应在(220-60)×70%到(220-60)×85%之间,即112~136次/分。运动后心跳低于112次则表示运动强度太低,达不到运动效果;心跳超过136次则表示运动强度太高,易导致各种意外。
此外,在运动后,有点喘,流汗,仍可讲话而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每周可运动3~4次,每次30~45分钟,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
开始运动可分成三个步骤:
1.热身运动——如伸展操、散步等,约做5~10分钟。
2.主要运动——指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游泳、慢跑、跳绳等,约20~30分钟。从事体力劳动者和肥胖及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运动量。
3.恢复运动──可做散步或呼吸调节运动,约做10分钟。可缓和运动后的心率及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
出现以下这些情况的高血压患者是不适宜进行运动的:
1.生病或感到不适,特别是血压、心律不稳定而导致不适的情况下。
2.饥饿时或饭后一小时不宜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