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掌握挫折应对的方法
31417400000006

第6章 不要对交往的人闭锁心扉(1)

——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及应对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行动和满足个体间心理接触的需要。青少年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他们强烈地渴望通过社会交往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更希望得到真切的信任和纯洁的友谊,为此他们不惜无私地付出自己的感情和爱心。然而,青少年中的一些人在现实的交往中,或是因为对自己、对他人认识不正确,或是因为缺乏恰当的社交技巧,并没有营造出他们向往中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独自品尝着孤独与寂寞的苦酒,被压抑和紧张纠缠着,影响了身心健康。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一、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沟通过程。青少年人际交往是指青少年之间以及青少年与成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

通常,素不相识的两个人,从认识到交往,再建立起友谊,是一个关系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浅入深地分成四种水平:

第一水平:知道。双方彼此只有关于对方的一些态度或印象,没有发生交往,没有相互影响。

第二水平:接触。双方有交往和接触,但了解较为肤浅,只限于表面。

第三水平:熟识。两个人相互产生影响,有共同的活动,并初步形成了友谊,但这时的共同活动只是各自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第四水平:密切。共同活动已经在个人生活中占大部分。相互之间有一种比较牢固的联系,双方相聚时感到愉悦和满足,离别时感到依依不舍和怀念。

一般说来,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青少年人际交往需求迫切。青少年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不满足局限在家庭中和自己的生活空间里,他们对同龄人的经历、兴趣、志向充满了好奇,也渴望在同伴中获得认可、接受、尊重和信任。青少年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成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变化:年龄越小,对外人的情感关系愈易外显于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把情感“隐藏”或“伪装”起来,尤其是青春期早熟的男女的情感关系表现得更为神秘。所以,他们会产生在同伴中寻找“知己”的强烈愿望。

其次,青少年交往的对象层次较为简单。主要是与自己年龄相近,有着共同的态度、价值观、志趣、爱好的伙伴,和与自己有亲子关系的父母以及有授业之恩的教师。交往的范围一般局限于班内或校内,同性的交往对象多于异性交往对象。

再次,青少年交往动机中功利性少情感性多。青少年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为了交流感情、寻求友谊、寻觅爱情,交往内容局限于学习、娱乐、兴趣等方面,精神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多,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二、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的意义

第一,通过人际交往可以学会发现自我,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人。

朋友就是一面镜子,从一个人的交往对象和交往范围可以粗略判定他的性格。

青少年常以同龄人为参照物,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作为衡量自己的依据,以此了解自己所表现的行为的优劣,确定自己能力的高低。

第二,通过人际交往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加快社会经验的积累或深化。

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的学问事业,要靠同许多人的思想交流和集体智慧来共同完成,在交往中获得的信息比在书本上获得的信息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捷。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比喻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第三,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在与家人、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学到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伦理道德规范,学习了与人平等竞争、和睦相处,逐步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意识到自我在集体与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从而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的认可,渐趋成熟。

第四,通过人际交往可以增强青少年的人际协调能力。

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为青少年提供了让他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契机。

同时,当体验到集体和社会成员的困难时,又能增强助人为乐的责任感,培养青少年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感。正是在这种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相互协调中,既帮助了自己,也帮助了他人,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整体社会的进步。

第五,通过人际交往可以培养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交际时空较大的人,往往精神生活更丰富,个性变得乐观、开朗、积极、主动,精神愉快、情绪平稳,身心也更健康些;反之,那些孤僻、不合群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烦恼和难以排遣的忧愁,个性会变得悲观、郁闷、消极、被动,因而也会更多地影响身心健康。

成功人际交往的艺术

交往既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喜悦,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遗憾;既能增进人们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际关系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成功地交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了解一定的规律。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人们之间的交往获得成功呢?

一、具备成功交往的心理素质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这种心理关系的建立是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实现的。要保证人们之间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互动,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除了交往情境的因素外,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质是青少年提高交往艺术,取得较好交往效果的前提。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包括:具有比较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如高兴、喜悦、欢欣、愉快、满意等;乐于同他人交往,建立并保持和谐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归属感和社会角色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如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强烈的抱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以及真诚、热情、自信、谨慎、宽容、乐于助人等;既能正确认识自己,又能客观地评价他人,不自夸自傲,不自轻自贱,既看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也能发现他人的短处和不足;对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性;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心理上的协调和平衡,保持行动上的有条不紊,表里如一,等等,具有以上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增加人际间的吸引力。

二、遵循成功交往的心理准则

为了使自己的交往行为在对方心理上产生良好的反应,引起积极的交往行为,在交往中应遵循一定的心理准则。根据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良好交往的心理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真诚原则

常言道:“心诚则灵。”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彼此都抱着一种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扎实的友谊基础,使交往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都喜欢与心直口快、诚实正派的人交往,而厌恶口是心非、阴奉阳违的伪君子,更讨厌那些无中生有、嫉妒诽谤、搬弄是非的人。

(二)尊重原则

能否尊重他人和受人尊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之一。尽管各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知识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想自己受到尊重,就要首先尊重他人的人格、爱好、习惯和价值,承认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的平等地位,平等也意味着相互尊重。另外,在交往过程中也要时刻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价值和原则,举止端庄,彬彬有礼。

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怎么会去尊重他人,同时获得他人的尊重呢?因此,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应自尊自爱,与他人以诚相待,平等相处,不损害他人利益,减少或避免人际冲突。

(三)宽容原则

我们常用“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不计小人过”来形容一个人的宽宏大量。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性格、价值、文化、经历、习惯的不同,难免会与对方产生误会和摩擦,这就要求遵循宽容原则,不对非原则问题斤斤计较,求同存异,宽以待人,必要时要以德报怨,这样才有助于交往空间的扩大,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关系。

(四)互偿原则

人际交往的双方总是各有所施,也各有所受,即在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得到他人的帮助。

双方的互偿包括物质的内容,也包括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内容。例如朋友之间的交往,彼此经常在物质上相互帮助,在思想上相互交流,在心灵上相互沟通,既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互偿性越高,交往双方的关系就越稳定、密切;互偿性越低,交往双方的关系就越疏远。如果只想从他人处“索取”,而不想“给予”,双方之间的交往就很难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