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猛烈地吹着,像一条疯狗,舔去黄土地上的几丝绿意,扯走田野里的几堆柴火,寒冷直从北极袭来。
光秃秃的山野中,散落着一些村落,实在找不出多少生气,几条黄土道各自奔向那望不尽的远山,偶尔见几株扭曲的白杨和瘦柳,也被风儿吹去最后几片枯叶……
雄壮巍峨的长城,起伏在绵延的山岭上,时断时续。最后几行呈“人”字形、“一”字形排列的大雁缓缓从窄窄的山峡飞过,留下几声战栗的哀叫。
峰峦错耸,峭壑阴森,一条山路盘旋于山峦之中,路的最高处筑一门楼,分为三道山门,中门两旁刻有一副对联:
三关冲要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这就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雁门关。
初冬来临,国民军从张家口直趋雁北,进犯三晋,晋绥军节节败退,只好在雁门关上坚守了。眼看晋北的最后一道防线要被国民军突破,阎老西只好去崞县泥河村请张鹤峰出山。
冬日的雁门,格外清冷,虽然时近中午,黄黄的太阳挂在高空,也不觉得暖和多少。集中于雁门关上迎接总指挥官的晋兵早已等得不耐烦了,他们曾经也听说过这张鹤峰带兵有方,身先士卒,所以以为这指挥官定然膀宽腰圆,身材魁梧,是个满有福相的将军。他们从山顶上看到一辆小卧车,从山下像牛一样的爬上来,从车上走下来的是一位矮矮的个头,穿一件黑色对襟马褂,戴一顶瓜壳圆顶小帽的买卖人,心里立刻凉了半截,心想:靠他指挥,败得更快!
将军从卧车走下以后,没有讲话,便让士兵各回阵地,这更使兵士们大失所望,纷纷抓起枪,又蜷曲于阳婆湾里暖身子去了。
没想到,吃中午饭的时候,总指挥跑到山下村子的兵营中去了,与士兵们在一块吃饭,见士兵们吃的是黑面馒头和两片咸菜,还吃不饱,就去问军需官。军需官告诉他,上边给的就是这点粮食,蔬菜很少。他大发雷霆,大骂阎锡山的军供部长混蛋。兵士们目瞪口呆,不知该如何劝说这位怪将,总指挥敢骂阎老西,实在少见。
寒夜里,星宿满天,冷风刺骨,张培梅从指挥所里踱出,见站岗的哨兵紧抄双手,也来回踱步,便把他叫进指挥部内。张看其衣服薄得可怜,便又问军需官。军需官说,省城运来的冬衣就是如此。
张培梅即刻大怒,说道:“照这样,兵士如何作战,只有不战自垮。”随后拿起毛笔,给阎锡山写了一信,内容如下:
百川兄:
官兵前方作战,本应待遇从优,衣食粮草,源源供给。然老朽在此所见兵士,衣薄如纸、食不饱腹,这样的官兵,怎能作战!以蒙之言,先将军供部长撤掉,速把衣粮送来前线,鼓舞士气!
培梅于雁门
第二日晨,张培梅派一骑兵将他的手书直送太原。
没三日,从省城传来消息,军供部长已被撤职,洋车、马车、三轮车拉着洋面、棉衣、肉食、蔬菜,奔忙在太同路上,前线官兵们很快士气高涨,都说这张总指挥还真有一招哩!
这几日中,国民军见晋军毫无反击之意,有恃无恐地集结雁门,准备一举击溃晋兵,所以雁门以北到处安扎的是国民军的部队。而张培梅呢,见本队军心渐稳,群情振奋,前去阵地视察。
张鹤峰虽无大将之身材,却有指挥之容貌,只见他黑着脸站在雁门关口的一株树下,用望远镜向远处一望,向炮团下了命令:
“炮队准备。注意:向前方某某方位,多少多少米处,重发十炮!”
轰!轰!轰!
寂静的山野,顿时被这炮声震醒,枯草丛中飞起一群山鸟。当守卫在山上的兵士们还未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时,只听得国民军阵地上已爆发一声声巨响。
轰!轰!轰!
硝烟弥漫,火光四起……
国民军纷纷撤退,撤出雁门,撤出大同,撤出了三晋,晋绥军没费吹灰之力,就把国民军赶出了山西。
晋绥军的官兵们奇怪,老百姓奇怪,甚至连总指挥自己也奇怪,国民军不战而退,原因何在?
忽一日,一个班长从国民军中抓了一个士兵,进行审问,那士兵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国民军在晋北一路顺风,节节胜利,可在逼近雁门之时,炮团刚刚扎营,国民军冯总司令就到炮团来督战。谁知那天正吃午饭,从雁门山巅打来一排炮弹,正好落在了炮团的炮筒里,没半个时辰,炮筒被炸,炮弹连轰,没有开仗,就损失了半个炮团的大炮。
后来,晋军一直把国民军赶出山西,追至内蒙,占领了绥远,阎锡山的地盘也扩展到了绥远。于是,人们就把他的晋军部队改叫成了晋绥军。阎锡山还屡次请张培梅就任“绥远都统”。张培梅婉言谢绝,骑着小毛驴又回到了泥河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