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不可不知道的老狐狸说话法则
31372200000032

第32章 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3)

吕布来投奔,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刘备有点吃惊。人家吕布是何等人物,当年杀了丁原、董卓,在虎牢关前刘备三兄弟联手才将吕布给打败。当世人都说:“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一个人在当世就能获得如此高的夸奖,想来这个“天下第一勇士”也是不简单。

吕布趁曹操进军徐州的时候,夺取了曹操的根据地。但吕布终究是斗不过曹操的。因为吕布是个莽夫,虽然有陈宫出谋划策,却往往恃自己勇猛无比,刚愎自用。殊不知用刀杀人,一次只能杀一个;用计谋杀人,一次可以灭掉一个国家。吕布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会失败。更何况他选择的对手是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自己本身又无比英明的曹操,他能不失败吗?

失败了,吕布就要逃,但逃到哪里去呢?去洛阳、长安?他是从那里出来的,他逃回去只能是死路一条;去袁绍、袁术那里?他们都有杀吕布的心,怎么会接纳他呢?难道天下之大,就没有吕布容身之地?突然间,吕布想到了一个人,一个被誉为当世英雄的人:刘备。于是收拾了兵马,前往徐州投奔刘备。

刘备被誉为当世英雄,自然没有不接纳的道理。他很天真地想:如果能够用道德来感化吕布,将吕布收为己用,则我刘备将天下无敌,无敌于天下。于是他不顾糜竺的劝说,出城三十里迎接吕布军队。吕布不久就在小沛安定下来。

最初吕布很是感激刘备,与刘备约为兄弟,意思是永不相侵,共图大事。但是过了不久,吕布的野心就膨胀了起来,果然趁刘备出兵讨伐袁术的时候,袭取了徐州。

刘备无奈,只好来小沛屯兵。眼看自己的大好根据地就这样丢失了。最终还是不为吕布所容,被迫投奔曹操去了。刘备前往许都的途中,懊悔不迭,当初不该收容吕布的。即使收容,也应该尽量削夺他的兵权,离间他的将领,将他彻底孤立起来。

刘备问关羽:“我对吕布那样好,甚至曹操让我杀吕布,我都找借口搪塞了。为什么他不感激我,反而恩将仇报?”关羽说:“哥哥就是对人太好。殊不知吕布这种人是养不熟的?”“为什么养不熟?”刘备问道。“他以前侍奉过丁原为父,后来杀了丁原,丁原并没有亏待他,只不过这个人为了一匹赤兔马就杀了义父,可见他重财,贪图利益;后来为了貂禅又杀了义父董卓,可见他重色。如果一个人既重财又重色,那他又怎么可能有眼光看得长远,又怎么可能对别人讲义气讲道德呢?”刘备点头说:“二弟说得有道理。可我觉得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什么原因?”关羽问道。“可能是因为吕布已经是吃过人的老虎了吧,所以再怎么吃人他都没有一点负罪感,如此没有负罪感的人又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张飞一听,便说:“二位哥哥,我曾经倒听说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有一个人收养了一只刚出生的小老虎,每天给那只小老虎吃素食,那只小老虎居然很习惯这种吃法,从来不吃肉,一直长得很大。然而有一天,主人杀了一只鸡,老虎便在旁边舔了一点鸡血。过了几天这只老虎就把主人所有的家禽家畜都吃光了,后来连主人也吃掉了。大概吕布就是这种老虎吧!”刘备笑着说:“讲得很对,也很中肯,三弟原来有满腹的故事,以后可要多讲给哥哥们听啊。”关羽说:“讲的是挺好,但是有一点讲错了。吕布这种人能算老虎吗?他就是豺狼,白眼豺狼。”三人一阵大笑,都觉得解恨。

来到许都,曹操接纳了他们。

过了不久,心怀统一天下大志的曹操容不得吕布占据徐州发展壮大自己,于是便出兵攻打了吕布。刚愎自用的吕布哪里是曹操的对手,最后被叛将捆绑着送给了曹操当作投降之礼。

在白门楼上,刘备又见到了吕布,只不过他形容枯槁了许多,大概是被围困太久,加上意志消沉所致。在曹操出去的时候,吕布向刘备求援,说:“您今天是坐上客,我是阶下囚,还希望您能替我说几句好话。”刘备说尽力而为吧!不久曹操回来,吕布向曹操求饶,说:“大人您所忧患的不过就是我,现在我投降。以后大人您为大将,我愿意为副,供大人驱使,则天下何愁不平,大人的基业何愁不定?”曹操有点心动了,现在跪在他面前的是‘天下第一勇士’吕布,是一个曾经杀了董卓,于国有功的人。今天,他跪在自己面前求饶,如果他真心归顺的话,以他的勇猛,袁绍的大将都不会是他的对手,平定天下确实容易了许多。但是他会真心投降吗?曹操突然回头看了一眼刘备:“你觉得怎么样?”吕布用哀求的眼神看着刘备,刘备也看着他。刘备觉得吕布的眼神充满了哀求,这就是天下第一勇士吗?如果不是他,也许今天我在徐州已经有很大的势力了,如果不是他,我今天也不是成为曹操的客人,我是主人的。他必须死,毕竟一山不容二虎,等杀了他以后,曹操也许会让我继续留在徐州,我就可以东山再起。于是刘备狠了狠心,从牙缝里蹦出了几个字:“您难道忘了丁原、董卓的故事吗?”曹操一听就明白了,于是命人把吕布拉出去斩首。吕布临刑前对刘备骂口不绝:最无信的就是你这个大耳贼。”

老狐狸认为,真正高明的人,不会说太多的话,因为太多的话别人也记不住。真正高明的人,应该像刘备一样,只说那么一句话:“您难道忘了丁原、董卓的故事吗?”

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老狐狸认为,对不同的人,应该说不同的话。说话必须有的放矢,这个“的”不仅指的是谈话的目的,而且包括谈话的对象。

春秋时的邓析说:“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邓析的话,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说话要因人异,区别对待。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古烟和孝说得十分中肯:“即或是最有效的发送者传播最有效的信息内容,如果不考虑接受者方面的态度及其条件,也不能指望获得最大效果。”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同样的问题,却得到孔子截然不同的回答。据《论语》载:一次,子路问孔子:“学了礼乐,就可以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就行动起来呢?应当先听听父兄的意见才好。”接着,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说:“好啊,学了礼乐,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嘛!”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对此疑惑不解,就此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冉有这个人平常前怕狼后怕虎的,要鼓励他勇往直前。而子路好勇过人,有点鲁莽,应当让他冷静点。”孔子能做到因材施教,话因人异,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口才家。说话“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效果肯定好不了。可见说话者应该针对不同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及不同的言语表达。

话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首先要区别听话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例如:一个人口普查员问一位乡村老太太:“有配偶吗?”老人笑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配偶?”普查员只得换一种说法:“是老伴呗。”老太太笑了,说:“你说老伴不就得了,俺们哪懂你们文化人说的什么配偶呢!”

那么,在我们当众讲话时,由于通常面对的是广大听众,人员构成复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更要考虑这一点,顾及听众中大多数人的最低文化水平,尽量用简朴的语言说明一个复杂的道理,例如一位科学家为了排除群众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作了如下说明:“核电站在建立的过程中,已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防范措施,因此对周围环境的放射性影响微乎其微,核电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剂量只有0.3毫雷姆,而每天吸10支烟就有50到100毫雷姆;煤电站除排放有毒气体和烟灰外,也有放射污染。据对包括核能、煤炭、石油、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在内的11种能源的危险性做的系统比较,核能是除天然气以外最安全的一种能源……”

在这个说明中,核科学家将晦涩的核专业知识与大众耳熟能详的日常知识相比较,根据听众的知识水平调整发言技巧,使缺乏基本科学知识的人,也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深信不疑。

话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其次是要区别听话人的思想状况和情感需要。

韩非子在《说难》中指出:“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心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韩非子在这里明确指出,谏说的难处,关键在于要使自己的话语切中对方的心理。对方求名,你若用利去打动他,他认为你节操不高而看不起你,自然不听你的;对方逐利,你若用名去打动他,他就认为你不务实际,也不会接受你的意见。有些人阴一套阳一套,表面上装的与内心想的不一致,你按他表面上装的去劝他,他表面敷衍你,实际不用你的;你按他内心想的去劝他,他就暗地里采纳你的意见,但表面上却疏远你。韩非子谈的,关键是要求人们讲话时要探求听众基本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求,以便切中要害,区别对待。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手下的军官情绪冲动,纷纷要求把蒋介石杀掉。周恩来到达西安后,面对这一群愤怒异常、言词激烈的军官,根据他们的思想感情状况,他劈头反问一句:“杀他还不容易,一句话就行了!”这话很尖锐,立即引起了对方的深入思考,使愤激的人们在思考中趋于平静。但是他们思想上一时还理不清头绪,需要点拨。接着周恩来又循循善诱:“杀了他以后又怎么办呢?局势会怎样呢?日本人会怎样呢?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样呢?各位想过吗?”接连的5个问题,都是这些军官们应该思考而又没有思考的问题,因而造成了步步紧逼的态势,把他们的思考引向了深处。然后,周恩来又入情入理地剖析道:“这次抓了蒋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逮住了克伦斯基,不同于滑铁卢擒获了拿破仑。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拿破仑军事失败的悲剧。现在呢,虽然捉了蒋介石,可并没有消灭他的实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加上英美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以迫蒋抗日是可能的。我们要爱国,就要从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不计较个人的私仇。”

这话终于击中了军官们思想这个“的”,解开了他们心中的“结”。

老狐狸认为,说话者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来组织不同的语言,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语言,不懂得分析形势,是很难说动对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