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精彩课堂: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31359400000030

第30章 分:如果你一整天都是积极乐观的,你的感觉怎样?(4)

帮助差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形势很急迫,这也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道,希望在此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多提宝贵的建议。

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

我曾做过这样一次调查,让学生罗列出日常的学习中的无效劳动,结果竟达百项。课外的自不必言,即使在课内,他们认为也会有太多的无效劳动。无论是课文分析,还是课后作业、考试以及作文方式,他们都不满意,认为都不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我觉得其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刚上中学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训练,还没有形成初中学生应有的心理素质;另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还不能尽善尽美地达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应度。总之,教与学之间的衔接协调有待于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研究入手来处理这种不协调的现象。

我以为,升入初中的学生在学习中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和有意想象的能力都应该有较大的提升,才能够适应初中的教学要求。为此,我曾把心理学知识有意识地引进语文教学,在专门训练学生听、写能力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听过心理学知识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状态,写心理学知识短文。1979年这届学生每人都写过诸如《浅谈学习的注意力》、《再谈记忆力》、《观察的方法》、《大脑的最佳状态》、《谈想象思维》等近20篇有关学习心理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写作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为了使学生产生心理位移,较快地提高有意注意的能力,我让学生以《他不再“开小差”了》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体现出自己成为一名教师后,应如何帮助那些上课不思想爱溜号、不集中精力听讲的学生增强注意力?学生对这样的命题和要求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不由得认真琢磨起老师是如何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回忆是什么原因使自己分散了学习注意力,又该如何去增强注意力呢。还有些学生,有意记忆的能力较差,该背诵的课文,该记住的字词,他们都不愿背,不愿记,部分学生甚至错误地以为记忆力如同存在人脑中的人民币,不能经常取用,否则就会慢慢用光。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听写训练课上读了一段关于大脑的工作原理的文章,讲了如何使用记忆并训练记忆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艾宾浩斯遗忘率曲线以及大脑的用进废退规律。结果,那些不爱背课文的学生按照我教给他们的记忆力体操认真训练,在一个月内竟毫不费力地背会了一学期要求背诵的课文。

以上说的,还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使之适应于我的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仅做这些,还是很不够的。我以为,自己的教学本身还要尽量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就要求我必须进行教法改革。改革是师生两相情愿方能奏效的事,于是我经常把自己改革的缘由、依据和计划,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都事先告诉学生,先听取他们的意见,并通过他们取得家长的协助。比如,多年来,我从不让学生记段意、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为了使学生具备维护教改的能力,我经常介绍古今中外一些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听,在肯定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应用。扩大了学生们的视野后,他们便学会了站在高处看事物,也会产生改革的冲动,并主动承担对家长的说明工作,成为了教改最有力的支持者。

其实,学生对于传统的细枝末节的课文讲解也很反感,例如《鞠躬尽瘁》,自己读了以后,很受感动,有的人甚至流泪读完,但经老师逐段逐句地一讲,反倒没什么感觉了。有的学生还提出这样的问题:“理科教材讲了不少定理公式,我们利用这些定理公式去做题,很感兴趣。语文课能不能也有一些东西可以整理成定理公式呢?”“现在上语文课天天分析课文,可是考试从来不考这项内容,我们看了报刊上的文章依然不会分析,课文分析究竟有什么用处啊?”这些意见虽不免偏颇,但毕竟含有合理的成分,它们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例如“语文定理公式”说,固然文无定法,但谁也不能肯定语文不存在不可改变的基本规律。于是,我让学生针初中六册教材,分册画出语文知识树。即假定语文知识是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主干、支干和枝杈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头脑中的语文知识序列就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了。最后大家共同把初中语文知识归纳为4部分19项118个知识点。4部分,即现代汉语、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与写作。平时学生感觉阅读和写作最头痛,似乎没有任何规律可依。经过整理,归纳为5项19个知识点:一、中心(正确、鲜明、集中3点);二、选材(围绕中心、真实具体、典型、新颖4点);三、结构(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3点);四、表达(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5点);五、语言(准确、鲜明、简练、生动4点)。知识点就是知识树的枝杈,枝杈下面还有小杈,例如“描写”这个知识点,又包括两小点,即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分为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4个更小知识点。有了这些枝杈和小杈,学生学起来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同时提高了上语文课的积极性。当然,知识点的讲解既要分散,又要有侧重,并且要联系读写训练。每讲一课或每作一文时,只以一两个知识点为例进行讲解或训练,再要求学生在阅读其他课文或写其他文章时适当运用这一两个知识点。例如我给初一学生讲“归纳文章中心”这个知识点时,在重点结合了初一年级教材的同时,还涉及了初二、初三教材中的4篇文章,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运用和巩固这个知识点所包括的4种归纳方法。他们感到非常愉快。当我再讲“层次和段落”这个知识点、讲了记叙文划分层次的5种方式后,就有学生主动试着运用这些知识划分了课本和报刊上的十几篇文章的层次了。

我以前也犯这样的错误,认为语文学不好是学生自己的问题。研究学生心理之后。我发觉即使那些很淘气的男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在他们心灵上也刻下了很深的痛苦的痕迹,这就意味着他们期望摆脱这种痛苦。我意识到自己只有帮助学生解除痛苦的责任,而没有发牢骚的余地。为了给学生弥补知识缺陷,我教他们填写和使用“知识病历”。“病历”要求写清病名、病史、自感病因和确诊病因、治疗方法、疗程5方面内容。5项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项,最难治的是“说不出名称的病”。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便让学生先对照知识树,找出自己“病”在哪个知识点上。如果不止一个知识点,那么每次只填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即可。准确而具体的找到缺陷,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这样,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就很容易了。这种方法可以符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心理。试行结果表明,无论学生学习好还是差,都愿意主动填写“知识病历”;使原来学习较差的学生在这种训练下,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之一即包括意志薄弱。他们的有意注意的能力虽然正在增强,但却很难保持下去;他们虽然有显著的竞争心理,但往往只在思维处于紧张状态时有突出的表现,而平静状态下的瞬间记忆力都很一般。为适应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提高训练质量,我便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有意识地制造舒缓有序的紧张情境。最平常的方法就是组织“5分钟学习竞赛”,看谁背得多,或读得多,或看谁写得多。由于把学生置于你追我赶的紧张环境中,各类学生都会明显加快大脑运转和反应。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不但要赶别人,而且首先要逐次超越自己,他们就会取得较为显著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不少学生在《谈自我竞赛》的作文里都谈到超越自己、战胜自己所享受到的胜利的欢乐。

差生经常会抱怨,自己只是带了一对耳朵来听课,老师讲得什么完全都不清楚。为了使全体学生的大脑在课堂上积极转动起来,我以“六步课堂教学法”进行实验:①定向。即确定本堂课(或本课书)的学习与训练的重点,并事先告诉学生使他们各自明确方向,攻关有数。②自学。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根据学习重点或难点自己找答案,学习较差的学生则可酌情,完成部分自学内容,即使训练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也不要求他们一次完成,要保证他们学有所得。③讨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则放在讨论中去寻求答案。④答疑。各组把通过讨论而没有结果或答案有分歧的问题提交老师,由老师帮助分析正确答案。⑤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学后的自我估计,自拟一组10分钟测试题,自己评分,检验学习效果。⑥自结。下课前,每个学生都要将自己本节课的主要收获进行总结,教师在各类学生里选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收获,使各类学生接收的知识信息都得到及时反馈。“六步法”的实验结果,从根本上消除了部分学生陪坐的现象,使学习较差的学生提高了努力进取的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的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纠正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进一步协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如果过多地强调太多的外因,而不去过问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和发展,师生的心长期不能保持一致,教改必然沦为一厢情愿。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最可靠、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数据,有了这些数据作为基础实施的教学活动,才可以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取得更多的收获,更快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德育不可少

长期以来追求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德育的严重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我意识到,德育必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纳入其中,完成了这项任务,语文教师才算是对学生全面负责,才算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负责。另一方面,单就传授语文知识而言,也非常有必要完成德育这一任务。非重点中学的许多学生,常常以为升学就是读书的目的,如果不能升学,也就无需读书,以致许多学校的许多班级有这种现象存在: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讲解知识,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更有甚者说笑打闹。遇到这种情况,任课教师都感觉到,弃德育于不顾,传授语文知识的任务就不算完成。于是有的语文教师遇到无法上课的乱班时,就埋怨学校教导处,埋怨班主任,埋怨政治教师没有抓好德育。其实,学生品德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相关领导的任务,也是语文教师的任务。

一提到语文教师要完成德育任务,有的人就联系到文化大革命中那些“左”的做法:脱离课文的内在内容,空讲些大道理,说什么小字眼中讲出“大道理”;不进行语文知识的系统教学,而组织以政治思想为纲的教学;不按照德育规律教学,只强调要服务于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这些“油水分离”式的、穿靴戴帽式的德育方法,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而且干扰了学生对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结果是两败俱伤。我们现在提出的语文教师要完成德育任务,并不意味着要重复那些“左”的做法,相反的倒是要警惕左的做法的复活。

语文教师指导语文教学好比驾驶员驾驶汽车。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超出了左面的行车线和右面的行车线,都可能要出事故,只有不左不右,才能保证安全行驶,完成运输任务。语文教师忽视德育任务是偏向右的一端,用左的方法完成德育任务是偏向左的一端,其结果都不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那么如何才算不左不右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呢?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既使学生学到完整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读说写能力,又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并陶冶其道德情操。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寓”字,即逐渐将德育的因素渗透进语文课堂要求中、语文教材分析讲解中、语文听读说写实践中、语文课外活动中。

德育的涉及面相当大,这里仅以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爱国精神为例,谈谈如何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三个步骤。

一、增强道德意识

1.增强自我完善的意识。人是矛盾的集合体,人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无时无刻不在斗争着。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自我完善,就会任凭这种斗争自由发展,任凭生命之舟随波逐流。懂得自我完善的人则能够用自己的意志调动内心深处真善美的力量从而有意识地去战胜假恶丑,使自己生命之舟的航线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我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这种意识的第一步即自我分析意识。我讲《一件小事》时,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能把这样一件平常的事写得这样感人?学生认识到:作者不仅真诚地以自己充满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认识这件事情,更重要的在于作者塑造的进步知识分子那严于分析解剖自我的精神。同学们认识到比较成熟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尚且需要分析解剖自己,努力自新,更何况我们这些很不成熟的青少年。自我完善意识的第二步要拥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欲望。我讲《鞠躬尽瘁》,学生们感到焦裕禄之所以为兰考人民做出了较大贡献,受到了人民的拥戴,是因为他以人民的利益去战胜个人的私欲,能用坚强的革命意志战胜病魔。《一件珍贵的衬衫》、《草地晚餐》、《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祖冲之》、《哥白尼》这些文章,记录了领袖、学者、科学家们的高尚情操、云水襟怀、松柏气节。学生们通过探索这些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认识到他们都是经历了分析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之后,达到了完善自我的境界。学生们抄录了“知耻为勇”、“战胜自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做生命之舟的主人”等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表达他们完善自己的决心。