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认为,人是有感情的,在交谈的过程中,你要学会针对别人感情的弱点,与别人产生共鸣,只有这样你的交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其实一件事情,能做的人是很多的,智商水平很高的人却往往做不了。原因在于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智力,而忽略了对方不是测试智力的机器,而是个有感情倾向的人。
巧妙反击别人的话
老狐狸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认同别人的话。当不认同的时候就要进行反击。但是如果十分生硬地反击,说别人说得不对,难免会将谈话引到无谓的争论上去。因此通过一些手段进行巧妙反击在这个时候显得尤其重要。
许多领袖人物都称得上是巧妙反击的大师。他们几句轻松的调侃,就可以缓解紧张气氛,并令对手折服。
1984年里根为了竞选总统,与对手蒙代尔进行电视辩论。蒙代尔自恃年轻力壮,抓里根年龄大的弱点不放,竭力攻击,想以此激怒里根。如果里根一时激愤,破口大骂,以牙还牙,那么他沉稳持重、老谋深算的长者形象就会彻底败坏,必将在全国观众面前颜面全无。里根不愧是久经沙场的政坛老手,面对蒙代尔的挑衅他没有勃然大怒,也没有逆来顺受。而是以他独有的幽默语言,用不屑一顾的口气回击道:“蒙代尔说我年龄大而精力不充沛,我想我是不会把对手年轻、不成熟这类问题在竞选中加以利用的。”正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里根将计就计,以守为攻,在不动声色之中,把自己年龄大却宽宏大度、深谋远虑的优点和对方年纪轻却浅薄而狭隘的缺点显示给观众。因势利导,巧妙地扭转了双方的局面,有力地还击了对方,又尽显自己的成熟姿态,可称得上“一箭双雕”。
针对对手提出的不便正面辩驳的问题,风趣幽默的回答往往可以使自己摆脱尴尬局面,并给对手猛力一击。
别人提出来的尖刻问题,就像直通通打过来的拳头一样,很多时候,与其直接地回击过去,不妨顺着别人的力道,往自己这边拽,等到别人的力道消尽以后,再给别人一个反击,这样效果会更好。善于说话的人,往往在轻描淡写中给别人一种威严;善于反驳的人,往往在幽默风趣中表现出自己的智慧,让对方觉得汗颜。
当遇到别人提出尖刻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赶紧辩驳,或者反唇相讥,冷嘲热讽。然而事实上,这种辩驳不但起不到任何解释的作用,反而会越描越黑。辩驳是目的,但是辩驳的手段却有多种多样,而一种风趣幽默的回答,毫无疑问是一种比较高明的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吴国交战,吴国派他的弟弟出使楚军,楚军却把他抓起来,还准备杀了他来祭鼓。楚王想让蹶由在临死前遭到嘲笑,就问他:“你来的时候占卜,吉利不吉利?”
蹶由说:“吉利。”楚王一阵冷笑,问道:“吉利?今天你要死无葬身之地了!”蹶由从容地说:“预兆预示吉利。如果你特别高兴,又友好地接待我,毫无敌意,就会滋长我们吴国的自满情绪,因而忽视了安全,我国的灭亡就没有多久了。如今你动怒了,大发雷霆,杀我祭鼓,那么我们吴国就会加强守备。吴国虽然弱小,但只要提高警惕,事先治好兵甲,就可以抵御你们的军队。这不是‘吉利’吗?况且我们吴国只占卜国家的吉凶,不是占卜我个人。假如小臣我被杀死祭鼓,因而使我们国家知道戒备,这种吉祥,还有比它大的吗?”
蹶由这一番话把残暴的楚王说得哑口无言,并最终放了蹶由。
蹶由一番话,胜在大智大勇,因而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勇者,是他只身独胆,直面残暴的楚王,非但面无惧色,而且应付自如,矢志为国,视死如归。智者,则在于他巧妙地击破了楚王的“两难推理”的嘲弄。楚王一心要在处死他之前嘲笑他一番,所以故意问及来前的占卜吉利与否。如果蹶由答“吉利”,楚王会以马上处死他来羞辱嘲弄他;如果蹶由答“不吉利”,楚王同样可以“秉承天意”来嘲弄并处死他。他面临的困境,堪称进退维谷。然而蹶由机智地借用了“吉利”的歧义,避开个人吉凶的概念,而从国家安危的概念,鞭辟入里地阐述了“楚王动怒,杀我祭鼓——吴国警惕,加强守备——治好兵甲,抵御楚军——国家吉利”的辩证关系。这就不但以自己为了国家的“吉利”义无反顾、凛然赴死的大无畏气概压倒了楚王,而且以一人之死换全局之利的利害关系吓住了对方。所以,楚王最后不得不放了蹶由。
老狐狸认为,要想巧妙地反击对手,就要避开对手的锋芒,从对手的弱点进行攻击。不要总是想着接过对手的招,自己硬扛着,证明自己有多坚强。要善于从另外一个侧面来攻击对手。想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都绕不开接招的情结,事实上,你接过招,很可能对自己是个很大的冲击,会消耗自己的实力。为此,我们要善于保全自己,把精力都放在最具有攻击性的地方,很多时候,在谈话中,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有个吸引别人注意的开头
老狐狸认为,与人交谈,有个吸引别人注意的开头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在演讲的时候。
有这样一位领导,在给部属作演讲时,开头便说:“同志们,在我讲正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听众刷地把目光和注意力全部集中过来。可是这位领导并没有马上讲他的故事,却左右看了看,见门没关严,特意亲自把门轻轻关严。那样子,仿佛怕别人偷听去似的。之后,他喝了口水,郑重地清了清嗓子。这一切使听众以为他会讲个从来未听过的或是神秘的故事,无一不静静地等待着。谁知他接着说:“同志们,我要给大家讲的是白求恩的故事,白求恩是加拿大人,50多岁了……”听众被吊起的胃口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并非白求恩的故事不感人,只是以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作为开头并没什么新奇可言,却一定要制造出过分神秘的气氛,听众难免会有上当受骗之感,这么一个严肃的故事被演讲者渲染得不伦不类,又实在让人觉得可笑。倒不如平铺直叙,娓娓道来,让人觉得真切朴实。
与人谈话,有些时候,最简单的方式往往就是最好的方式。切莫低估了开头这短短几句话的作用,它能对整个谈话起到关键作用。
要想让一般的听众长时间忍受空洞的说理,是很困难而且很费力气的。举例说明则很容易使听众听得下去,并且容易使他人信服自己的观点。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开头时就举个例子呢?一个生动的例子可以引起听众的兴趣,使人们愿意听你讲话。
罗威尔·陶马士是举世闻名的新闻分析家、演说家及电影制片人,在讲述《阿拉伯的劳伦斯》时,他这样开始:“一天,我在耶路撒冷的基督街上走着,忽然遇见一位身着华丽的东方君主礼服的男子,他身侧挂着一把黄金弯刀,是只为先知穆罕默德的传人所佩挂的……”这种以自己的经验故事开始的方式,能十分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后面的发展,紧紧跟随着说话者,步步向前推进,在不知不觉中就融于了某种情景当中,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管理大师卡耐基曾作过多次演讲,其中有一次是这样开始的:“就在我大学刚毕业之后,一天晚上我在一条街上走着,突然见一个人站在一个箱子上头对着人群讲话。我很好奇,所以也加入人群去听。这个人说:‘你从未见过一个秃头的印第安人,或从未见过秃顶的女人,是不是?现在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他的这个讲演是很成功的,因为只要朝着事件的结果推进,就能深深地渗透进听众的心里。由于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验,演讲者往往能保持自信闲适的神态而避免一开口就紧张得前言不搭后语,处处卡壳。同时,以鲜活的事例为铺垫,观点的提出就不至于显得太突兀。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听众都更喜欢听故事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切身经验也可以是就某件事的背景进行交代,就某个事物的源流作介绍。以下是演讲大师鲍威尔·希利先生在费城的一次讲演中的开场白:“82年前,大约是在这个季节,伦敦出版了一本小书,是一段故事,它注定将永垂不朽。许多人称它为‘举世最伟大的小书’。它刚出现时,朋友们在街上遇到时,总会彼此相问:‘你读过它了吗?’回答总是一成不变的:‘是的,上帝保佑,我读过了。’
它出版的那天卖出了1000本,两星期之内需求量便达到15000本。自那以后,它曾经再版无数次,并且翻译成普天之下各个国家的文字。数年前,摩根以极高的价格购得原稿。它现在正与许多无价珍宝一起憩于庄严伟丽的艺术馆中。这本举世闻名的小书的作者是查尔斯·狄更斯,书名是《圣诞欢歌》。”
鲍威尔的这篇讲演旨在向听众推荐《圣诞欢歌》这本书。在演讲的开头部分,他对这本书出版时读者竞相购买阅读的景象作了比较具体的描述,以及尔后历次再版,人们仍兴味不减的情况作了交代。在介绍了这些背景材料后,他郑重指出了这部令无数人爱不释手的名着的书名。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想马上了解一下小书的具体内容,这正是演讲者的目的。为了激起听众的兴趣,这段背景的交代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引起听众注意的最快捷方式就是在开头设下悬念,当人们怀有种种疑问时,总能静下心来倾听演讲者究竟在讲些什么。你可以提个问题,然后再透露一点儿,但不要透露太多,分寸把握得当,既能引起听众的好奇,又不会让他们觉得你在故意卖关子。
老狐狸认为一个好的开头是重要的,开头很好,就成功了一半,事情就会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开头不好,事情也会向着坏的方向一步步地进行下去。
一两句话足以动人
老狐狸认为,在与人交谈的时候,真正打动别人的话往往就是一两句,其他的话不过是为这一两句话作铺垫的。因此谈话的人必须懂得这一两句话该如何表达。
历史上有雄才伟略的人都懂得简要表达,比如刘备,仅仅用了一句话就把吕布给杀了。有一个作者在写刘备的故事的时候,有这样一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