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代大诗人,被后人推崇为“诗圣”,他的许多优秀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生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在沙市中山路中段,有一条古老狭窄的石板路小巷,相传杜甫曾在这里住过。沙市在唐代叫沙头镇。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的早春,杨柳新绿,竹叶吐翠。在沙头镇大街上,新近开设了一家“百草堂”药铺,门前贴着一副别出心裁的对联:“独活灵芝草,当归何首乌”。店主人就是五十多岁的杜甫,他刚从四川药州回来,在沙头镇定居下来。他弟弟杜观也把家眷接来,兄弟团聚,甚为欢洽。他常和荆沙一带的老友李之芳、郑审相会,老友相聚,甚是欢喜。当时,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在楚国名流宋玉的故宅旁边新盖一座宅院,杜甫特地致诗述怀: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官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本想借题发挥,希望卫伯玉像严武一样把他荐用于朝廷。岂知卫伯玉不学无术,更不懂爱惜人才,加以他的门客从中挑拨,说杜甫自比宋玉,怀才不遇,把您比做楚王,不识人才,最终将和楚宫一样泯灭。从此,卫伯玉对杜甫怀恨在心。
杜甫刚来时由于生活穷困,虽有杜观等亲友接济,毕竟是“寄人衣食”,非长久之计,于是就以卖药为业,聊度岁月。
药铺开张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甚至实在无钱付还药费的,也就免费赠送。因此百姓称赞,生意兴隆。
常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杜甫的药铺生意一好,其他几家药店的生意自然就冷落了下来。这几家老板暗恨杜甫这个“外来户”抢了他们的生意,于是就串通起来,用银两收买了卫伯玉衙门里一个书吏。这家伙近来在赌场输得精光,正好有人送财上门,自然满口应承。这一天,他乘机在卫伯玉面前挑拨道:“老爷啊!你晓得有个杜老倌在镇上开药铺的事吗?”
“嗯!晓得。”
“哎呀!这个杜老倌可神气啦,他在药铺门口招徕顾客,夸下海口,说‘百草堂’里天下药材无所不有,其实,他是想把人家都压垮哩。”
卫伯玉疑惑地问道:“真有这等事?”
书吏故弄玄虚地说:“还有一句话,小人不敢讲。”
“啊!”卫伯玉更加奇怪,“什么话,快快讲来!”
书吏凑上前去:“杜老倌自以为才高学深,连老爷您也瞧不起呢!”
卫伯玉被激怒了,又加上他对杜甫那首诗的不满,便决心报复。于是开了一副药方,对书吏交待:“你将这药单拿给杜老倌,要他照单发药,如有则罢,没有你就砸掉他的招牌,要他滚蛋!”
书吏连忙来到“百草堂”,将药单往柜台上一甩,大声说:“这是卫大人急需的药,赶快照单发药。”
伙计接过药单一看,都愣住了。药方上写着:
行运早行运迟,正行运不行运。
有个老伙计对书吏陪笑问道:“您哥是请哪位高明郎中开的药方,怎的我们都不曾见过?……”
书吏不等说完,开口就骂:“他娘的!你们开的是什么药铺?快给我把杜老倌叫出来,要是配不齐卫大人要的药,我就砸掉你们的招牌!”
伙计们不敢怠慢,忙把此事告知杜甫。杜甫心里明白,这是卫伯玉故意对他刁难;及至看了药单,不禁付之一笑,区区雕虫小技,也来卖弄,未免太不自量。他顺手办好四味草药,随即来到柜台边,拱手问道:“这位大哥请了,不知你家大人有何见教?”
书吏目中无人,仍旧傲慢地答道:“杜老倌听了,我们老爷要你照单发药,否则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滚蛋!”
“哦!原来如此。”杜甫胸有成竹地说,“卫大人需要的药,小店应有尽有。”
“什么?”书吏大吃一惊,口气也缓和下来,“你先拿给我看看。”
杜甫不慌不忙地拿出四味药,原来是一片萝卜干,一块生姜芽,一粒新鲜李子,一颗干桃僵。
书吏一看傻眼了:“杜老倌,这可不是跑江湖,这算什么药?”
杜甫说:“萝卜干是‘甘罗’之意,甘罗十二岁就当了宰相,你说他是不是‘行运早’呢?”
“是。”
“生姜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岁遇文王,是不是‘行运迟’呢?”
“是。”
“你看这红皮李子,虽然酸不溜儿的,却正是目前市场上的俏货,可说是‘正行运’吧!”
“啊!”
“这是隔年的桃子,经过雪冻霜打的算不得鲜果,只能入药,所以说‘不行运’了。”
书吏连连点头,无话可驳。杜甫接着说:“这红皮李子好比你家老爷‘正行运’,这桃僵好比我已‘不行运’了。当今朝廷重用奸臣,嫉贤妒能,正如俗话所说‘李代桃僵’,难道不是真的吗?”
经杜甫这么点破,书吏才恍然大悟,马上跳起来说:“好哇!杜老倌你莫非吃了雄心豹子胆,竟敢辱骂我们老爷!管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杜甫淡然一笑说:“请便。”说罢拂袖而去。
书吏气冲冲地回到卫府,交上杜甫给的四味药,并将他的一席话当面讲明。卫伯玉自知理亏,只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可就是想不出一点办法来整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