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1715年—1763年),字梦阮,别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来是汉族,后来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清代杰出的小说家,所著《石头记》(即《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也能诗,又善画石,但作品流传绝少。
传说,曹雪芹年幼时,他们家因为亏空织造银两,被雍正皇上罢官抄了家。抄家后,他们全家便从江南回到北京,住在东直门内东城的老宅里。后来,乾隆年间曹雪芹因和皇族仍有内亲关系,因此而挂名当了宫廷侍卫;内三门上、下半个月值宿,不管去不去都拿银子,有时候只是陪着王爷们游山玩水。据说这个差事俸禄很高。大约在乾隆十一年到十三年间不知为什么不干了。后来到右翼官仿学社当“瑟夫”(注文:瑟夫,满语,相当汉语的“文化教员”),据说每月12石米,还有些许银子,生活比起后来还是相当不错的。他和敦家哥俩就是在这里认识的。曹雪芹的年纪比旁的瑟夫、恩达(注文:恩达,相当汉语的“军事教员”)、教习(注文:教习,老师职称)都小,又是个被抄过家的人,老派的教师们就瞧不起他。曹雪芹呢,也是个傲性子的人,嘴又好说,常得罪人,他心想:你们瞧不起我,我还瞧不起你们呢!他想,我的《红楼梦》已经写出了一些,还不如不教这书,到乡下一心写《红楼梦》去呢。于是,乾隆十六年前后,曹雪芹按旗人的规矩,拨旗归营(注文:拨旗归营:遣送回原旗籍),回到香山的正白旗祖居。
他的祖居就在今天“四王府”西边不远一处依山傍水、长满竹子的院落。随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原配夫人和他的儿子。
按照当时旗人的待遇,在宫里拿官俸,在宗学里教书拿教俸,拨旗归营就只能拿原俸了。原俸很少,每季一担米,每月四两银子。
曹雪芹就靠那点儿钱粮,一家人只能喝粥糊口。他原本有一点积蓄,慢慢地也贴补着花完了。日子不好过,可是他还爱喝点酒,钱不富裕,他就卖字卖画给行家,他字写得好,据说他用棉花团写斗方比别人用抓笔写得还要好十分。他画也画得好,拿手的是画石,皴法精熟,构图奇特,据说秉自家传。他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光景比他多少好一些,有时也周济他一点。
他的朋友头一位便是鄂比先生。鄂比先生也是满洲旗人,他是镶白旗人,也是不知犯了什么罪,拔归祖居来住。据说他在外边也做过官,对当时的官场社会很不满。他学识素养不太高,可是画画很拿手,特别对葡萄、紫藤、翠竹很有研究。他和曹雪芹相识较早,归香山后,住处正白、镶白只隔一个“四王府”,他俩就更是形影不离了。他们常在“四王府”附近的小酒馆里喝酒聊天,曹雪芹常常把他的《红楼梦》故事讲给他听,把写出来的文稿拿给他看,鄂比也不客气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曹雪芹穷是穷,可是不喜欢和富人接近。所以鄂比先生这年过年送给雪芹一副对联,上面写着: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友。
疏亲谩友,因财绝义世间乡。
曹雪芹、鄂比,还有敦敏和敦诚四位好友经常聚在香山小酒馆里,边谈边饮,有时高兴就联诗起社、挥笔作画。当然更多的时间是听曹雪芹讲《红楼梦》中的故事。
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跟着了魔一样。他早在京城当差时就将纸笔卷藏在腰间,因为当时穿宫袍,外边一点也显露不出来。在家闲坐,出门访友,只要见到好山好水,听到别人讲话中用得上的话,他便即刻解开包袱写起来。有时对一些好景色难以一时写下来的,干脆就画下来回去琢磨。到香山后,他就索性把包袱围在外边,穿着他那件蓝布二褡裢(没有领的蓝布大褂)、福字履,头发长了也不剃,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想写就写,时常拿石头当书桌,甚至和石头说话。有一回,他跟人在茶馆里聊天,说着说着,他突然站起来拔腿就往家跑。有人好奇,就跟着去看。等到赶至曹家,他已经趴在炕上写他的书了。不了解他的人,说他是疯子,了解他的人,都佩服他这股犟劲。
据说乾隆二十年前后,有一年的春天,阴雨绵绵,曹雪芹住的老屋子塌了。因为他是被抄家的人,平时人家都拿他当“坏人”,房塌了也没人帮他收拾,这一来,他唯一的立足之地也没有了。鄂比先生在香山脚下镶黄旗北营子碉楼下,帮他找了两间东房。同院只住着一个老太太。这是个荒僻的地方,只有几户人家,他家的后坡是一条通往“硫磺顶”的山道,因为白天行人少,夜里狼很多,人们都叫做“狼道”。曹雪芹就住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写他的书,一直到死。
传说曹雪芹只在正白旗住了4年,他的原配夫人就死在老宅里。他搬到北营子只带着他的小儿子,后来又续娶了一个妻子,年纪很轻,没有文化。他的儿子是他唯一的希望,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到十来岁,乾隆二十八年中秋前后,京城地区闹“白口糊”(白喉),一场瘟灾夺去了儿子的生命。曹雪芹晚年得子,儿子的死对他是个致命的打击。他天天到地藏沟(注文:地藏沟,金山背后,象鼻子沟西,正白旗旗人义地。)儿子的坟上去哭。鄂比时常到他家劝解,可是也没有效果。他喝酒喝得更厉害了,不久也病倒了。但是他并没有停笔写书。鄂比帮他整理文稿,劝他保重身体。他对鄂比说:“我总算把它写完了,该写的写了,该骂的也骂了,我要是不成了,你就把它拿去找个机会印出来……”就在这一年的农历除夕,曹雪芹与世长辞了。
鄂比先生为他料理了后事。按旗人的规矩,活着住旗房,死了进祖坟。曹家是正白旗,祖坟在通州东坝一带,最近的一处也在德胜门外“卧龙巷”,曹雪芹家贫,这样远路发丧办不起,只能就近下葬了。据说墓地就在香山地藏沟的一块旗人墓地里。
帮助曹家料理后事的,除了曹雪芹的这几位朋友,还有同院的那位老太太,她心疼曹雪芹,见他死后家里连买纸钱的钱也没有,心里就更难受了。她不言不语地在曹家柜底找出一些写了字的纸,拿没有字的那面当正面,剪了许多祭奠亡人的纸钱。曹雪芹的后妻哭得死去活来,鄂比先生忙得两天两夜没合眼,没有顾得及管这些杂事。这些纸钱烧了一些,送葬时又沿路撒了一些。送葬回来,鄂比先生忽然发现这纸钱上面有字,捡起来一看,不由得大叫起来,原来是《红楼梦》的手稿。他赶紧跑到曹家,仔细地查对了曹雪芹的全部遗稿,发现《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文稿便这样焚为灰烬而随风飘落了。幸好鄂比帮曹雪芹包好的那八十回遗稿尚在,而且里边有曹雪芹写作全书的回目和概要。鄂比先生把他们一并保留了下来。曹雷芹在世的时候,他也曾经对鄂比先生谈过他写《红楼梦》的全盘计划,后边的结局鄂比先生也极熟悉,所以他很想替亡友续完此书,可是力不从心,鄂比先生的文学修养使他没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
据说好些年之后,鄂比先生又被朝廷起用了,到盛京去做官,他没儿没女,只有一个“官”过继(注文:官过继,奉旨或经宫过继为嗣的抱养儿子)儿子叫高鹗,待高鹗长大之后,父子二人合作,鄂比先生讲述大概,由高鹗执笔,几番修改,用了几年的时间,最后才把后四十回《红楼梦》补齐,据说此时鄂比先生已死在调任后的四川的任所了。他的儿子高鹗袭(注文:袭了,当继承讲)了他的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