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戏曲百花(新课程百科知识)
31392000000013

第13章 吕剧

吕剧曾被称为“化装扬琴”或“琴戏”,是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山东琴书分为南、北、东三路。清末流行于黄河下游的北路琴书,经广饶县琴书艺人时殿元(1863—1948年)和谭秉伦、崔兴乐等,把《王小赶脚》改为化装演唱,形成了化装扬琴。因开始化装演《王小赶脚》用过驴形道具,曾被称为“驴戏”;在临邑、济阳一带称为“迷戏”,在胶东叫“蹦蹦戏”,1950年定名为吕剧。

化装扬琴早斯的专业艺人很少,但在惠民、博兴一带农村,几乎村村都有业余的“拉地摊”演出。它曾和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同台演出,并在表演、化装、打击乐方面受到流行于惠民一带的东路梆子和京剧的影响。初具戏曲形式后,活动范围扩大到昌潍、胶东半岛。1925年,黄文徵、黄文信等的“黄家班”和“庆和班”、“义和班”先后进入济南市演出。

吕剧剧本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

1950年,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地方戏曲研究室成立,把吕剧作为研究改革的重点,以《小姑贤》一剧作为改革尝试。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为吕剧上演。郎咸芬扮演的李二嫂,获得好评。在音乐方面也以四平、二板为基础,创造了反四平、散板、快板、二六等新的板式;并吸收和糅合梆子、茂腔等其他剧种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使它的唱腔、音乐逐渐丰富起来,增强了剧种音乐的表现能力。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也易名为济南市吕剧团。山东省现有29个专业吕剧团,业余吕剧活动遍及山东全省。此外,新疆、黑龙江、辽宁、江苏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吕剧团。代表剧目《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逼婚记》等先后被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